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高三老师仍然按照旧教材的传统讲授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和对教材的研究,片面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能力方面的很大提升,甚至让很多学生感到高三学习的乏味和厌烦。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复习课的知识呈递,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作了如下的探讨。
1、重视教学设计
这是很多有经验老师经常所忽略的,甚至还有部分老师要按照老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体现不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优势,新课标在以前“双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改变了知识的真正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本人。
进行教学设计就要理解课标的要求,特别要推敲课标的三维目标动词,如何在知识呈递方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这就需要老师要作好多个准备,所以上好一节课,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2、重视课前导入
一节良好的复习课,导入新复习课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譬如笔者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的导入就是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瑞典摄影家奥纳特·尼尔森和美国摄影家亚历山大·特西亚拉斯拍摄的有关胎儿的杰作,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奇特的世界——身体的内部、细胞、各种组织以及人类如何被孕育、如何在母亲的体内生长并最终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显得如此神奇和美好,它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身体从未有过的亲近。
就在学生沉浸于神奇美好的生命世界时,我询问学生“你们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图片中像小蝌蚪一样的精子的形成和与精子数量比例非常不协调、周围的营养细胞像一串美丽的光环围绕着它的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吗?如果想,现在我们就马上来进入生命中的微观的世界,感受生命的制造过程吧!”
这样的引入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打破了学生复习课提不起精神,老是打瞌睡等现象,同时引入注意到了基础性和科学性,与即将要进行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达到引导学生思考与关注的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同时也进行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3、重视引导学习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很多老师本末倒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自己却成为了讲台上的独舞者,并且对于自己从头讲到下课的能力欣赏不已,这违反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不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前教学是一种传道授业,但现在更重要的不只是“授人以鱼”,而是“教人以渔”。老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摆脱思维误区,体现整体的成长。
我般先提纲挈领式的让学生进行自主10 min的复习,然后再进行引导讲授,如在讲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关于相对性状的理解时,就让学生思考,豌豆具有的可能比较难理解一些相对性状,而在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呢”,这个时候学生就开始进行相互观察和讨论,慢慢就发现了有“双眼皮和单眼皮”、“双手手指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和左手拇指在上”、“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时,拇指挺直和拇指向指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或食指比无名指短”、“平舌、卷舌”等一系列易于区分和理解的相对性状,很好地解决了“相对性状”这一知识点。
又如在讲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对于不好理解的同源染色体,我就提问:大小形态一样就是同源染色体是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马上就回答:如果来源一样的(如同是来自母方或者父方),就算是大小形态一样也不是同源,因为同源染色体是由来自父母双方各一条染色体构成的。我即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就和学生补充,同源染色体这里的同源指的是来自同一物种的意思,换句话说有异源染色体之说了,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异源染色体吗?学生马上就想到可能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集于一生物体上,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了:以前不是讲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的吗?怎么现在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学生思考了一下就想到了马和驴和杂交种“骡”。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骡是一个物种吗。学生能够回答出:由于马和驴是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自由交配,就算可以交配,后代也是高度不育的,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
笔者再转而一问:如果2条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就一定是同源吗?学生马上说必须大小、形态、结构相同。继续追问:大小形状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肯定是同源吗?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深度的思考之后,学生终于得出同源染色体的本质是能够配对的,不一定大小形态相同,如性染色体X和Y就大小形状各异,但它们是同源染色体。笔者再进一步的深化这一过程,如果老师左手的手指代表父方染色体,右手的手指代表母方染色体,我的双手并在一起就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啊。同学们就说有五对。笔者给予了赞赏之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手演示了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彻底让学生明白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分开、非同源自由组合这些减I的特征,不只复习了新课,而且还巩固相关的知识。
4、重视提问和激励
可能有不少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长大了,没有必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给予表扬和肯定,但我相信,不管你年龄多大,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人有5种需要,什么是人的5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5种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需要金字塔”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的层次。既然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为什么我们作为师者不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呢?为什么要吝啬自己赞赏之词呢?当然,教师提问和表扬要注意时机,如果用得不当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相反还可能有嘲笑、挖苦的味道。
如在讲必修二教材中“生物的变异和人类遗传病”这一章节时,提问“为什么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主要来源”。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好,但是不太敢于发言的学生回答正确,但是声音非常小,只有旁边的同学才可以听到,我就扯高了一个音调,强调这个学生答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可能刚才有一些同学开小差没有听到,现在有请你再大声给刚才不认真听你讲的同学说明一下,好吗?这个学生终于鼓起了勇气,说基因突变有新基因的产生,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然后我面向全班给予了充分表扬,不但说得对,而且声音饱满,内力充足啊!这样一来不仅搞活了课堂,还给予了不敢表现的同学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还警示了一些不认真听课的同学,这真是达到“一问多效”啊!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用什么复习方法,都是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在以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笔者还会继续探索其他行而有效的高效复习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知识联系,再推而广之。
1、重视教学设计
这是很多有经验老师经常所忽略的,甚至还有部分老师要按照老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体现不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优势,新课标在以前“双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且改变了知识的真正学习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本人。
进行教学设计就要理解课标的要求,特别要推敲课标的三维目标动词,如何在知识呈递方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这就需要老师要作好多个准备,所以上好一节课,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2、重视课前导入
一节良好的复习课,导入新复习课时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譬如笔者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的导入就是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瑞典摄影家奥纳特·尼尔森和美国摄影家亚历山大·特西亚拉斯拍摄的有关胎儿的杰作,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奇特的世界——身体的内部、细胞、各种组织以及人类如何被孕育、如何在母亲的体内生长并最终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显得如此神奇和美好,它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身体从未有过的亲近。
就在学生沉浸于神奇美好的生命世界时,我询问学生“你们想更进一步的了解图片中像小蝌蚪一样的精子的形成和与精子数量比例非常不协调、周围的营养细胞像一串美丽的光环围绕着它的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吗?如果想,现在我们就马上来进入生命中的微观的世界,感受生命的制造过程吧!”
这样的引入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打破了学生复习课提不起精神,老是打瞌睡等现象,同时引入注意到了基础性和科学性,与即将要进行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达到引导学生思考与关注的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同时也进行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3、重视引导学习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很多老师本末倒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自己却成为了讲台上的独舞者,并且对于自己从头讲到下课的能力欣赏不已,这违反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不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前教学是一种传道授业,但现在更重要的不只是“授人以鱼”,而是“教人以渔”。老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摆脱思维误区,体现整体的成长。
我般先提纲挈领式的让学生进行自主10 min的复习,然后再进行引导讲授,如在讲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关于相对性状的理解时,就让学生思考,豌豆具有的可能比较难理解一些相对性状,而在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呢”,这个时候学生就开始进行相互观察和讨论,慢慢就发现了有“双眼皮和单眼皮”、“双手手指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和左手拇指在上”、“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时,拇指挺直和拇指向指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或食指比无名指短”、“平舌、卷舌”等一系列易于区分和理解的相对性状,很好地解决了“相对性状”这一知识点。
又如在讲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对于不好理解的同源染色体,我就提问:大小形态一样就是同源染色体是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马上就回答:如果来源一样的(如同是来自母方或者父方),就算是大小形态一样也不是同源,因为同源染色体是由来自父母双方各一条染色体构成的。我即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就和学生补充,同源染色体这里的同源指的是来自同一物种的意思,换句话说有异源染色体之说了,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异源染色体吗?学生马上就想到可能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集于一生物体上,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了:以前不是讲不同种的生物之间不能自由交配的吗?怎么现在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学生思考了一下就想到了马和驴和杂交种“骡”。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骡是一个物种吗。学生能够回答出:由于马和驴是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自由交配,就算可以交配,后代也是高度不育的,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见证。
笔者再转而一问:如果2条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就一定是同源吗?学生马上说必须大小、形态、结构相同。继续追问:大小形状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肯定是同源吗?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深度的思考之后,学生终于得出同源染色体的本质是能够配对的,不一定大小形态相同,如性染色体X和Y就大小形状各异,但它们是同源染色体。笔者再进一步的深化这一过程,如果老师左手的手指代表父方染色体,右手的手指代表母方染色体,我的双手并在一起就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啊。同学们就说有五对。笔者给予了赞赏之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手演示了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彻底让学生明白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同源分开、非同源自由组合这些减I的特征,不只复习了新课,而且还巩固相关的知识。
4、重视提问和激励
可能有不少老师认为高中生已经长大了,没有必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给予表扬和肯定,但我相信,不管你年龄多大,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人有5种需要,什么是人的5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5种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需要金字塔”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的层次。既然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同,为什么我们作为师者不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呢?为什么要吝啬自己赞赏之词呢?当然,教师提问和表扬要注意时机,如果用得不当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相反还可能有嘲笑、挖苦的味道。
如在讲必修二教材中“生物的变异和人类遗传病”这一章节时,提问“为什么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主要来源”。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好,但是不太敢于发言的学生回答正确,但是声音非常小,只有旁边的同学才可以听到,我就扯高了一个音调,强调这个学生答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可能刚才有一些同学开小差没有听到,现在有请你再大声给刚才不认真听你讲的同学说明一下,好吗?这个学生终于鼓起了勇气,说基因突变有新基因的产生,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然后我面向全班给予了充分表扬,不但说得对,而且声音饱满,内力充足啊!这样一来不仅搞活了课堂,还给予了不敢表现的同学一个很好的榜样,另外还警示了一些不认真听课的同学,这真是达到“一问多效”啊!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生物复习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使用不同的教材可能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用什么复习方法,都是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
在以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笔者还会继续探索其他行而有效的高效复习方法,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建立横向和纵向的强大知识联系,再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