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
青铜器一般指先秦至两汉时期所铸造的青铜礼器。上世纪私人藏家不多,自清末至民国多为大家世族所专享,解放后又出于种种原因,由其后人将藏品捐献国家所有,后《文物法》又规定一切地下文物均为国有。青铜器多为引人瞩目的重器,私人收藏风险巨大,故问津者日稀,虽然价值很高,但并未形成市场,而地下交易始终未绝。
上世纪至本世纪之交,随着海外青铜器的拍卖热及价格不断攀升,国内拍卖行也逐渐将有限的青铜器推向市场,而一些有实力的藏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青铜器。这批藏家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其收购方式一般是黑市交易或半公开方式,其成交量在古玩业中的比例不算很大,但是由于价值高昂,其单件价格均在5位至6位数,所以涉及金额很大。笔者所知仅西北地区一些城市,有人购藏之件数在十数件以至更多。这些藏家有的颇具辨伪经验,但也有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爱好所使,自己并无很大把握,却重资购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又不敢把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请来辨鉴,所以吃了解“药”又不自知,将一堆新仿的赝品藏在家中等待“增值”,一旦真相大白,其惨状可知。然而有些人自己吃了亏不甘心,又将赝品转让他人,像过去的“击鼓传花”游戏一样,落到谁手,谁自认倒霉。
须知目前青铜器造假水平已相当高超,笔者曾闻听有关内幕,令人触目惊心,专家对之亦无能为力。前几年某海关文物专家曾将高仿当作真品闹出笑话,近又听闻市场上有人扬言:“我们的产品已打进故宫博物院了,今后要打进去更多的东西。”什么“失蜡法”、“翻砂法”,电脑仿真,防不胜防。
笔者出身收藏世家,见过的商周青铜器为数不少,现在也被弄得眼光缭乱,但凭幼时的耳濡目染,现今市场的走马观花,也多少有些体会,需要告诉喜集青铜器的朋友:
一、最好不要轻易介入此行,这是一个忠诚的劝告。因为在所有古董项目中,青铜器是风险最大的,不仅是投资额巨大蕴藏的风险,还有和文物法令打擦边球的风险,以及黑社会纠葛等。
再者,古董行似乎有一条潜在的认识:青铜器器型巨大森严,造型狞厉,多出于两三千年之帝王公侯墓室,为社稷重器,与帝王祭拜、占卜等活动有关,本身所附带的信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气”太重,而一般现代人阳气本身就弱,从阴阳平衡的观点看,似乎不适宜个人收藏。当然这仅是一种说法,姑妄听之。
二、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鉴别青铜器的要素,一般尺寸要对,再结合手感、份量、纹饰、锈色包浆,还要闻气味。现今很多复仿青铜器,往往尺寸与原物不符;还有的随意臆造,追求造型古怪;有的纹饰与时代、地域特点不符;有的虽仿照原物,但纹饰粗糙模糊,多为翻砂时对模型清理不够或原物磨损过重所致。现今新赝品仿生坑居多,虽锈色翠绿重重,但五层次感,且锈色浮泛;有的把老器物锈块揭下贴在新器上,虽显老旧但与整个器物锈色不协调。青铜器绿、蓝色锈较易制作,红锈较难,但对有高仿条件者已不成问题。而文物鉴定界一直认为水银古沁色是造假者难以攻克的。所谓水银古就是器物表面有—层青色反光包浆,很像水银的颜色,好多鉴定者发现水银古沁色就定为真品,但据说现在此种沁色的仿造技术,已被高仿者掌握,收藏必需留心。另外,新老器物在重量和手感上都有明显区别,老器物经数千年的风雨剥蚀,分子自然衰减,重量轻,用手触摸,有润泽惑、流畅感,而新器物相反。鉴定青铜器还要闻气味,真器有泥土气息,还有一种特殊的陈年老铜气味(古董行称之为“香”味,不甚准确),而新器物大部分有一种刺鼻酸呛味道。还要检查器壁的薄厚,往往也可看出不同的工艺水平。
附:铜镜
铜镜本属于青铜器范畴,但因器型小,存世量大,在上世纪往往不被重视,一般在青铜制品中被列入另册。
过去,铜镜存世较多的有战国、秦、汉、唐代的制品。由于存世量大,价值反倒不如中档古钱。上世纪40年代有人用一枚中档钱币换了两枚汉镜,被古董行讥笑为“棒锤”。
但时至今日,铜镜和瓦当一样,在市场上身价倍增。品相较好、尺寸较大的汉唐铜镜已价值过万。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随着市场价值的增加,铜镜造假者越来越多,汉、唐假镜当前已充斥市场。
假铜镜的识别要领与青铜器相同,战国、秦、汉及唐镜赝品制作精美,唯锈色包浆易露马脚,收藏者需注意识别。而近年来市场上又出现了宋金时期的钱币铜镜赝品,如“泰和重宝”镜,制作较粗劣。
●印章:
印章为较古老的传统收藏项目,但过去收藏印章者群体不大,多为书法、篆刻爱好者和古文字学者。篆刻家自明清以来即有“师宗秦汉”的说法,特别是汉印,几乎是后代篆刻家结字章法布局的楷模,可以说正宗学习篆刻没有不琢磨与研究汉印的。
但近年来由于古董收藏热的兴起,收藏印章的人也骤然增多,秦汉时期的铜印、封泥过去常在市场上见到,价格不高,玉印价较高,但亦可时而见到,现在却因收藏者众多而逐渐绝迹。由于汉印价高,一方普通汉印价格已攀升至数千元,玉印更不用说,于是赝品便由少而多,以至充斥市场。
笔者所见到的假汉印,多为新翻铸者,有的文字漫漶不清,断笔少划者常见。赝品一般分为生坑和传世两种品相,前者绿锈生硬,后者多为黑漆古色,亦见有镏金者,其文字稍显拙劣,锈色无层次,多为“大将军”、“大司马”、“丞相之印”等,要价不算高,镏金者昂贵。
近年又见有南宋及元明地方官钢印,形制较大,篆法多为九叠篆,但锈色浮泛,文字有断笔,藏者需留心。
笔者前年买了一方绿锈生坑小铜印,回来用印泥盖出,竟是“唐伯虎之印”,真是可笑到荒唐的地步了。
还有人收藏到全新品相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之类的印章,铜质湛黄光亮,市场已见多枚。
封泥为秦汉时期印章的前身,陕西出土量一直很大,近年被人收藏,数量渐少,赝品亦多在市场上出现。
汉代玉印较为少见,近年发现有将原文磨掉改刻者。
附:印石
印石本为篆刻治印的材料,也属于印章范围。印石中珍贵者有田黄、鸡血及寿山石中之白芙蓉等。近年因价格高昂,赝品极多,其中鸡血石为人工添色,冻石由高温合成,乍看琳琅满目,细看无纹理,无天然瑕疵,亮光闪闪,无温润感。
●玉:
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玉文化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经过加工的玉器出现,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给玉以崇高的地位,“玉有八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以说玉不仅是镇邪去殃之物,而且是人们节操 的象征。
我国玉的种类很多,包括和田玉、岫玉、独山玉、蓝田玉、南阳玉等等,但传统意义上的玉,则专指和田玉一种。和田玉又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黄玉等,以白玉为最贵,白玉中又以“羊脂白”为佳。现今和田玉在市场上越来越少,白玉更少,羊脂白玉已基本上见不到了。
随着爱玉者的增多,玉价也越来越高,十年前一块青白玉牌,二三百元,现在已涨至三四千元,至于白玉质料的价早已过万了。
和田玉分为山料和仔料,现在产地已越来越难采集,于是赝品蜂拥而起。现今市场上的赝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俄玉:
产于俄罗斯、巴基斯坦,与天山山脉相连之处。俄玉与和田玉色泽、质感非常接近,前几年刚刚面世,很多行家为之走眼,常常高价买进。俄玉色多偏白、美观,与和田白玉极易混淆,但后来人们发现,此种玉石白中缺乏层次变化,色调单一,尤其是没有和田玉那种温润的感觉,手感较生涩,这是它与和田玉最根本的区别。
二、青海玉:
性能不详,见有关资料,知其价格较俄玉偏低,质感较为干涩,色偏白。
三、合成玉:
传统观念中,认为所谓假玉指以次充好,以岫玉或其他玉充和田玉,未闻以人工合成者。和田玉硬度很高,质地纯净,手感温润,要想人工合成达到惟妙惟肖,恐怕不可能。前几年听说有人工合成玉的传闻,还是半信半疑,一位玩玉很内行的朋友,听说后一直摇头,认为不可能。但是,笔者终在另一朋友处见到了合成的“和田玉”,雕工较粗,而质地与和田玉酷似,颜色也几乎无区别。经验稍差的人很容易与真玉混淆,而加工精一点的,连行家也能被蒙骗。
但是,假的总是假的。合成玉在40倍以上放大镜下,终会显露原形。一位老玩家总结出和田玉最主要的特征是: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其表皮上分布有很小的凹陷,类似桔子皮的组织,称之为“桔皮坑”,这是任何仿品难以做到的。另外,在强光下透视仿品,无瑕疵,缺乏肌理感,有人为勉强加上皮壳或激光上色者,但总显得很不自然,这是必需加以留意的。
●碑帖:
碑帖是传统收藏大项之一,是我国传统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至今学习书法的临范依据,收藏价值一直很高。从唐太宗与《兰亭序》的故事一直到近代于右任收藏北魏墓志的良苦用心,都足以说明此点。近年京沪常有碑帖拍卖专场,价格日益飚升,因而碑帖的赝品也日渐增多。因汉唐名碑遗失者不少,而保存在博物馆的名碑,因长年椎拓多已失去原貌,为不再遭损均已封闭式保护,不许拓印,故原拓越来越少。造假者以拓片临摹翻刻勒石或刻于木板上又拓成拓片,以冒充原拓高价牟利。秦汉至唐代碑石拓片愈早愈珍贵,宋拓已成凤毛麟角,明拓亦极珍贵,清早期拓本亦被视为善本,因为愈早的拓愈能保持原貌。有友人在西安碑林门外买到拓片,甚为欣喜以为获宝,经展卷视之,都是后制木板所拓。
辨别碑帖的真赝,要有扎实的书法功底,要了解古代著名书家的艺术风格与独特个性,篆、隶、魏碑、楷、行、草等书体的书写规律,不但要知其概貌,还要深入到神髓。如图所示东汉《曹全碑》原拓,笔划流畅秀美,而又不失古朴,笔锋波磔清晰,而翻刻的《曹全碑》虽然看起来工整,颇有些形似,但“讳”字第二、三笔,“ ”、“字”第三笔均已变形,神气丧失,不可不细辨也。翻刻颜真卿《颜君庙碑》虽貌似原碑,但行气已遭破坏,有些笔划明显有人为雕饰气息,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与原拓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本版翻刻的岳飞书《出师表》、黄庭坚的条幅,郑板桥、俞樾的条幅均已尽失元气,不为行家所理睬也。
青铜器一般指先秦至两汉时期所铸造的青铜礼器。上世纪私人藏家不多,自清末至民国多为大家世族所专享,解放后又出于种种原因,由其后人将藏品捐献国家所有,后《文物法》又规定一切地下文物均为国有。青铜器多为引人瞩目的重器,私人收藏风险巨大,故问津者日稀,虽然价值很高,但并未形成市场,而地下交易始终未绝。
上世纪至本世纪之交,随着海外青铜器的拍卖热及价格不断攀升,国内拍卖行也逐渐将有限的青铜器推向市场,而一些有实力的藏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青铜器。这批藏家大多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其收购方式一般是黑市交易或半公开方式,其成交量在古玩业中的比例不算很大,但是由于价值高昂,其单件价格均在5位至6位数,所以涉及金额很大。笔者所知仅西北地区一些城市,有人购藏之件数在十数件以至更多。这些藏家有的颇具辨伪经验,但也有一些人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或爱好所使,自己并无很大把握,却重资购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又不敢把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请来辨鉴,所以吃了解“药”又不自知,将一堆新仿的赝品藏在家中等待“增值”,一旦真相大白,其惨状可知。然而有些人自己吃了亏不甘心,又将赝品转让他人,像过去的“击鼓传花”游戏一样,落到谁手,谁自认倒霉。
须知目前青铜器造假水平已相当高超,笔者曾闻听有关内幕,令人触目惊心,专家对之亦无能为力。前几年某海关文物专家曾将高仿当作真品闹出笑话,近又听闻市场上有人扬言:“我们的产品已打进故宫博物院了,今后要打进去更多的东西。”什么“失蜡法”、“翻砂法”,电脑仿真,防不胜防。
笔者出身收藏世家,见过的商周青铜器为数不少,现在也被弄得眼光缭乱,但凭幼时的耳濡目染,现今市场的走马观花,也多少有些体会,需要告诉喜集青铜器的朋友:
一、最好不要轻易介入此行,这是一个忠诚的劝告。因为在所有古董项目中,青铜器是风险最大的,不仅是投资额巨大蕴藏的风险,还有和文物法令打擦边球的风险,以及黑社会纠葛等。
再者,古董行似乎有一条潜在的认识:青铜器器型巨大森严,造型狞厉,多出于两三千年之帝王公侯墓室,为社稷重器,与帝王祭拜、占卜等活动有关,本身所附带的信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气”太重,而一般现代人阳气本身就弱,从阴阳平衡的观点看,似乎不适宜个人收藏。当然这仅是一种说法,姑妄听之。
二、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鉴别青铜器的要素,一般尺寸要对,再结合手感、份量、纹饰、锈色包浆,还要闻气味。现今很多复仿青铜器,往往尺寸与原物不符;还有的随意臆造,追求造型古怪;有的纹饰与时代、地域特点不符;有的虽仿照原物,但纹饰粗糙模糊,多为翻砂时对模型清理不够或原物磨损过重所致。现今新赝品仿生坑居多,虽锈色翠绿重重,但五层次感,且锈色浮泛;有的把老器物锈块揭下贴在新器上,虽显老旧但与整个器物锈色不协调。青铜器绿、蓝色锈较易制作,红锈较难,但对有高仿条件者已不成问题。而文物鉴定界一直认为水银古沁色是造假者难以攻克的。所谓水银古就是器物表面有—层青色反光包浆,很像水银的颜色,好多鉴定者发现水银古沁色就定为真品,但据说现在此种沁色的仿造技术,已被高仿者掌握,收藏必需留心。另外,新老器物在重量和手感上都有明显区别,老器物经数千年的风雨剥蚀,分子自然衰减,重量轻,用手触摸,有润泽惑、流畅感,而新器物相反。鉴定青铜器还要闻气味,真器有泥土气息,还有一种特殊的陈年老铜气味(古董行称之为“香”味,不甚准确),而新器物大部分有一种刺鼻酸呛味道。还要检查器壁的薄厚,往往也可看出不同的工艺水平。
附:铜镜
铜镜本属于青铜器范畴,但因器型小,存世量大,在上世纪往往不被重视,一般在青铜制品中被列入另册。
过去,铜镜存世较多的有战国、秦、汉、唐代的制品。由于存世量大,价值反倒不如中档古钱。上世纪40年代有人用一枚中档钱币换了两枚汉镜,被古董行讥笑为“棒锤”。
但时至今日,铜镜和瓦当一样,在市场上身价倍增。品相较好、尺寸较大的汉唐铜镜已价值过万。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随着市场价值的增加,铜镜造假者越来越多,汉、唐假镜当前已充斥市场。
假铜镜的识别要领与青铜器相同,战国、秦、汉及唐镜赝品制作精美,唯锈色包浆易露马脚,收藏者需注意识别。而近年来市场上又出现了宋金时期的钱币铜镜赝品,如“泰和重宝”镜,制作较粗劣。
●印章:
印章为较古老的传统收藏项目,但过去收藏印章者群体不大,多为书法、篆刻爱好者和古文字学者。篆刻家自明清以来即有“师宗秦汉”的说法,特别是汉印,几乎是后代篆刻家结字章法布局的楷模,可以说正宗学习篆刻没有不琢磨与研究汉印的。
但近年来由于古董收藏热的兴起,收藏印章的人也骤然增多,秦汉时期的铜印、封泥过去常在市场上见到,价格不高,玉印价较高,但亦可时而见到,现在却因收藏者众多而逐渐绝迹。由于汉印价高,一方普通汉印价格已攀升至数千元,玉印更不用说,于是赝品便由少而多,以至充斥市场。
笔者所见到的假汉印,多为新翻铸者,有的文字漫漶不清,断笔少划者常见。赝品一般分为生坑和传世两种品相,前者绿锈生硬,后者多为黑漆古色,亦见有镏金者,其文字稍显拙劣,锈色无层次,多为“大将军”、“大司马”、“丞相之印”等,要价不算高,镏金者昂贵。
近年又见有南宋及元明地方官钢印,形制较大,篆法多为九叠篆,但锈色浮泛,文字有断笔,藏者需留心。
笔者前年买了一方绿锈生坑小铜印,回来用印泥盖出,竟是“唐伯虎之印”,真是可笑到荒唐的地步了。
还有人收藏到全新品相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之类的印章,铜质湛黄光亮,市场已见多枚。
封泥为秦汉时期印章的前身,陕西出土量一直很大,近年被人收藏,数量渐少,赝品亦多在市场上出现。
汉代玉印较为少见,近年发现有将原文磨掉改刻者。
附:印石
印石本为篆刻治印的材料,也属于印章范围。印石中珍贵者有田黄、鸡血及寿山石中之白芙蓉等。近年因价格高昂,赝品极多,其中鸡血石为人工添色,冻石由高温合成,乍看琳琅满目,细看无纹理,无天然瑕疵,亮光闪闪,无温润感。
●玉:
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玉文化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经过加工的玉器出现,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给玉以崇高的地位,“玉有八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以说玉不仅是镇邪去殃之物,而且是人们节操 的象征。
我国玉的种类很多,包括和田玉、岫玉、独山玉、蓝田玉、南阳玉等等,但传统意义上的玉,则专指和田玉一种。和田玉又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黄玉等,以白玉为最贵,白玉中又以“羊脂白”为佳。现今和田玉在市场上越来越少,白玉更少,羊脂白玉已基本上见不到了。
随着爱玉者的增多,玉价也越来越高,十年前一块青白玉牌,二三百元,现在已涨至三四千元,至于白玉质料的价早已过万了。
和田玉分为山料和仔料,现在产地已越来越难采集,于是赝品蜂拥而起。现今市场上的赝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俄玉:
产于俄罗斯、巴基斯坦,与天山山脉相连之处。俄玉与和田玉色泽、质感非常接近,前几年刚刚面世,很多行家为之走眼,常常高价买进。俄玉色多偏白、美观,与和田白玉极易混淆,但后来人们发现,此种玉石白中缺乏层次变化,色调单一,尤其是没有和田玉那种温润的感觉,手感较生涩,这是它与和田玉最根本的区别。
二、青海玉:
性能不详,见有关资料,知其价格较俄玉偏低,质感较为干涩,色偏白。
三、合成玉:
传统观念中,认为所谓假玉指以次充好,以岫玉或其他玉充和田玉,未闻以人工合成者。和田玉硬度很高,质地纯净,手感温润,要想人工合成达到惟妙惟肖,恐怕不可能。前几年听说有人工合成玉的传闻,还是半信半疑,一位玩玉很内行的朋友,听说后一直摇头,认为不可能。但是,笔者终在另一朋友处见到了合成的“和田玉”,雕工较粗,而质地与和田玉酷似,颜色也几乎无区别。经验稍差的人很容易与真玉混淆,而加工精一点的,连行家也能被蒙骗。
但是,假的总是假的。合成玉在40倍以上放大镜下,终会显露原形。一位老玩家总结出和田玉最主要的特征是: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到其表皮上分布有很小的凹陷,类似桔子皮的组织,称之为“桔皮坑”,这是任何仿品难以做到的。另外,在强光下透视仿品,无瑕疵,缺乏肌理感,有人为勉强加上皮壳或激光上色者,但总显得很不自然,这是必需加以留意的。
●碑帖:
碑帖是传统收藏大项之一,是我国传统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至今学习书法的临范依据,收藏价值一直很高。从唐太宗与《兰亭序》的故事一直到近代于右任收藏北魏墓志的良苦用心,都足以说明此点。近年京沪常有碑帖拍卖专场,价格日益飚升,因而碑帖的赝品也日渐增多。因汉唐名碑遗失者不少,而保存在博物馆的名碑,因长年椎拓多已失去原貌,为不再遭损均已封闭式保护,不许拓印,故原拓越来越少。造假者以拓片临摹翻刻勒石或刻于木板上又拓成拓片,以冒充原拓高价牟利。秦汉至唐代碑石拓片愈早愈珍贵,宋拓已成凤毛麟角,明拓亦极珍贵,清早期拓本亦被视为善本,因为愈早的拓愈能保持原貌。有友人在西安碑林门外买到拓片,甚为欣喜以为获宝,经展卷视之,都是后制木板所拓。
辨别碑帖的真赝,要有扎实的书法功底,要了解古代著名书家的艺术风格与独特个性,篆、隶、魏碑、楷、行、草等书体的书写规律,不但要知其概貌,还要深入到神髓。如图所示东汉《曹全碑》原拓,笔划流畅秀美,而又不失古朴,笔锋波磔清晰,而翻刻的《曹全碑》虽然看起来工整,颇有些形似,但“讳”字第二、三笔,“ ”、“字”第三笔均已变形,神气丧失,不可不细辨也。翻刻颜真卿《颜君庙碑》虽貌似原碑,但行气已遭破坏,有些笔划明显有人为雕饰气息,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与原拓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本版翻刻的岳飞书《出师表》、黄庭坚的条幅,郑板桥、俞樾的条幅均已尽失元气,不为行家所理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