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看宝宝还不会说话,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已经充满了各种“颜色”,只是他还没有学会足够的本领与外界沟通,如果你看到他扁起嘴巴或者眼泪汪汪,他是想告诉你:“我心情糟糕透了。”
但当哭闹无法完全表达宝宝的不良情绪时,那就真的需要你耐心地理解与体谅了。
宝宝情绪发展历程
婴儿期的宝宝,大多还无法用语言与外界沟通,当我们走近他们时,细心地观察与聆听会帮助我们走近宝宝的内心世界。你要知道,不只是大人才有情绪问题,当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与周遭的人、事物、环境接触后,也会慢慢展现出不同类型的情绪。
从出生到1岁的情绪表达
情绪的表现行为并非单方面的,而是互动同时发生。比如说,当宝宝感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后,就会激发其生理行为反应,并通过表情或动作展现出来,像是哭、笑,就是宝宝最基本的、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情绪的发展会从最单纯的“好”“不好”延展到复合式的情绪;而伴随着宝宝的生活经历越来越丰富,他的情绪表达多通过先天加上后天的相互作用进行展现。
2岁之前的情绪表达
宝宝满1岁以后,他对于情绪的表达会越来越熟练,他饿了会哭,见到妈妈会笑,而“哭”和“笑”则成为他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表情符号。
哭
对宝宝而言,哭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一旦他感到身体不适、心理恐慌,他就会用“大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这是一种生理需求的表达。专家建议,在宝宝2岁之前,如果宝宝大哭并要求家长抱抱,家长最好立即给予回应。因为这段时间是维持宝宝发展依附关系的重要时期,一旦家长表现得较为冷淡甚至置之不理,就容易造成宝宝焦虑、无安全感,并影响其日后的社交能力。如果宝宝已满3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家长就要逐渐让宝宝了解到“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进而引导宝宝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交谈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安抚宝宝的情绪。
笑
几乎所有的宝宝从一出生就会展现他们最最天真无邪的笑容,不过在最初的2个月内,宝宝的笑完全属于自发性的,例如他吃饱了、看到有趣的东西、或是向外探索时找到了新的“宝藏”。直到宝宝3~4月之后,才逐渐学会社交性微笑,不过也只是最基本的模仿。他会用笑声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或者只是附和大人的笑声随意笑笑,开始最初的互动。
以柔克刚
——正确对待“情绪”宝宝
造成宝宝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经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要鉴定宝宝是否存在情绪障碍,通常需要借助专业医生的测评、医疗诊断和宝宝在家里或幼儿园的互动情形来做综合性分析。宝宝闹情绪,有时候原因不仅仅在宝宝个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很可能与内在生理层有关。另外,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家长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
尽早辨别情绪障碍
内在因素
生理(病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听觉障碍、脑性麻痹等。
心理因素:自卑、道德意识薄弱、无安全感等。
智力因素:低智商、语言发展迟缓、解决能力有限、情绪表达出现障碍等。
外在因素
社会因素: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甚至包括低收入家庭由于经济问题对宝宝疏于照顾。
家庭因素:单亲、离异、父母性格失调,宝宝通过对大人的模仿,逐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文化因素:电视、网络、广播中的“不良”内容对宝宝造成的错误示范;电视剧中夸张的情绪语言、肢体动作对宝宝的过度影响。
教育不当:特别是在对待那些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宝宝时,家长没有正确对待宝宝可能存在的问题,反而用更为严厉的手段加以制止。
以往经历:宝宝曾遭遇亲人病故、父母分离,死亡带来的伤痛会长时间积压在宝宝心底,而父母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正确的引导。
不同年龄段的情绪问题
0~2个月
首先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比如饿了、冷了、困了等等,对于宝宝的哭泣要立即予以回应,不过建议家长在进行安抚前最好要私下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出现“妈妈,哭不抱;奶奶,一哭就抱”这样的局面,截然不同的回应只会让小家伙无所适从。
2个月以后
经常与宝宝产生互动,陪他玩耍,鼓励他探索外面的世界,以促进其认知发展,家长要逐渐让宝宝学会“等待”,想喝奶的时候不妨等上一两分钟再冲,如果宝宝来了脾气大声哭闹,可通过眼神、话语、身体接触等不同方式来安抚宝宝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制止,宝宝只有先找到一个“出口”尽情发泄过之后,才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5岁
其实早在宝宝满2岁的时候,他的“小脾气”就已经凸显出来了,一不高兴就大吵大叫,甚至乱扔东西,有些宝宝还可能出现“人身攻击”等一些举动。若在这段时期,没有给予宝宝正确的教养及良好的环境,那么接下来宝宝的“性情”很可能脱离轨道,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另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存在情绪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比如怕生、话少、紧张,甚至自闭,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与外界互动,这时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
宝宝的“忧郁”,来自家庭
几乎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家人,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波动,并折射到自己身上,于是便会出现“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温馨场面。可你是否想过,偶尔聚积在你身上的那些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宝宝,让他们有苦难言。
产后忧郁症
我们不讨论产后忧郁症是怎么来的,以及会对妈妈造成哪些影响。可伴随着“产后忧郁”到来的还有妈妈的反应慢、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以致于对宝宝疏于照顾,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并对宝宝的哭闹产生厌烦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残或者伤害宝宝。在这样一位妈妈的身边,宝宝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父母吵架
小宝宝虽然说不出来、但他从小就有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甚至能通过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准确判断出大人的情绪。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小家伙把大人的一言一行全部看在眼里,并将对话的内容猜出个七八分;在吵完架后,他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多重负面情绪,并将它们记录下来。有些父母甚至会将矛盾转向宝宝,其身体语言也变得僵硬,这时候宝宝感受到的是不正常的环境波动,并在内心中产生恐惧、孤单、自责,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争吵都是因他而起。不妨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看到爸妈吵架时的情形,同样的感受你真的希望宝宝也经历一次吗?
父母口径不一
很多家庭都会存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角色分工。好像只有这样的软硬兼施,才会让宝宝更听话。可对于一个“一清二白”的小孩子,他所有的技巧和本领以及道德规范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得来。一旦出现两个标准,前后不一的话,很可能造成宝宝行为规范上的混乱,让宝宝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在情绪的反馈上也会表现得犹豫、不知所措、害怕挨骂,索性谁都不听,或者“看人说话”。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家里人必须保持统一“口径”,要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宝宝。当然,有些老人难免会较为“溺爱”,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两面派”的宝宝谁都不喜欢,可你想过没有,这真的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错吗?
但当哭闹无法完全表达宝宝的不良情绪时,那就真的需要你耐心地理解与体谅了。
宝宝情绪发展历程
婴儿期的宝宝,大多还无法用语言与外界沟通,当我们走近他们时,细心地观察与聆听会帮助我们走近宝宝的内心世界。你要知道,不只是大人才有情绪问题,当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与周遭的人、事物、环境接触后,也会慢慢展现出不同类型的情绪。
从出生到1岁的情绪表达
情绪的表现行为并非单方面的,而是互动同时发生。比如说,当宝宝感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后,就会激发其生理行为反应,并通过表情或动作展现出来,像是哭、笑,就是宝宝最基本的、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情绪的发展会从最单纯的“好”“不好”延展到复合式的情绪;而伴随着宝宝的生活经历越来越丰富,他的情绪表达多通过先天加上后天的相互作用进行展现。
2岁之前的情绪表达
宝宝满1岁以后,他对于情绪的表达会越来越熟练,他饿了会哭,见到妈妈会笑,而“哭”和“笑”则成为他与外界沟通最主要的表情符号。
哭
对宝宝而言,哭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一旦他感到身体不适、心理恐慌,他就会用“大哭”来引起家长的注意,这是一种生理需求的表达。专家建议,在宝宝2岁之前,如果宝宝大哭并要求家长抱抱,家长最好立即给予回应。因为这段时间是维持宝宝发展依附关系的重要时期,一旦家长表现得较为冷淡甚至置之不理,就容易造成宝宝焦虑、无安全感,并影响其日后的社交能力。如果宝宝已满3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家长就要逐渐让宝宝了解到“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进而引导宝宝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通过交谈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安抚宝宝的情绪。
笑
几乎所有的宝宝从一出生就会展现他们最最天真无邪的笑容,不过在最初的2个月内,宝宝的笑完全属于自发性的,例如他吃饱了、看到有趣的东西、或是向外探索时找到了新的“宝藏”。直到宝宝3~4月之后,才逐渐学会社交性微笑,不过也只是最基本的模仿。他会用笑声来引起家长的注意,或者只是附和大人的笑声随意笑笑,开始最初的互动。
以柔克刚
——正确对待“情绪”宝宝
造成宝宝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经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要鉴定宝宝是否存在情绪障碍,通常需要借助专业医生的测评、医疗诊断和宝宝在家里或幼儿园的互动情形来做综合性分析。宝宝闹情绪,有时候原因不仅仅在宝宝个人,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很可能与内在生理层有关。另外,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家长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
尽早辨别情绪障碍
内在因素
生理(病理)因素:遗传、脑功能失调、听觉障碍、脑性麻痹等。
心理因素:自卑、道德意识薄弱、无安全感等。
智力因素:低智商、语言发展迟缓、解决能力有限、情绪表达出现障碍等。
外在因素
社会因素: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甚至包括低收入家庭由于经济问题对宝宝疏于照顾。
家庭因素:单亲、离异、父母性格失调,宝宝通过对大人的模仿,逐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文化因素:电视、网络、广播中的“不良”内容对宝宝造成的错误示范;电视剧中夸张的情绪语言、肢体动作对宝宝的过度影响。
教育不当:特别是在对待那些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宝宝时,家长没有正确对待宝宝可能存在的问题,反而用更为严厉的手段加以制止。
以往经历:宝宝曾遭遇亲人病故、父母分离,死亡带来的伤痛会长时间积压在宝宝心底,而父母却没有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正确的引导。
不同年龄段的情绪问题
0~2个月
首先要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比如饿了、冷了、困了等等,对于宝宝的哭泣要立即予以回应,不过建议家长在进行安抚前最好要私下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出现“妈妈,哭不抱;奶奶,一哭就抱”这样的局面,截然不同的回应只会让小家伙无所适从。
2个月以后
经常与宝宝产生互动,陪他玩耍,鼓励他探索外面的世界,以促进其认知发展,家长要逐渐让宝宝学会“等待”,想喝奶的时候不妨等上一两分钟再冲,如果宝宝来了脾气大声哭闹,可通过眼神、话语、身体接触等不同方式来安抚宝宝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制止,宝宝只有先找到一个“出口”尽情发泄过之后,才会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5岁
其实早在宝宝满2岁的时候,他的“小脾气”就已经凸显出来了,一不高兴就大吵大叫,甚至乱扔东西,有些宝宝还可能出现“人身攻击”等一些举动。若在这段时期,没有给予宝宝正确的教养及良好的环境,那么接下来宝宝的“性情”很可能脱离轨道,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另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存在情绪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比如怕生、话少、紧张,甚至自闭,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与外界互动,这时候就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
宝宝的“忧郁”,来自家庭
几乎宝宝从一生下来,就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家人,尤其是妈妈的情绪波动,并折射到自己身上,于是便会出现“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温馨场面。可你是否想过,偶尔聚积在你身上的那些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宝宝,让他们有苦难言。
产后忧郁症
我们不讨论产后忧郁症是怎么来的,以及会对妈妈造成哪些影响。可伴随着“产后忧郁”到来的还有妈妈的反应慢、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以致于对宝宝疏于照顾,不能满足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并对宝宝的哭闹产生厌烦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残或者伤害宝宝。在这样一位妈妈的身边,宝宝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父母吵架
小宝宝虽然说不出来、但他从小就有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甚至能通过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准确判断出大人的情绪。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小家伙把大人的一言一行全部看在眼里,并将对话的内容猜出个七八分;在吵完架后,他也能清楚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多重负面情绪,并将它们记录下来。有些父母甚至会将矛盾转向宝宝,其身体语言也变得僵硬,这时候宝宝感受到的是不正常的环境波动,并在内心中产生恐惧、孤单、自责,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争吵都是因他而起。不妨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看到爸妈吵架时的情形,同样的感受你真的希望宝宝也经历一次吗?
父母口径不一
很多家庭都会存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角色分工。好像只有这样的软硬兼施,才会让宝宝更听话。可对于一个“一清二白”的小孩子,他所有的技巧和本领以及道德规范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得来。一旦出现两个标准,前后不一的话,很可能造成宝宝行为规范上的混乱,让宝宝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在情绪的反馈上也会表现得犹豫、不知所措、害怕挨骂,索性谁都不听,或者“看人说话”。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家里人必须保持统一“口径”,要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宝宝。当然,有些老人难免会较为“溺爱”,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两面派”的宝宝谁都不喜欢,可你想过没有,这真的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