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口碑两极,中国动画路在何方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2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编/每逢暑期档,“国产动画的春天”都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这两年尤甚。一来因为某个“长期被默认却从未被承认”的神秘传说——国产电影保护月,使得观众和媒体的关注点被频频导向“国货当自强”,二来也是因为去年田晓鹏导演的《大圣归来》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推高到9.56亿,国产动画仿佛迎来了“黄金时代”,许多投资人纷纷转入动画领域,也让原本受冷落的国产动画由边缘走向主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当酝酿了12年的《大鱼海棠》终于在网络先行推出那支只有1分30秒、却美轮美奂到让网友大呼“像极了宫崎骏”的预告片之后,它的未播先热也是意料之中了——毕竟作为一部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品,“像极了宫崎骏”无疑是一种褒奖。
  其实这部电影从2007年开始就不断传闻要上映,被网友们称之为“神坑”,为何一部影片拉了这么长的战线呢,这要从2004年一部叫《大·海》的短片说起。《大·海》是一部flash作品,曾获2004年度中国数字盛典专业区Diggi动画大奖,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影片的主题是“有的鱼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空”。这句话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情怀共鸣。正是基于此,创作者决定将《大·海》改编为100分钟的影院剧场动画,经过二次创作的影片的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也。而故事取自《女娲补天》《山海经》和《搜神记》。虽然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充满中国元素和禅意的角色图与剧照的出现,大家渐渐对这部属于中国人的奇幻故事充满了期待。
  今年7月,影片如期上映,前期口碑的积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起去年《大圣归来》初上映几乎得不到排片,最后硬是一点一点靠观众口口相传的口碑倒逼才苦尽甘来不同,《大鱼海棠》上映两天就票房过亿,这样的成绩在国产动画中毫无疑问是令人瞩目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影院,票房一路上涨的同时,口碑却下滑得厉害。上映半个月后,“技术派”和“故事派”自动形成两个阵营——有人感动到落泪,有人无聊到入睡。对此,《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和张春嘴上说没关系,可出品人王长田看得出来,“他们相当崩溃”,因为这部影片带来的争议实在太多了。
  点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最美展示
  几乎所有看过《大鱼海棠》的观众,都对两位导演的古典审美和艺术品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即使是批评的,吐槽的说辞也大多是“画面太美然而并没有故事”。尤其在人物造型、古风展示以及东方世界观的构筑上,几乎都称得上前无古人,其中包罗了建筑、神话、诗歌、古文、风俗等,“为国产动漫电影开辟新疆土”。
  更有网友考证,剧中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借鉴了中国古典神话中的“归墟”。归墟,《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他代表着回归到最初的地方,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正同影片开头旁白中所说的“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暗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鲲死后,他的身体化作泥土(暗示“女娲造人”,出自《山海经》),灵魂回到归墟,最终收入由灵婆看守的如生楼通天阁。所以老年椿口中的“其他人”,我们可以称其为“归墟人”。“归墟人”从何而来呢?从影片给我们展现的世界观来说,其中人物及其背景大部分出自《山海经》,因此完全可以将他们称为“山海人”。综合上面的推测,《大鱼海棠》其实给观众描绘了一幅《山海经》的众生相。
  不少网友表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头和片尾彩蛋,分别引用了庄子的《逍遥游》名句,并在其中镶嵌了三位主角的姓名与命运,让国产动画电影有了久违的东方韵味。而句芒、白泽、祝融、赤松子、貔貅、雎鸠等路人角色,尽管戏份不多,甚至只是一闪而过,却能让观众生出一种“我大中国太有文化了”以及“我在做高考名词解释吗”的不明觉厉之感。
  负分!“等了12年却等来一个三角恋的故事”
  然而,美不胜收的画面和完美嫁接的中国风并不能就此说服所有人。
  红灯笼,土楼连廊,青石板巷,旗袍装束,朱红章印……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加上唯美细腻的动画制作,可以说《大鱼海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然而这样一个宏大奇幻的神话世界里,展示的却是一个少女断片式的爱苦别离的世俗故事。主角之间谈论生命与爱情的幼稚台词更是数次引得观众哄笑,破坏了观影体验。主线薄弱之外,情节的逻辑漏洞比比皆是:少女椿游历人间之前母亲对她百般叮嘱“远离人类”的警示,因为毫无前因后果而显得莫名其妙;双头蛇的突兀出现,好像就是为了送爷爷升天;爷爷刚以命换命救了楸,下一幕椿就和大鱼在雨中愉快玩耍,简直不可理喻;而鼠婆子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回人间也没有交代清楚……一个浪漫主义的架空世界里,需要丰厚的故事、逼真的细节和镜头叠加来塑造其真实感,然而《大鱼海棠》却是一副“我讲我的故事,你要跟上节奏”的做派,实在难以让观众“入戏”。可以说,剧本的不成熟导致抒情泛滥、叙事生硬、情节莫名,白白浪费了好题材好画风。
  对此,电影媒体从业者@西帕克在微博上发表评论:“可以看出主创非常努力,有极佳的怪物造型与场景设计,但作为一部电影则仅仅只是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外壳。并不算复杂的背景设定,却用了太多的旁白和解释,主线故事又完全撑不起庞大的背景,大量已有俗套堆积出一个在自己设定的规则下瞎胡闹的空洞故事。”
  电影自媒体运营者梅雪风则认为,电影从故事层面来说,是一塌糊涂,就像所有初学者的作文一样,充斥着各种夸张形容词包裹的喟叹与抒情,但内里却空洞单薄。“无来由的情绪和近乎无厘头的台词把观众由画面而生出的好感毁坏殆尽。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电影,你尊重主创的努力,但他们越努力,也就越显出他们在故事结构和审美方面的巨大漏洞。”
  除故事外,争议很快延伸到其他细节。“转成3D格式是不是为了圈钱?”“众筹的钱怎么分?”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包括《大鱼海棠》严格意义上并非中国造,它的音乐交给了日本的公司,部分的执行工作来自韩国。导演张春很委屈:“世界观的架构和创作的灵魂,决定了一部电影精髓的所在。很多国产电影的特效也是交给韩国甚至好莱坞团队来做的,也没人介意它是不是纯粹的中国制造啊?”   对此,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宇清认为,正是该片上映前过分炒作情怀,反而让观众看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影片最缺乏的是故事性,特别是高潮时本应该催泪的设定,却让观众尴尬症发作,主角间三角恋情叙事过于单薄。”刘宇清教授认为,毫无疑问,观众的期待值太高了,“但无论是女主的名字椿,还是鲲和鹏的设定,都让我们想起庄子的《逍遥游》,片中更是出现了其原句,这些细节不断提升了观众对影片重现传统文化甚至体现道法自然之世界观的期待。然而,事实证明,祝融、句芒等上古神话大神只是作为符号出现,“其他人”一族也只有名字充满禅意,其身份交代混乱莫名,而预告片里的那些古雅华美的镜头也只是“空有其美”,对剧情没有任何融入与推动,这一切的反差难免让人大失所望。”
  中国有故事,但缺讲好故事的人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看来,由《大鱼海棠》引发的争议恰恰把观众对国产动画的两种不同态度表达了出来:一种是爱之太深,一种是责之太切。“爱的人是从国产动画正向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责的人是从自己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而他们都没有找到相对应的满足感。大家各自投入了情感,并将之放大,形成了两个阵营。”而这两个阵营所反映的背后真相却是不矛盾的:如今,国产动画电影的技术已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讲故事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中国动画行业内有个公开的秘密:不少国外动画片是外包给中国动画工作者去加工制作的。1992年投身动画制作的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讲师黄健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认为中国目前原创动画电影在技术上已经有了迎头赶上好莱坞的趋势,这位在2012年曾以《SUPER BOOK》制作人身份获艾美奖提名的导演,在自己推出动画《刺猬小子》的制作过程中就近乎执拗地花了大量精力在毛发的渲染上,“既然选定了刺猬做主角,就希望做得更有专业品质”。至少从这点来说,《刺猬小子》的面世让不少观众感叹:“中国动画电影的主角终于‘长毛了’!”但黄健明也不得不承认,要像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那样直面社会现实,又或者要像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那样把枯燥的心理学化为浅显易懂又神奇有趣的创意,与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架构世界观的能力相比,我们的动画创作还处于缺乏经验的起步阶段。 “好莱坞有的技术,中国很快会有,但现在中国急需一批既有创意天赋也有社会阅历的编剧。”
  但是,中国动画行业长期的低幼属性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偏见和误解,这种偏见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为编剧、导演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动画行业的一个天然门槛。“你没发现吗,中国从来就没有著名导演愿意执导动画电影的。”黄健明向记者介绍,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多由传统的动画师、特效师转型而来,或者是入行多年挣了些钱开公司的自己拍电影,像他这样。当然,也有从互联网从业者或歌手跨界而来的,比如《小门神》的导演兼编剧王微,《摇滚藏獒》的编剧郑钧。“专业的编剧人才几乎没有。”因此,在动画行业编剧人才和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黄健明认为观众应该对这个行业多些耐心,因为国产动画电影正处于技术和故事相融合的焦虑期,“当传统动画从业者完成了最后的提升和冲刺,一批专业导演和编剧逐渐进入动画行业,那时候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这个观点得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的支持,在他看来,好莱坞的编剧队伍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梯度非常强:第一是“老中青”都有,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一代代往下传承;第二是有分工,他们甚至有技术方面的编剧。不管是做喜剧片、爱情片还是动画片,工业化程度高了之后,专业性和分工性自然会强。而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电影公司急剧变化、人才急剧流动,都在拔尖却缺少培育的状况,人心浮躁,当然写不好故事。大家满地捞,捞一个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工业体系的不完整性导致编剧队伍不稳定。“但我觉得,市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工业体系相对完整之后,就一定会沉下心来培育人才,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电影业处于十年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还来不及做好基础性的工作,给它一点时间,一定会不错。”李剑平院长如是说。
  大鱼变鲲鹏,多久都值得等待
  其实,在《大鱼海棠》的两位年轻导演看来,即便如今要面对纷纷扬扬的赞誉与批判之争,即便在漫长的12年中经历了各种状况百出,但至少《大鱼海棠》最终出现在了大屏幕上,这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做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这个标准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俩是新人,12年前我们对电影完全是门外汉,只是凭着热爱和冲动来做喜欢的短片。”从2004年的最初创意,到2007年开始写剧本,从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专业退学的梁旋只能完全靠自学,用了近3年才完成第一稿。其次是人才的断层十分严重。“如果你要做一部特别高品质的动画电影,你会发现很难找到非常成熟、有经验的制作人才。因为太久没有好的动画电影让那些人才去锻炼自己了,所以我们费了很长时间才组建起这样一个团队。”当然,最难的还有资金问题。“2010年,卖座的只有像《麦兜》和《喜羊羊》的七千万和九千万,大家觉得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投资方不会花那么大的预算来投《大鱼海棠》这样一部电影。直到2013年,整个电影市场往上走了,我们才真正找到了投资,最终跟光线走到一起。”
  但这已经是两个年轻人的幸运了,毕竟对于中国动画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拍不出”“看不见”曾是一种常态。“资本角逐从来都很残酷。”一位资深影院经理透露,院线当然首选把同期上映的《寒战2》《致青春》这类片子排在黄金时段,至少这些影片云集了大牌影星和当红“小鲜肉”,他们的脸就是票房保证。至于国产动画,除非像《大鱼海棠》这样颇具卖点,否则排片只会很边缘。而国产动画的另一大弊端就是“粗制滥造”,比如曾有一部《汽车人总动员》可谓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的下限”,连海报都山寨了皮克斯的《汽车总动员》,然而一个极为荒谬的现象是,拍得越烂的动画电影很可能越赚钱。针对这种现象,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皮皮鲁总动员CEO郑亚旗说出了被动漫圈点赞的“大实话”,他声称国产动画“十拍九赔”,做得越烂越能圈钱:“想要找我拍皮皮鲁系列动画片续集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骗政府补贴的,一种是跟政府圈地的。”对此,漫画家十九番也曾直言:“按分钟给补贴的制度造就了一帮投机者和山寨者,抄袭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国内没有动漫评定的权威机构,只要能播出,就能获取政府的高额补贴。”而一部制作精良的原创动画作品需要多年心血,有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不仅制作周期长,回报还无法预期,自然在融资阶段就举步维艰。事实上,即使是被视为国产动画复兴标杆的《大圣归来》,也曾历经了无数次投资不到位和技术人员离职,导演田晓鹏一度心灰意冷地决定:“如果失败了,可能真的连动画这行都不干了。”
  “不干动画了”,是很多动画人最终无奈的选择。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动漫创作方向的毕业生杜琨,学了六年动画之后还是决定投身游戏,毕竟游戏“钱多”。“动画是一个性价比非常低的行业,我身边大部分同学都转行了。”周期长、成本高,高耗低回报,加上没有良好的市场规范,前期、中期、后期的市场价格没有标尺,“大家都是施工队,没有行业精神”。而在这样的乱象与困境中《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至少都坚持了下来,杜琨觉得,“无论如何,这对后来人都是一种激励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也肯定了《大鱼海棠》的价值,认为它在技术、创意方面都有突破。“和《大圣归来》还不太一样,它的故事基本上是原创。向古代神话取材,虽然借鉴了宫崎骏的套路,但中国元素也运用得很好。”石川觉得,即使有缺陷,国产动画的努力还是需要鼓励,因为“动画人更懂动画人的艰难,这一步迈出去非常不容易”。所以,与其严苛地把《大鱼海棠》当成中国版《千与千寻》,不如承认这只是一部有瑕疵的创新之作——至少,《大鱼海棠》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传统元素、优秀的制作和细腻的画风,这些对国人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无法弥补剧本的拙劣、叙事的生硬。单靠情怀与梦想终究无法呵护中国动画这条大鱼蜕变成鲲鹏,唯有脚踏实地讲好中国故事,才是对观众、对中国动画最大的诚意。
  毕竟,对于尚未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和产业链的中国动画,观众呼唤尽快出现我们自己的迪斯尼、宫崎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动画在成功这条道路上的经验依旧有限,因此,每一个把中国动画往前推动的人,哪怕一小步,都值得我们敬佩。
其他文献
王朝闻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求学时就心仪王朝闻先生,特别喜欢读他写的艺术随笔。我记得读过他的《一以当十》《不全之全》《透与隔》《虚中见实》《面向生活》《喜闻乐见》《细节,具体描写》等文章,他往往以美学理论来解读具体作品,讨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等问题,内容涉及到以少胜多的典型化问题,生活和创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作品如何适应群众的
期刊
习近平最近持续关心关注“网信事业”,指出,“我国有七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并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些话里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一是重要,二是作为,三是人才——事关七亿网民,岂能不重要?有那么大的市场,还不大有作为?如何有效作为,不靠人才靠谁?  于是就自然将思考
期刊
而立之年,恰逢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又一轮风起云涌、乱象丛生的行情。在这个商业表现为极端亢奋、票房一浪高过一浪的电影狂欢时代,作为一个立足于专业、学术,表情偏理性、还带有半官方性质的影评社团,究竟立于何地?如何作为?  几个月前,刚换届不久的上海影评学会以出色举办了第24届“上海影评人奖”评选活动,呈现了自己的成熟眼界和坚定立场,也为多年来各自为阵的上海影评人吹响了抱团作战的集结号。  学会的很多老会员
期刊
十多年了,我经常思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只要眼前浮现出梅志阿姨的身影和笑容,我就会在肃然起敬和备受感动的心情中,向她默哀,向她致意!  全国解放初期,在以胡风领衔的牵连上千人的开国第一文坛冤案中(“胡风反党集团”),梅志也从此由平安幸福的上天跌落到黑暗沉冤的地狱,过着生不如死、内心煎熬、看不见光明和前途的凄凉生活。人们事后才知道,如果没有梅志的坚强意志和过人智慧,一度精神失常的胡风,恐怕是熬不过
期刊
周慧珺,被誉为“书法界的一面旗帜”。为了全面反映周慧珺先生从艺60周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周慧珺的书法人生、创作理念、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联合举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春华秋实·周慧珺从艺60周年书法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市文联举行。主办方意欲通过此项活动,进一步提振上海
期刊
几个月前,配音艺术家曹雷提出将永嘉路383号改造成译制片纪念馆的倡议,得到了热切响应。随后,曹雷与苏秀、童自荣、刘广宁、孙渝烽、狄菲菲等一批艺术家一直在尽力呼吁。本刊今年第4期上及时刊发了《“译制片纪念馆”,不止于畅想》的长文报道此事件,引起不小的反响,很多读者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对建译制片纪念馆设想的支持。其中一位读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钱绍昌先生,87岁高龄的他特意打电话到本刊编辑部找到笔者,表
期刊
以力推中外音舞新人新作新经典、促进文艺繁荣发展为主旨的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日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隆重开幕。开幕音乐会上,随着英姿焕发的青年女指挥家张洁敏手中指挥棒的翻飞起落,百年老团上海交响乐团倾情演奏的,不仅有代表着上海之春初创时期新人新作经典的交响诗《红旗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也有诞生于近年上海之春的获奖新作《第二二胡狂想曲》及《冬雪》。  本届
期刊
在世界读书日这天,63岁的张艾嘉穿着海军蓝的宽条纹衫配窄腿牛仔裤与小白鞋出现在上海的思南读书会,短发,俏丽,引得台下一众少女尖叫“女神”——完全看不出也不能想象这位女神比她们的妈妈还要年长。因为她的出现,这一期的思南读书会破天荒开启网络预约机制,以防止过多的观众涌入产生安全隐患。但即使如此,这一天的现场依旧人山人海,老中青三代影迷、歌迷冒着大雨前来,更有位“真爱粉”逃了柳毅:用“水语”凝成画布上的
期刊
1988年6月28日,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名誉院长丁是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永别上海广大观众和沪剧界的伙伴们,驾鹤远去。她在重病期间,撰写了题为《终生追求,矢志不渝》的热情文章,她说:“粉碎‘四人帮’后,《鸡毛飞上天》里‘教育虎荣’的唱段又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我的演出任务接踵而至,如《甲午海战》里的金堂妈,《峥嵘岁月》里的吴大妈,《特殊战场》里的女干部,《被唾弃的人》里的林老师,又复演《芦荡
期刊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的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成立于1956年8月,今年正是60华诞。  不久前,我接到96岁高龄的刘老的电话。刘老说,他近日愈发地感到衰老,记忆力大不如前,正抓紧着处理“后事”,包括整理书报资料等。无意中,他找到了一本当年上海剧协成立的文集,展读之下,往事历历在目。其中田汉的讲话,至今仍很有现实意义。刘老说,得知上海剧协要办60华诞纪念活动,很遗憾自己来不了上海,这本小册子就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