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诗词作品中都有一些特别令人值得注意的词语,它们不仅会使诗作增色,而且有的还会成为“诗眼”。对这一类词语,我们鉴赏诗词时必须牢牢地把握,因为它们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意,窥见诗人神采的关键。例如,大家熟知的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名在哪儿呢》名就名在“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语)。这个“闹”绝不是吵闹、打闹之意,而是一种热闹非凡的气氛。想一想,春光明媚,杏花争艳,香气四溢,蜂鸣嘤嘤,蝶舞翩跹,穿梭其间,这怎么不充满“闹”意呢?“闹”字虽俗,用得却雅。它不仅使我們欣赏到一片春光,而且使我们了解到诗人深意,真是理解全诗关键之所在啊!
那么,如何理解诗词作品中的关键性词语呢?
一、抓住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动词
这个动词大都是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它能使诗起伏跌宕,神采飞扬。即使是非动词而活用为动词的,用好了也能够使全诗的语言形象鲜亮。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得河南河北后一瞬间的感情。什么样的感情呢?无须多作分析,只要抓住诗句中的一系列动词,尤其是把握住“喜欲狂”中的“喜”字,我们就不难看到诗人“闻喜讯——流喜泪——喜欲狂——唱喜歌——思喜归”的心路历程。喜始喜终,一喜贯通,充分反映了诗人既高兴又激动的心情。
再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句中的“悦”字和“空”字都是非动词而活用成动词的,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二、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在诗里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够传达作者的心声。在这方面,用得较好的例子当数北宋林逋的写梅名作《山园小梅》了,尤其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喑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中的“疏”(影)、“暗”(香)二字,虽是它句点化而来,但化平为奇,竟成了写梅绝调。透过“疏影”,我们看到了梅的精神风骨;渗出“暗香”,我们体会到了梅的幽雅气质。一“疏”一“暗”,将梅花从形到神,形容到了极致。“诗言志”,细加寻思,诗人将梅写得如此玲珑剔透,个中滋味,令人玩味不已。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形容词,不仅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真切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伟。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重”和“迟”字,用意十分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三、注意诗歌中的名词使用
古诗中常有专门用名词构成诗句的写法,这样不仅结构严谨,而且令人遐想,耐人寻味。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古今俊语”(贺裳《邹水轩词筌》)。它虽是延用了魏承班《渔歌子》中的“窗外晓莺残月”,但比魏诗更加紧密,更加缠绵。它把自己的多情和冷落清秋的景色融成物我一境,既描写了离人愁云笼罩的外在环境,又提示了离人怅然若失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番情肠。
无一动词,纯用名词构成诗句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亦极桥霜”,六个名词,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披星而起,踏霜前行的寂寞凄冷的心情。这种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诗中并不少见,因为它不仅使诗意更加含蓄,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增强诗的魅力,而且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还要注意诗歌中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字虽说比较抽象,但如巧妙运用,同样可以入诗,使诗歌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用数字来帮助描写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清啭和鸣,鸣于翠柳,情趣浓烈;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行,景象优美,构成了幽邃、恬静的意境。三、四句用了两个概数,拓开了所写的空间。“千秋”言时间之久,积雪不化,可知西岭山高;“万里”说途程之远,从东吴而来,足见长江源远流长,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气宇飞虹的画面。如果这道诗不用数字,成五言绝句,也未必不可,但与原诗一比,意味便大不相同,读起来也少了些节奏感。数字还可以帮助刻画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千”、“万”表示呼唤声次数多、仍不肯出来,出来实在是碍于情面;“半”,表示歌女不愿露脸,十分羞赧。这完全符合一个天涯沦落之人的身份、性格和境遇,令人同情。再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几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数字连续出现,进行铺叙,这不是说刘兰芝每年就掌握一种技能,而说她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步具备了各方面的才能,说明她是一个从小就很有教养的女子,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出有力地铺垫。此外,数字引入诗中,还可帮助叙述事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等。上述各例中的数字单看枯燥无味,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与某种粘附的对象有机结合,却变成了诗歌形象中的有生命的细胞,起到联珠缀玉的作用。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准确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显得更加深刻。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了戊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犹”和“尚”字,对称使用,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古代诗词作品,大多藏而不露,“用意七分,下语三分”。因此,我们在鉴赏诗作时应该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的习惯,去认真体会作者炼字的精妙,去整体把握作品的意境,“体真情”,“知其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品赏到真正的诗味,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高级中学)
那么,如何理解诗词作品中的关键性词语呢?
一、抓住诗句中生动传神的动词
这个动词大都是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它能使诗起伏跌宕,神采飞扬。即使是非动词而活用为动词的,用好了也能够使全诗的语言形象鲜亮。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得河南河北后一瞬间的感情。什么样的感情呢?无须多作分析,只要抓住诗句中的一系列动词,尤其是把握住“喜欲狂”中的“喜”字,我们就不难看到诗人“闻喜讯——流喜泪——喜欲狂——唱喜歌——思喜归”的心路历程。喜始喜终,一喜贯通,充分反映了诗人既高兴又激动的心情。
再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景空人心。”句中的“悦”字和“空”字都是非动词而活用成动词的,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二、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在诗里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够传达作者的心声。在这方面,用得较好的例子当数北宋林逋的写梅名作《山园小梅》了,尤其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喑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中的“疏”(影)、“暗”(香)二字,虽是它句点化而来,但化平为奇,竟成了写梅绝调。透过“疏影”,我们看到了梅的精神风骨;渗出“暗香”,我们体会到了梅的幽雅气质。一“疏”一“暗”,将梅花从形到神,形容到了极致。“诗言志”,细加寻思,诗人将梅写得如此玲珑剔透,个中滋味,令人玩味不已。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形容词,不仅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真切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伟。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重”和“迟”字,用意十分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
三、注意诗歌中的名词使用
古诗中常有专门用名词构成诗句的写法,这样不仅结构严谨,而且令人遐想,耐人寻味。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古今俊语”(贺裳《邹水轩词筌》)。它虽是延用了魏承班《渔歌子》中的“窗外晓莺残月”,但比魏诗更加紧密,更加缠绵。它把自己的多情和冷落清秋的景色融成物我一境,既描写了离人愁云笼罩的外在环境,又提示了离人怅然若失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番情肠。
无一动词,纯用名词构成诗句的例子,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亦极桥霜”,六个名词,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披星而起,踏霜前行的寂寞凄冷的心情。这种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诗中并不少见,因为它不仅使诗意更加含蓄,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增强诗的魅力,而且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还要注意诗歌中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字虽说比较抽象,但如巧妙运用,同样可以入诗,使诗歌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用数字来帮助描写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两个”黄鹂,清啭和鸣,鸣于翠柳,情趣浓烈;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行,景象优美,构成了幽邃、恬静的意境。三、四句用了两个概数,拓开了所写的空间。“千秋”言时间之久,积雪不化,可知西岭山高;“万里”说途程之远,从东吴而来,足见长江源远流长,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气宇飞虹的画面。如果这道诗不用数字,成五言绝句,也未必不可,但与原诗一比,意味便大不相同,读起来也少了些节奏感。数字还可以帮助刻画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千”、“万”表示呼唤声次数多、仍不肯出来,出来实在是碍于情面;“半”,表示歌女不愿露脸,十分羞赧。这完全符合一个天涯沦落之人的身份、性格和境遇,令人同情。再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几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数字连续出现,进行铺叙,这不是说刘兰芝每年就掌握一种技能,而说她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步具备了各方面的才能,说明她是一个从小就很有教养的女子,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出有力地铺垫。此外,数字引入诗中,还可帮助叙述事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等。上述各例中的数字单看枯燥无味,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果与某种粘附的对象有机结合,却变成了诗歌形象中的有生命的细胞,起到联珠缀玉的作用。
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准确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显得更加深刻。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写出了戊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杜荀鹤《山中寡妇》“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中的“犹”和“尚”字,对称使用,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古代诗词作品,大多藏而不露,“用意七分,下语三分”。因此,我们在鉴赏诗作时应该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的习惯,去认真体会作者炼字的精妙,去整体把握作品的意境,“体真情”,“知其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品赏到真正的诗味,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