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当把学生看做是有自我意识的、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用来灌装知识的“容器”。作文教学同样应当如此,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从有物可写、敢于表达、激发创作、激励评价等方面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程标准 创造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假、大、空;教师怕教作文,往往是出力不见效。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没有把作文看做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作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有物可写
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写作内容都没有,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措施。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去挖掘重大题材,去表现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只有走进生活,关注社会,才有丰富的写作的题材,只有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才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和真实的语言。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二、敢于表达
传统作文教学最主要的弊端,是以知识为主线,以强化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分数应试为目的,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原语文教材中作文是以重点训练项目的知识点来安排的,学生学到的是写作的知识,记住的是一条条作文的要求,但是这些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领会和内化。这样教的结果使学生讨厌写作文,即使写出来的也是按模式拼凑出来的“套作”,把学生原有的一点兴趣和带有一点创造成分的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都磨掉了,很难说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贯彻新课标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教育他们要勇于创新。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达。
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膽作文。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充满个性”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作文的潜能。
三、激发创作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古人云:“情动而辞发”。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创设情境,不营造良好的氛围,没有情景,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完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强迫学生写他不愿意写的内容,或他没有生活积累无法写的内容,学生写的时候当然是绞尽脑汁,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作文课之前都作好精心的准备,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情境,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
四、激励评价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尤其严重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
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我们在作文评价中,运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成功激励,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写作教学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通过我们的劳动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任意驰骋,张扬个性,尽情挥洒青春的篇章,是我们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关键词】作文教学 课程标准 创造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假、大、空;教师怕教作文,往往是出力不见效。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没有把作文看做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作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有物可写
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如果学生连写作内容都没有,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措施。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去挖掘重大题材,去表现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只有走进生活,关注社会,才有丰富的写作的题材,只有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才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和真实的语言。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二、敢于表达
传统作文教学最主要的弊端,是以知识为主线,以强化训练为手段,以提高分数应试为目的,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原语文教材中作文是以重点训练项目的知识点来安排的,学生学到的是写作的知识,记住的是一条条作文的要求,但是这些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领会和内化。这样教的结果使学生讨厌写作文,即使写出来的也是按模式拼凑出来的“套作”,把学生原有的一点兴趣和带有一点创造成分的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都磨掉了,很难说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贯彻新课标精神,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教育他们要勇于创新。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自由表达。
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膽作文。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充满个性”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作文的潜能。
三、激发创作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情绪是写作的启动基因,古人云:“情动而辞发”。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创设情境,不营造良好的氛围,没有情景,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没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激发这种心理意识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而创设情境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听,完了之后就让学生开始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强迫学生写他不愿意写的内容,或他没有生活积累无法写的内容,学生写的时候当然是绞尽脑汁,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语文老师在上每一堂作文课之前都作好精心的准备,为学生创设各种写作的情境,拓宽学生习作的空间,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成为学生倾吐情感、记录生活的写作实践课。
四、激励评价
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尤其严重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也是作文评价的主体。
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我们在作文评价中,运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成功激励,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作文的动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写作教学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通过我们的劳动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任意驰骋,张扬个性,尽情挥洒青春的篇章,是我们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