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想必大家跟我一样都被三星S9/S9+刷屏了,外观虽然跟S8系列差不了多少,但围绕拍照功能的升级仍属业界领先。最容易勾起大家好奇心的肯定就是它的可变光圈设计,设计意图到底何为呢?
有了史上最大光圈,为什么还要可变
这些年,拜手机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赐,眼看着各种数字被一次次刷新,除了相互比比你有几千万的像素数,光圈大小也是一个劲地你追我赶。
当年在你还在为自己的Lumia 920拥有F2.0的光圈沾沾自喜的时候,LG G4、vivo Xshot随后竟迅速飙到了F1.8,没有更大的光圈敢说自己是拍照手机吗?
当然F1.8也没有维持太久,2016年的三星S7便突破到了F1.7的超大光圈,从此在“夜视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去年,LG V30原本以为可以凭借F1.6的光圈稳坐“史上最大光圈手机”的宝座,可没几个月就被三星W2018给怼下去,而它也是比三星S9系列更早搭载F1.5/F2.4可变光圈的机型,不过因为“反正买不起”而没怎么引发关注。
这还是正儿八经提高光圈值的,还有人想出更妙的方法,早在2014年发布的荣耀6Plus就号称拥有F0.95光圈,不过因为是通过虚化算法而来的模拟效果,现实实用性很低。因此,在这个光圈大小竞争如此白热化的情况下,三星S9系列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添置一个F2.4的光圈呢?直接宣称自己的F1.5史上最大光圈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似乎又要回到光圈是否越大越好这个问题上。所谓光圈,就是镜头内用来控制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手机受限于摄像头模组体积大小等原因,几乎都没有光圈叶片,只有固定的光圈值,为了提高进光量就会追求更大的光圈值。
而常用单反拍照的人都知道不轻易使用最大光圈,这是因为用大光圈拍出来的照片,往往存在边缘画质下降、边角失光等问题,有时F2.2光圈带来的画质还不如F3.5光圈的画质出色。
对于手机来说,大光圈确实可以提高弱光环境下的拍摄能力,然而如果一味地只使用固定大光圈拍摄,最终也只會令画质止步不前。
折中的解决方案——电子光圈
可变光圈对于手机拍摄的重要性,厂商一直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传统的光圈是一个机械结构,需要通过光圈叶片形成不同大小的孔径,可这又会给手机的轻薄化拖后腿。
后来双摄手机的出现似乎再度让手机有了“可变光圈”,但跟早期的荣耀6Plus一样,以背景模糊程度定义光圈大小,最终给用户的感觉就是“假”,因此这一功能也不再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更完善的人像模式。
手机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处理器性能以及灵活的软件系统,也就具备了更深入使用多帧合成技术的基础,努比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电子光圈,F2.8~F44的模拟光圈,不失为一种满足对更小光圈追求的折中方案。
在它的手机镜头中,并不存在物理的光圈结构,而是通过多帧透明化叠加合成,实现类似小光圈长曝光的效果。从2014年在努比亚X6上首次出现到现在,努比亚的电子光圈已经进化到3.0,随着硬件性能、图形算法的升级,画质有了长足进步,虽然锐度解析力方面还有差距,但可以确定它会越来越好。
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
其实说到手机上的可变光圈,不管是三星W2018还是S9系列都不敢称首个,老一点的手机玩家就知道真正的首创还是诺基亚N86。
2009年发布的诺基亚N86登场便提供了F2.4、F3.2、F4.8三挡光圈,并且跟三星一样,它也是通过机械光栅原理实现,且只能自动调节,不能手选。
事实上,如果不是诺基亚在智能时代遭遇了滑铁卢,更多可变光圈的手机可能早就出现了。还在Lumia时代致力于相机事业的诺基亚就曾获得一项可变光圈摄像头的专利,这项专利是通过用电极给光圈控制模块施加电压来实现光圈大小的调节,使用电感材料来控制光圈模块,根据电压大小改变厚度,从而改变中心光圈的大小。
原本以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下一代的Lumia PureView设备上看到,但谁知世事难料啊。而在诺基亚Lumia的“奥利奥”镜头之后,智能手机大发展的近十年间,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骨骼清奇”的设计了。即使有类似华硕Zenfone鹰眼、三星Galaxy Zoom、松下CM1、MOTO Z哈苏模块等另类,但收到的市场效果都很微弱。
虽然手机厂商对于拍照功能的重视程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但如果把光学变焦、超大尺寸传感器、可变光圈这些功能都加入到手机中,明显与现今手机轻薄化的趋势相悖。而一味对超大光圈的追求也将不再唱主调,上游传感器厂商CMOS技术不断进步,又拥有双摄像头方案应对变焦、多帧技术解决光圈模拟问题的情况下,未来手机在变焦、可变光圈上多面开花也将更可期了。
有了史上最大光圈,为什么还要可变
这些年,拜手机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赐,眼看着各种数字被一次次刷新,除了相互比比你有几千万的像素数,光圈大小也是一个劲地你追我赶。
当年在你还在为自己的Lumia 920拥有F2.0的光圈沾沾自喜的时候,LG G4、vivo Xshot随后竟迅速飙到了F1.8,没有更大的光圈敢说自己是拍照手机吗?
当然F1.8也没有维持太久,2016年的三星S7便突破到了F1.7的超大光圈,从此在“夜视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去年,LG V30原本以为可以凭借F1.6的光圈稳坐“史上最大光圈手机”的宝座,可没几个月就被三星W2018给怼下去,而它也是比三星S9系列更早搭载F1.5/F2.4可变光圈的机型,不过因为“反正买不起”而没怎么引发关注。
这还是正儿八经提高光圈值的,还有人想出更妙的方法,早在2014年发布的荣耀6Plus就号称拥有F0.95光圈,不过因为是通过虚化算法而来的模拟效果,现实实用性很低。因此,在这个光圈大小竞争如此白热化的情况下,三星S9系列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添置一个F2.4的光圈呢?直接宣称自己的F1.5史上最大光圈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似乎又要回到光圈是否越大越好这个问题上。所谓光圈,就是镜头内用来控制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手机受限于摄像头模组体积大小等原因,几乎都没有光圈叶片,只有固定的光圈值,为了提高进光量就会追求更大的光圈值。
而常用单反拍照的人都知道不轻易使用最大光圈,这是因为用大光圈拍出来的照片,往往存在边缘画质下降、边角失光等问题,有时F2.2光圈带来的画质还不如F3.5光圈的画质出色。
对于手机来说,大光圈确实可以提高弱光环境下的拍摄能力,然而如果一味地只使用固定大光圈拍摄,最终也只會令画质止步不前。
折中的解决方案——电子光圈
可变光圈对于手机拍摄的重要性,厂商一直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传统的光圈是一个机械结构,需要通过光圈叶片形成不同大小的孔径,可这又会给手机的轻薄化拖后腿。
后来双摄手机的出现似乎再度让手机有了“可变光圈”,但跟早期的荣耀6Plus一样,以背景模糊程度定义光圈大小,最终给用户的感觉就是“假”,因此这一功能也不再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更完善的人像模式。
手机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处理器性能以及灵活的软件系统,也就具备了更深入使用多帧合成技术的基础,努比亚在此基础上开发的电子光圈,F2.8~F44的模拟光圈,不失为一种满足对更小光圈追求的折中方案。
在它的手机镜头中,并不存在物理的光圈结构,而是通过多帧透明化叠加合成,实现类似小光圈长曝光的效果。从2014年在努比亚X6上首次出现到现在,努比亚的电子光圈已经进化到3.0,随着硬件性能、图形算法的升级,画质有了长足进步,虽然锐度解析力方面还有差距,但可以确定它会越来越好。
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
其实说到手机上的可变光圈,不管是三星W2018还是S9系列都不敢称首个,老一点的手机玩家就知道真正的首创还是诺基亚N86。
2009年发布的诺基亚N86登场便提供了F2.4、F3.2、F4.8三挡光圈,并且跟三星一样,它也是通过机械光栅原理实现,且只能自动调节,不能手选。
事实上,如果不是诺基亚在智能时代遭遇了滑铁卢,更多可变光圈的手机可能早就出现了。还在Lumia时代致力于相机事业的诺基亚就曾获得一项可变光圈摄像头的专利,这项专利是通过用电极给光圈控制模块施加电压来实现光圈大小的调节,使用电感材料来控制光圈模块,根据电压大小改变厚度,从而改变中心光圈的大小。
原本以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下一代的Lumia PureView设备上看到,但谁知世事难料啊。而在诺基亚Lumia的“奥利奥”镜头之后,智能手机大发展的近十年间,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骨骼清奇”的设计了。即使有类似华硕Zenfone鹰眼、三星Galaxy Zoom、松下CM1、MOTO Z哈苏模块等另类,但收到的市场效果都很微弱。
虽然手机厂商对于拍照功能的重视程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但如果把光学变焦、超大尺寸传感器、可变光圈这些功能都加入到手机中,明显与现今手机轻薄化的趋势相悖。而一味对超大光圈的追求也将不再唱主调,上游传感器厂商CMOS技术不断进步,又拥有双摄像头方案应对变焦、多帧技术解决光圈模拟问题的情况下,未来手机在变焦、可变光圈上多面开花也将更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