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基础的日益夯实,我国的城市化进度不断提速,如何开展市政基建工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城市管理讨论点。平坦舒适的道路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愉快出行的前提,也是大部分人上下班必须经过的交通运输干线。高质量市政道路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还能帮助城市迅速获取异地资源,提升本地经济水平。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市政道路工程的常见施工方法,并针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做出简要论述,总结了一些有效控制质量的措施,希望能对市政道路施工的开展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市政道路 道路工程 施工方法 施工质量
1 市政道路施工工程研究必要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兴旺和流动劳动力的参与,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政府必须将一部分精力花在道路修葺方面。良好的城市经济可以有效体现城市的管理能力,同样,良好的道路施工也是评判城市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在中国城市市政道路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在,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管理的标准[1]。因此,通过加强市政道路施工工程方面的研究,稳步提高施工方法、加强质量控制,对于整体施工成果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于升级市政道路工程水平、更好服务城市居民具备必要性。
2 国内外市政道路的施工历史与现状
非洲、亚洲国家的城市对于市政道路的规划起源较早,古埃及在拉美西斯二世执政时期已经在首都培尔—拉美西斯规划出了整齐宽敞、可供战车通行的道路;公元前15世纪,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朱达罗城城主规划出了排列整齐的交通干线,以南北向街道为主,东西向道路为辅,其中南北向街道平均宽度可以达到10米。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成熟的道路规划体系,但由于诸国马车车距不同,道路宽窄不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各国马车同轨,道路宽度开始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全国道路施工工程的标准被确定下来。
欧洲部分国家也有着悠久的市政道路施工历史,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已经拥有宽度达25~30米的主干道,并且针对市民和运输车马建设了不同用途的道路,以列柱来作为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大约在公元前15-16世纪,罗马城的设计者已经对原有道路进行了修整,并在管辖范围内建设了贯穿全城、宽度达到15米的南北直通道路,其他街道大多是东西走向。
到了近代,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加速,城市道路规划系统趋于完备,已经作为一门成熟学科存在于市政建设大类中,为了节省建筑空间、合理化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立体城市道路布局的队伍,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人口稀少,且反城市化严重,国家对于道路施工工程的资金安排不均衡,大部分地区的道路建设仍有欠缺,即使是核心城市也存在比较严重的主干道分流不当、人行道缺失等现象。1949年以后,中国的大多城市大兴土木,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在各级城镇铺筑了多种类的沥青和水泥道路,去除了原本泥土路、石板路带来的车轮卡滞、陷落等弊端,为全国的交通运输的通畅奠定了优良基礎。但由于专业人才不足,道路工程施工前期的评估、中期的规划、后期的给排水配合和路面结构构建监控把控尚不到位,各专业施工团队交叉配合时,负责协调工作的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或理论知识,很难有序、有效的组织工程施工的开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平整度、裂缝、压实度不符合要求的问题[1]。
3常见的道路工程施工不足与质量问题
3.1施工周期过短引发质量不达标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于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大部分的市政道路工程都会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到速度的提高上,对于质量和后期稳定性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尽管这些施工团队能够通过加班加点的赶工按期甚至提前完成工作量,但是不能很好的保证工作质量,容易产生一些影响后续使用、维护的弊病,进而拖延整体市政建设的进度、拉低整体工程质量的数值。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监管设备,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人“图省事”的现象屡禁不绝,这对工程的质量保证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也对工程的安全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3.2 施工场所圈画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来说,市政道路工程服务于城市交通较为繁忙的区域,即人流量越大的地方越需要开展道路工程建设或改造。但是由于建设重点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可以圈画为施工场地的位置较少,很容易出现施工空间局促、安全设备和措施布置不到位的现象。一旦施工队人员与大型施工机械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很容易引起机械碰撞、刮擦施工人员的情况,导致施工中的不安全元素增加,为施工和监管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3 原材料选取有偏颇引起不必要浪费
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资金很少出现短缺情况,在建筑材料的支出方面的占比一般比较大,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采购人员可趁之机,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选择关系单位进行采购,导致采购质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在后续工程利用时总是发生事故,需要另行购买材料,产生二次采购费用,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浪费。考虑到道路建成后的实际作用,以及其较高的安全程度要求,其原材料的选取要求也比较高,此外,还要减少原材料运输的损耗,原材料价格的合理程度,降低原材料在使用中的报废率。
4质量把控措施与施工方法调整
4.1 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加强按标作业管控
为了解决工程赶工造成的施工质量下降问题,工程单位在接手市政道路工程前应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制定完备的施工计划,将整体施工过程分割为多个阶段性目标,围绕阶段性目标规划施工进度,对于现场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人员增补与替换。在道路施工工地安装摄像头,加强现场作业监控,把控好施工质量。
4.2 增派现场安全监护,杜绝测量质量问题
城市道路施工前,加强管线排布调查,严肃处理缠绕现象,细化测量值,确保城市道路规划与地下管道铺设不冲突。在测量前后,增派管理人员赴现场审核,确保数据的误差值处于设计允许范围内,通过现场安全管理和监护员双重审查制度杜绝由于测量质量不过关引起的配套管线碰头、擦边现象[2]。
4.3 关注施工原料采购,优化路基处理工艺
市场上的原材料类型众多,价格各异,即使是采购者廉洁无私也可能误购一些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不仅可能拖延工程开展进度,还可能为后续使用埋下安全隐患。采购者要综合考虑供货厂家的信誉、供货实力、资金持有量、原料来源等因素,检查原料、设备的质检报告和相关合格证书是否在有效时限内,设计抽样测试调查原料、设备平均质量。此外,在路基施工时,要进行填方实验,选取质量最优的压实设备进行填压,选取厚度适中、含水量合理的填料进行填方。对于路两侧或前方存在异物时,需要及时清理;当路基下方空间不紧实时,要适当填充后再采用分层法整平,最后以压实的方法提高承载力,进而增强整体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月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922.
[2]李栋.论城市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与装饰,2020:103-103.
关键词:市政道路 道路工程 施工方法 施工质量
1 市政道路施工工程研究必要性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兴旺和流动劳动力的参与,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政府必须将一部分精力花在道路修葺方面。良好的城市经济可以有效体现城市的管理能力,同样,良好的道路施工也是评判城市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在中国城市市政道路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在,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管理的标准[1]。因此,通过加强市政道路施工工程方面的研究,稳步提高施工方法、加强质量控制,对于整体施工成果的有效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于升级市政道路工程水平、更好服务城市居民具备必要性。
2 国内外市政道路的施工历史与现状
非洲、亚洲国家的城市对于市政道路的规划起源较早,古埃及在拉美西斯二世执政时期已经在首都培尔—拉美西斯规划出了整齐宽敞、可供战车通行的道路;公元前15世纪,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朱达罗城城主规划出了排列整齐的交通干线,以南北向街道为主,东西向道路为辅,其中南北向街道平均宽度可以达到10米。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成熟的道路规划体系,但由于诸国马车车距不同,道路宽窄不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各国马车同轨,道路宽度开始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全国道路施工工程的标准被确定下来。
欧洲部分国家也有着悠久的市政道路施工历史,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已经拥有宽度达25~30米的主干道,并且针对市民和运输车马建设了不同用途的道路,以列柱来作为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大约在公元前15-16世纪,罗马城的设计者已经对原有道路进行了修整,并在管辖范围内建设了贯穿全城、宽度达到15米的南北直通道路,其他街道大多是东西走向。
到了近代,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加速,城市道路规划系统趋于完备,已经作为一门成熟学科存在于市政建设大类中,为了节省建筑空间、合理化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立体城市道路布局的队伍,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人口稀少,且反城市化严重,国家对于道路施工工程的资金安排不均衡,大部分地区的道路建设仍有欠缺,即使是核心城市也存在比较严重的主干道分流不当、人行道缺失等现象。1949年以后,中国的大多城市大兴土木,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在各级城镇铺筑了多种类的沥青和水泥道路,去除了原本泥土路、石板路带来的车轮卡滞、陷落等弊端,为全国的交通运输的通畅奠定了优良基礎。但由于专业人才不足,道路工程施工前期的评估、中期的规划、后期的给排水配合和路面结构构建监控把控尚不到位,各专业施工团队交叉配合时,负责协调工作的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或理论知识,很难有序、有效的组织工程施工的开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平整度、裂缝、压实度不符合要求的问题[1]。
3常见的道路工程施工不足与质量问题
3.1施工周期过短引发质量不达标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于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大部分的市政道路工程都会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到速度的提高上,对于质量和后期稳定性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尽管这些施工团队能够通过加班加点的赶工按期甚至提前完成工作量,但是不能很好的保证工作质量,容易产生一些影响后续使用、维护的弊病,进而拖延整体市政建设的进度、拉低整体工程质量的数值。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监管设备,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人“图省事”的现象屡禁不绝,这对工程的质量保证造成了更大的难度,也对工程的安全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3.2 施工场所圈画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来说,市政道路工程服务于城市交通较为繁忙的区域,即人流量越大的地方越需要开展道路工程建设或改造。但是由于建设重点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可以圈画为施工场地的位置较少,很容易出现施工空间局促、安全设备和措施布置不到位的现象。一旦施工队人员与大型施工机械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很容易引起机械碰撞、刮擦施工人员的情况,导致施工中的不安全元素增加,为施工和监管都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3 原材料选取有偏颇引起不必要浪费
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资金很少出现短缺情况,在建筑材料的支出方面的占比一般比较大,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采购人员可趁之机,可能会因为一己私利选择关系单位进行采购,导致采购质量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在后续工程利用时总是发生事故,需要另行购买材料,产生二次采购费用,造成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浪费。考虑到道路建成后的实际作用,以及其较高的安全程度要求,其原材料的选取要求也比较高,此外,还要减少原材料运输的损耗,原材料价格的合理程度,降低原材料在使用中的报废率。
4质量把控措施与施工方法调整
4.1 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加强按标作业管控
为了解决工程赶工造成的施工质量下降问题,工程单位在接手市政道路工程前应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制定完备的施工计划,将整体施工过程分割为多个阶段性目标,围绕阶段性目标规划施工进度,对于现场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人员增补与替换。在道路施工工地安装摄像头,加强现场作业监控,把控好施工质量。
4.2 增派现场安全监护,杜绝测量质量问题
城市道路施工前,加强管线排布调查,严肃处理缠绕现象,细化测量值,确保城市道路规划与地下管道铺设不冲突。在测量前后,增派管理人员赴现场审核,确保数据的误差值处于设计允许范围内,通过现场安全管理和监护员双重审查制度杜绝由于测量质量不过关引起的配套管线碰头、擦边现象[2]。
4.3 关注施工原料采购,优化路基处理工艺
市场上的原材料类型众多,价格各异,即使是采购者廉洁无私也可能误购一些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不仅可能拖延工程开展进度,还可能为后续使用埋下安全隐患。采购者要综合考虑供货厂家的信誉、供货实力、资金持有量、原料来源等因素,检查原料、设备的质检报告和相关合格证书是否在有效时限内,设计抽样测试调查原料、设备平均质量。此外,在路基施工时,要进行填方实验,选取质量最优的压实设备进行填压,选取厚度适中、含水量合理的填料进行填方。对于路两侧或前方存在异物时,需要及时清理;当路基下方空间不紧实时,要适当填充后再采用分层法整平,最后以压实的方法提高承载力,进而增强整体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月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922.
[2]李栋.论城市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与装饰,2020: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