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我在美国看到过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旧杂志,刊名已忘,只记得封面是一幅“21世纪城市交通”的彩图。画面中街道宽敞,地上跑着大大小小的汽车,天上飞着载送乘客的直升机。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街两旁的“自动传送带”,把一排排绅士淑女送往他们要去的地方。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深受交通拥挤之苦的现代人想象未来交通时,也不外乎会这样,至多不过再增加几层立交,或是一些风驰电掣的地铁、高铁。大胆一点的,或许还会画上背着飞行器的“飞人”。我们与50多年前的人们,在遥想人类社会未来交通图景这一点上,思维的逻辑大体上是相同的——更多、更快的交通工具和更多、更宽的道路。除非我们减少或放弃使用汽车,否则我们对交通的想象永远不会超脱20世纪的局限。
美国学者皮特·纽曼曾提出“汽车依赖”的概念,它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病”。当人们对汽车的使用成为一种嗜好,就会像抽鸦片一样,越抽瘾越大,连打个酱油、买个炸土豆片也要开车。
按照传统的交通规划思路,汽车多了也不难办,多修点路就行了,可实际的情况是陷入了恶性循环——汽车越多,就需要越多的道路和停车场,城市就越要扩张;城市越扩张,道路修得越好,也就越是会刺激人们购买更多的、更好的汽车。最终,城市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难以为继。
现在,真的到了换一个角度来想象交通问题的时候。我曾在瑞典南方的隆德住过一段时间。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欧老城,市中心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老街,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当地市政部门多次提出,想把这条石子老街改造成现代化大道,以发展交通,但当地老百姓都不同意,其中有位学者发表在报纸上的观点是:城市建设不能总想着为汽车开道。最后,这条老街保留了下来。类似的,还有美国波士顿,拆掉了立交桥,建起了林木葱郁的街心花园;韩国首尔,在拆除高架桥后,恢复了数十年前的一条河流清溪川,让它从喧闹的市区穿过。
这些都为我们想象未来交通提供了另一种逻辑。如果有一位具有逆向思维的画家,他一定能绘制一幅截然不同的未来交通图——把现在那些六车道、八车道的大马路抹去,改画上两车道或四车道的林荫道;人行道要远远宽过马路,且绿树成行;让驾驶者绕来绕去的立交桥已经消失;交通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
还有一些可能是画家画不出来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每天要驾车或挤车去上班的人,会有很多都在家里工作;我们或许还是有汽车,但那是周末购物、旅游用的;各个机构的业务可通过视频等现代技术处理,不需要派人从城市的西边跑到东边去开会办事;超市将有便捷的送货系统,你只需购物付款,而后就回家等着送货上门……
英国《卫报》曾写道: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必须设想一下,如何教会世界可持续发展。顺着这一思路,我想将这句话略做修改:西方人教会了世界怎么使用汽车,中国人将教会世界怎么不使用汽车。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深受交通拥挤之苦的现代人想象未来交通时,也不外乎会这样,至多不过再增加几层立交,或是一些风驰电掣的地铁、高铁。大胆一点的,或许还会画上背着飞行器的“飞人”。我们与50多年前的人们,在遥想人类社会未来交通图景这一点上,思维的逻辑大体上是相同的——更多、更快的交通工具和更多、更宽的道路。除非我们减少或放弃使用汽车,否则我们对交通的想象永远不会超脱20世纪的局限。
美国学者皮特·纽曼曾提出“汽车依赖”的概念,它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病”。当人们对汽车的使用成为一种嗜好,就会像抽鸦片一样,越抽瘾越大,连打个酱油、买个炸土豆片也要开车。
按照传统的交通规划思路,汽车多了也不难办,多修点路就行了,可实际的情况是陷入了恶性循环——汽车越多,就需要越多的道路和停车场,城市就越要扩张;城市越扩张,道路修得越好,也就越是会刺激人们购买更多的、更好的汽车。最终,城市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紧张,环境越来越难以为继。
现在,真的到了换一个角度来想象交通问题的时候。我曾在瑞典南方的隆德住过一段时间。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欧老城,市中心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老街,街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上世纪80年代,当地市政部门多次提出,想把这条石子老街改造成现代化大道,以发展交通,但当地老百姓都不同意,其中有位学者发表在报纸上的观点是:城市建设不能总想着为汽车开道。最后,这条老街保留了下来。类似的,还有美国波士顿,拆掉了立交桥,建起了林木葱郁的街心花园;韩国首尔,在拆除高架桥后,恢复了数十年前的一条河流清溪川,让它从喧闹的市区穿过。
这些都为我们想象未来交通提供了另一种逻辑。如果有一位具有逆向思维的画家,他一定能绘制一幅截然不同的未来交通图——把现在那些六车道、八车道的大马路抹去,改画上两车道或四车道的林荫道;人行道要远远宽过马路,且绿树成行;让驾驶者绕来绕去的立交桥已经消失;交通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
还有一些可能是画家画不出来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每天要驾车或挤车去上班的人,会有很多都在家里工作;我们或许还是有汽车,但那是周末购物、旅游用的;各个机构的业务可通过视频等现代技术处理,不需要派人从城市的西边跑到东边去开会办事;超市将有便捷的送货系统,你只需购物付款,而后就回家等着送货上门……
英国《卫报》曾写道: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必须设想一下,如何教会世界可持续发展。顺着这一思路,我想将这句话略做修改:西方人教会了世界怎么使用汽车,中国人将教会世界怎么不使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