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化媒体时代,舆论监督、舆论问企已成为当今央企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舆论常态。目前,我国央企的整体舆论形态存在两个“不对称”。一是央企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很大,但老百姓对其认可度很低;二是央企的经济实力很强,但舆论话语权很弱,一直处于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
央企陷入今天的舆论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整个央企的外宣工作,仍然延续着1.0时代的央企外宣体系:以我为主、单向发布的传播形态,以常规工作信息和正面成就信息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党报党刊党台为主的传播通路,以党和政府以及“抽象的公众”为主的传播受众。从央企对外沟通理念、对外传播方式看,主要存在八大“盲区”。
价值传递错位化
一些央企对外传播时更多从企业角度强行向外传输企业价值,常站在企业价值领地而非社会价值高地上,企业传统价值观难以让社会公众理解,与社会公众有隔阂,很难形成价值共鸣。社会公众更期望看到真实的、立体的、人格化的、有担当的央企形象,而非千篇一律的“高大全”。由于这种价值传递的错位,央企信息传播和社会公众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种种“断层”,以致误解、误读常常发生。
要改变这种“窘况”,央企在进行对外价值传递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构建“向上”和“向下”双重价值传播体系。
“向下”即嵌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影响和引领生活方式。比如化石能源企业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善和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企业在传播时往往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提炼和深度挖掘,公众听不见,看不见,也感受不到。“向上”即融入公共精神和社会历史进程。央企是多种责任的天然承担者和担当者。在传递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企业责任的同时,更要注重扩大传播央企作为“企业公民”应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重点关注社会公众对央企的期待和预期是什么,并把这种期待和预期作为推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原动力。
内宣信息外宣化
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和方式呈现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官方传播转向民间传播,从组织传播转向个人传播,从政治传播转向社会传播,从精英传播转向民众传播,从分众传播转向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在这种新趋势下,公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大大增强,央企对外信息披露再也不能仅仅扮演单向发布的角色,应努力构建与公众之间双向交互、平等均衡的“新型对话模式”。
但现实中,央企对外传播的信息内容,仍然沿袭过去的手法和方向,常常出现“内宣信息外宣化”。很多时候,企业并不关注“谁在听我说”,信息发布更像是完成一个既定任务,往往将企业内部交流的信息一股脑儿地向外推送,很少考虑这些信息是否是公众最想知道的,或者这些信息是否需增加解释性说明才能更好地被传递。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接收者的回馈态度常常被忽略,企业的信息传播变成“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正面传播负面化
在我国,央企在不同的舆论场呈现出不同的企业形象。在官方舆论场,央企的形象可以这么来形容: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但在民间舆论场中,央企的形象往往被归结为“垄断”、“高薪”、“低效”、“腐败”等词语。而在境外舆论场,央企是“代表中国的”、“有实力的”、“讲信誉的”。
导致央企形象呈现出多种面孔尤其是民间舆论场上负面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央企的正面传播遭遇了负面化解读。比如在最近的国IV油品升级过程中,炼油企业关注的是油品升级对环境的改善,在官方舆论场也是负责任的表现,而在民间舆论场的受众眼里就变成了炼油企业在为涨价做准备。在这里,央企和民众在价值上出现了严重错位。
其中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价值传递错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社会舆论对央企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在整个社会话语体系中,民间声音对央企的负面描述已经不仅是一种语态,而且是形成了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央企正面传播收获的关注度往往不高。即便有很高的关注度,社会舆论也常常倾向于做出负面解读。央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情绪的“排洪区”。所以,在正面传播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和感受,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更多地考虑到“大众传媒”的特点,多顾及一些公众的感受。否则,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引起公众的不满。
传播载体单一化
以往不少央企在做信息传播时,核心的工作是上头条、下访谈、撤负面,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以官方媒体为代表的传统舆论场上,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则采取“放任”态度,从来不去主动引导、稀释负面舆论,使得自身在民间舆论场处于“失守”状态。如今央企再想做一些正面传播,难度明显加大。
全媒体时代,央企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对于央企的新闻传播,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企业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受众却生活在微博、微信里。如何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价值传递,成为每个央企值得研究的课题。
传播文本单调化
目前,一些央企仍将公众角色定位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忽视了公众作为信息制造者、传递者的一面。同时,新时期公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大大增加,央企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尤须考虑“合不合公众口味”。
web2.0时代,公众的信息接收载体也越来越小型化、移动化,新闻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丰富的富文本形式呈现,在可信性、表现力、影响力方面更有效地影响目标读者。一篇通稿搞定全民舆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此,央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是要突破文字、视频等传播形式,将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来进行传播;二是要突破单向传播,建设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互形式。
传播语言陈旧化
央企传播很多时候仍固守传统的语言模式,一些企业的对外宣传稿件甚至还是公文式的,“×年×月,××企业召开××会议,××领导出席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要以……为核心,立足……,围绕……做好……工作”,诸如此类,屡见不鲜。但在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整个舆论语言环境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央企仍用50后、60后的陈旧、僵硬语气讲话,结果就是企业越发展和进步,重要性越提升,大众对其的抵触感和疏离感就越强。
在转变文风方面,央企要开创“大外宣+微内容”的话语模式,促进双向平等的社会对话。一要讲究语言的时尚化,即传播语言要易读,让公众第一时间接受信息;要易懂,少用行业内的专业术语;更要易感,最大程激发公众情感共鸣。二要讲究文本的视觉化,多用图片和视频等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来与公众沟通。三要讲究报道的故事化,少一些枯燥无味的信息罗列,多一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四要讲究表达的人性化,立足人文精神,凸显人本观念,彰显央企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五要讲究品牌的人格化,进一步挖掘央企的人格价值,塑造央企造福社会、服务民生、勇于担当的正面性格。
专业素养滞后化
新闻传播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央企对全媒体认识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导致不时发生关键时刻失语、不语、乱语的现象,结果陷入舆论困境。新闻传播,内容为王。要使内容达到最佳,需要企业新闻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知识储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央企对外传播离不开内部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适应web2.0时代的传播语境,避免央企屡屡陷入舆论困境,央企对外传播的“操盘手”必须进行专业素养的升级,比如加强外宣前沿专业知识和基础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与学术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
传播队伍薄弱化
每个央企要成为国际化大公司,品牌管理、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也不可或缺。而这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目前,央企外宣工作的部门设置和团队建设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比如,在部门职能上侧重对外的正面宣传,在品牌资产管理、危机管理、内外部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则相对薄弱甚至缺失。
央企新闻传播队伍还存在四个不对称:从事对内宣传的人多,从事对外传播的人少;从事传统媒体传播的人多,从事新媒体传播的人少;从事境内传播的人多,从事境外传播的人少;从事新闻宣传的人多,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少。因此,央企传播队伍要加快转型步伐,设立可承担多元角色、具有多项功能的部门以取代仅强调业务信息推送的宣传部,建立健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外宣工作制度,将新闻传播人员从单纯的传播者转型为企业品牌传播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新闻办)
央企陷入今天的舆论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整个央企的外宣工作,仍然延续着1.0时代的央企外宣体系:以我为主、单向发布的传播形态,以常规工作信息和正面成就信息为主的传播内容,以党报党刊党台为主的传播通路,以党和政府以及“抽象的公众”为主的传播受众。从央企对外沟通理念、对外传播方式看,主要存在八大“盲区”。
价值传递错位化
一些央企对外传播时更多从企业角度强行向外传输企业价值,常站在企业价值领地而非社会价值高地上,企业传统价值观难以让社会公众理解,与社会公众有隔阂,很难形成价值共鸣。社会公众更期望看到真实的、立体的、人格化的、有担当的央企形象,而非千篇一律的“高大全”。由于这种价值传递的错位,央企信息传播和社会公众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种种“断层”,以致误解、误读常常发生。
要改变这种“窘况”,央企在进行对外价值传递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构建“向上”和“向下”双重价值传播体系。
“向下”即嵌入公众的社会生活,影响和引领生活方式。比如化石能源企业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改善和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企业在传播时往往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的提炼和深度挖掘,公众听不见,看不见,也感受不到。“向上”即融入公共精神和社会历史进程。央企是多种责任的天然承担者和担当者。在传递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企业责任的同时,更要注重扩大传播央企作为“企业公民”应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重点关注社会公众对央企的期待和预期是什么,并把这种期待和预期作为推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原动力。
内宣信息外宣化
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舆论传播主体和方式呈现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官方传播转向民间传播,从组织传播转向个人传播,从政治传播转向社会传播,从精英传播转向民众传播,从分众传播转向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在这种新趋势下,公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选择性、参与性大大增强,央企对外信息披露再也不能仅仅扮演单向发布的角色,应努力构建与公众之间双向交互、平等均衡的“新型对话模式”。
但现实中,央企对外传播的信息内容,仍然沿袭过去的手法和方向,常常出现“内宣信息外宣化”。很多时候,企业并不关注“谁在听我说”,信息发布更像是完成一个既定任务,往往将企业内部交流的信息一股脑儿地向外推送,很少考虑这些信息是否是公众最想知道的,或者这些信息是否需增加解释性说明才能更好地被传递。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接收者的回馈态度常常被忽略,企业的信息传播变成“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正面传播负面化
在我国,央企在不同的舆论场呈现出不同的企业形象。在官方舆论场,央企的形象可以这么来形容: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但在民间舆论场中,央企的形象往往被归结为“垄断”、“高薪”、“低效”、“腐败”等词语。而在境外舆论场,央企是“代表中国的”、“有实力的”、“讲信誉的”。
导致央企形象呈现出多种面孔尤其是民间舆论场上负面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央企的正面传播遭遇了负面化解读。比如在最近的国IV油品升级过程中,炼油企业关注的是油品升级对环境的改善,在官方舆论场也是负责任的表现,而在民间舆论场的受众眼里就变成了炼油企业在为涨价做准备。在这里,央企和民众在价值上出现了严重错位。
其中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价值传递错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社会舆论对央企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在整个社会话语体系中,民间声音对央企的负面描述已经不仅是一种语态,而且是形成了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央企正面传播收获的关注度往往不高。即便有很高的关注度,社会舆论也常常倾向于做出负面解读。央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情绪的“排洪区”。所以,在正面传播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情绪和感受,应该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更多地考虑到“大众传媒”的特点,多顾及一些公众的感受。否则,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引起公众的不满。
传播载体单一化
以往不少央企在做信息传播时,核心的工作是上头条、下访谈、撤负面,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以官方媒体为代表的传统舆论场上,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则采取“放任”态度,从来不去主动引导、稀释负面舆论,使得自身在民间舆论场处于“失守”状态。如今央企再想做一些正面传播,难度明显加大。
全媒体时代,央企越来越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对于央企的新闻传播,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企业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受众却生活在微博、微信里。如何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价值传递,成为每个央企值得研究的课题。
传播文本单调化
目前,一些央企仍将公众角色定位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忽视了公众作为信息制造者、传递者的一面。同时,新时期公众接收信息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大大增加,央企在进行对外传播时尤须考虑“合不合公众口味”。
web2.0时代,公众的信息接收载体也越来越小型化、移动化,新闻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丰富的富文本形式呈现,在可信性、表现力、影响力方面更有效地影响目标读者。一篇通稿搞定全民舆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因此,央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是要突破文字、视频等传播形式,将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来进行传播;二是要突破单向传播,建设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互形式。
传播语言陈旧化
央企传播很多时候仍固守传统的语言模式,一些企业的对外宣传稿件甚至还是公文式的,“×年×月,××企业召开××会议,××领导出席并发表讲话。会议指出,要以……为核心,立足……,围绕……做好……工作”,诸如此类,屡见不鲜。但在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整个舆论语言环境已经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央企仍用50后、60后的陈旧、僵硬语气讲话,结果就是企业越发展和进步,重要性越提升,大众对其的抵触感和疏离感就越强。
在转变文风方面,央企要开创“大外宣+微内容”的话语模式,促进双向平等的社会对话。一要讲究语言的时尚化,即传播语言要易读,让公众第一时间接受信息;要易懂,少用行业内的专业术语;更要易感,最大程激发公众情感共鸣。二要讲究文本的视觉化,多用图片和视频等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来与公众沟通。三要讲究报道的故事化,少一些枯燥无味的信息罗列,多一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四要讲究表达的人性化,立足人文精神,凸显人本观念,彰显央企的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五要讲究品牌的人格化,进一步挖掘央企的人格价值,塑造央企造福社会、服务民生、勇于担当的正面性格。
专业素养滞后化
新闻传播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央企对全媒体认识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导致不时发生关键时刻失语、不语、乱语的现象,结果陷入舆论困境。新闻传播,内容为王。要使内容达到最佳,需要企业新闻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知识储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央企对外传播离不开内部新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适应web2.0时代的传播语境,避免央企屡屡陷入舆论困境,央企对外传播的“操盘手”必须进行专业素养的升级,比如加强外宣前沿专业知识和基础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与学术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
传播队伍薄弱化
每个央企要成为国际化大公司,品牌管理、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也不可或缺。而这与新闻传播密不可分。目前,央企外宣工作的部门设置和团队建设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比如,在部门职能上侧重对外的正面宣传,在品牌资产管理、危机管理、内外部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则相对薄弱甚至缺失。
央企新闻传播队伍还存在四个不对称:从事对内宣传的人多,从事对外传播的人少;从事传统媒体传播的人多,从事新媒体传播的人少;从事境内传播的人多,从事境外传播的人少;从事新闻宣传的人多,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少。因此,央企传播队伍要加快转型步伐,设立可承担多元角色、具有多项功能的部门以取代仅强调业务信息推送的宣传部,建立健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外宣工作制度,将新闻传播人员从单纯的传播者转型为企业品牌传播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