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性,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成了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课堂上,有效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统称语用能力)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但由于时间有限,不适宜进行大型的练习,因此,微型练习的设计显得既实用又高效。
关键词:微练;导课;练读;研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练”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
“微练”顾名思义即微型练习,它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载体。“微练”的内容丰富,既可以练说、练读,也可以练写、练思,根据教学的需要,“微练”的时间可长可短,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微练”小巧玲珑、行动自如,可以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也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在导课中植入“微练”
课前导入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创设各种导入情境,设计贴近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的教学情境,发挥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开篇作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为了在导课环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采用“微练”是明智之举。
1.取关键词
关于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叙述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识字可以把生字放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将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紧密结合,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外部形象和深层内涵,这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难写和易错字,老师都知道要特别强调,甚至单独教学。
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出现新字,且是个关键字。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放过,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教学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将这个新字的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这样设计《翠鸟》的导课环节:①开课揭题,学习“翠”,读准字音后即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同学们,“翠”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仔细观察,并用手指描着写一写,你有什么发现。老师的话极具提示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羽”少了两个小“钩”,有的学生甚至会想象——“因为小鸟的爪子紧紧抓住树枝,有时都看不清楚了。所以两个小‘钩’不见了。”字形一经形象化,记忆就会变得真切,学生写错反而变得不容易了。②继而,老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翠鸟的颜色,学习“翠绿”,了解这个词的特点。③接着,老师一句“翠鸟真的是绿色的鸟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一见它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翠鸟的颜色,从而了解翠鸟身上不同的“绿”,一只多彩、漂亮的翠鸟跃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个层次的微型练习有不同的目标,巧妙地在课堂的第一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并理解字的意义,并联系课文内容积累词语、感受形象,微型练习起到了大作用。
2.取疑问处
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叙事抒情类和科普类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采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取疑问处设计练习式导课就显得比较实用。比如教学《“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读题后,老师设计这样的微练习:同学们,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问:红领巾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红领巾”好在什么地方?同样在教学《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学生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需要正面回答,只要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学生能找到他们想知道的答案。在一个个“不明白”中,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在一个个“明白”后,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所以,在导课中设计这种微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取文本背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和古诗文,学习这类文章,导课时学生需要了解作者简介和文本的背景。一方面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他们贴近课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说一说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是在被动地接受。如果在这里设计一个微练习,学生的角色就会产生变化,化被动为主动。例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在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课标要求古诗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种微型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大量阅读,积累文学知识,为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读中植入“微练”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讲授和操练。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微练”来达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分三个步骤来操作:①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②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③通过整体感知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初读环节虽不复杂,但概括课文大意往往因有难度而出现学生回答困难的现象,而朗读、检查自学又容易走过场。要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微练”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1.抓預习反馈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效的预习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如果课堂上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学生就会失去预习的动力,预习也就成了“鸡肋”。学生的课内预习成果展示一般都可放在这个环节。例如:检查《荷花》预习反馈时,老师可设计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本课中同偏旁的新词,并说出你的发现。再如:教学《寓言二则》,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_________。通过这样的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提高;练习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抓课文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朗读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读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要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进行练习。例如: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师教我们用计算机画画”这个长句子,老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来帮助学生了解停顿,学会朗读:请同学们把“—”停顿号放入句子中。在送符号的练习中,学生习得了朗读长句正确停顿的技巧,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训练。通过一次次微型练习,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变得扎实,语文技能逐渐形成。
3.抓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概括课文大意是这一学段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教学《玩出了名堂》,在概括大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_________玩出了大名堂,发明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借助练习能顺利地概括出课文大意,这就是我们常用的课题拓展法。一般学习记事类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设计通过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练习,让学生有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抓手,概括课文大意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对此不再感到棘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掌握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三、在研读中植入“微练”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在研读感悟中,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微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还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1.找重点词
词语是课文的细胞,构成课文的丰富、灵动和深刻。面对课文中诸多的词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把握住能起“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全身”作用的重点词语,使之成为阅读的抓手。例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通过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其中描写秋天雨的色彩的时候,出现一个词语“五彩缤纷”,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就能感受到秋雨的美丽。我对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设计了以下练习:①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看出“五彩缤纷”意思的词语。学生找出很多颜色的词,老师把颜色的词出示在黑板上,并用相应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②继而通过颜色多,颜色交错地放在一起,颜色很漂亮,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③最后通过小结,告诉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设计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掌握了解词的方法,还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2.找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在课文阅读中起着重要关键性作用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研读感悟,层层推进,就能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例如:教学《燕子》,我找了:“在微风,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句话设计练习:这句话写出了燕子_____________的特点。“斜着身子”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掠过”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微练习,学生感受到燕子轻快、灵活、可爱的特点,它们为春天增添了情趣,使早春美景更加生機勃勃、令人神往。又如:教学《翠鸟》,我们可以找出“尽管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这一句来设计练习:小鱼的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比较,就显得翠鸟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关键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触摸文章的心脏,感受心脏跳动的韵律,并且突破了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个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找精彩段
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果阅读教学能紧紧地抓住精彩段,通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就能感受其中的精彩。《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精彩段落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它飞得很慢,是因为_________,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这句话先写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____,让学生带着练习自读最后一段,然后通过思考、同伴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惊弓之鸟》的教学重点就是倒装因果关系的写法,以及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对事物进行正确推理的本领。微练习的介入,把这些重点要求都落实了。通过练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了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4.找表达特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研读感悟中,如果能利用文本的表达特点把读写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翠鸟》一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根据这一表达特点,老师就可以设计一次“微作文”练习:请同学们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描写方法,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外形。由于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学生写出了一段段精彩的拟人外形描写、打比方的外形描写。通过“微作文”,把课文的写法在课内进行及时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式。一次“微作文”,收入一种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微练”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微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并不是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计这样的练习,为练而练。课堂上的“微练”是为了让教学重点更重,让教学难点变易,让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谢青红.把握语用训练点 有效提高语用能力[J].新课程,2015(05).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微练;导课;练读;研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微练”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
“微练”顾名思义即微型练习,它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有效载体。“微练”的内容丰富,既可以练说、练读,也可以练写、练思,根据教学的需要,“微练”的时间可长可短,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微练”小巧玲珑、行动自如,可以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也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在导课中植入“微练”
课前导入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创设各种导入情境,设计贴近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的教学情境,发挥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开篇作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为了在导课环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采用“微练”是明智之举。
1.取关键词
关于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这样叙述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识字可以把生字放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将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紧密结合,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外部形象和深层内涵,这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难写和易错字,老师都知道要特别强调,甚至单独教学。
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出现新字,且是个关键字。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放过,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教学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将这个新字的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这样设计《翠鸟》的导课环节:①开课揭题,学习“翠”,读准字音后即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同学们,“翠”字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仔细观察,并用手指描着写一写,你有什么发现。老师的话极具提示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羽”少了两个小“钩”,有的学生甚至会想象——“因为小鸟的爪子紧紧抓住树枝,有时都看不清楚了。所以两个小‘钩’不见了。”字形一经形象化,记忆就会变得真切,学生写错反而变得不容易了。②继而,老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翠鸟的颜色,学习“翠绿”,了解这个词的特点。③接着,老师一句“翠鸟真的是绿色的鸟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一见它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寻找翠鸟的颜色,从而了解翠鸟身上不同的“绿”,一只多彩、漂亮的翠鸟跃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个层次的微型练习有不同的目标,巧妙地在课堂的第一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并理解字的意义,并联系课文内容积累词语、感受形象,微型练习起到了大作用。
2.取疑问处
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叙事抒情类和科普类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采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取疑问处设计练习式导课就显得比较实用。比如教学《“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读题后,老师设计这样的微练习:同学们,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问:红领巾为什么要加双引号?“红领巾”好在什么地方?同样在教学《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学生想知道是谁玩出了什么名堂?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需要正面回答,只要让学生带着“疑惑”去读课文,从课文中学生能找到他们想知道的答案。在一个个“不明白”中,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在一个个“明白”后,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所以,在导课中设计这种微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取文本背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和古诗文,学习这类文章,导课时学生需要了解作者简介和文本的背景。一方面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助于他们贴近课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说一说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是在被动地接受。如果在这里设计一个微练习,学生的角色就会产生变化,化被动为主动。例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________,你还知道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在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课标要求古诗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种微型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大量阅读,积累文学知识,为丰富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初读中植入“微练”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讲授和操练。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微练”来达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分三个步骤来操作:①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②通过初读课文,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③通过整体感知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初读环节虽不复杂,但概括课文大意往往因有难度而出现学生回答困难的现象,而朗读、检查自学又容易走过场。要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微练”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1.抓預习反馈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效的预习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如果课堂上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学生就会失去预习的动力,预习也就成了“鸡肋”。学生的课内预习成果展示一般都可放在这个环节。例如:检查《荷花》预习反馈时,老师可设计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本课中同偏旁的新词,并说出你的发现。再如:教学《寓言二则》,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_________。通过这样的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提高;练习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抓课文朗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朗读都有具体的要求,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初读环节,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正确地读、流利地读。要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进行练习。例如: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老师教我们用计算机画画”这个长句子,老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来帮助学生了解停顿,学会朗读:请同学们把“—”停顿号放入句子中。在送符号的练习中,学生习得了朗读长句正确停顿的技巧,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训练。通过一次次微型练习,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变得扎实,语文技能逐渐形成。
3.抓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概括课文大意是这一学段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教学《玩出了名堂》,在概括大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_________玩出了大名堂,发明_________,发现__________。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借助练习能顺利地概括出课文大意,这就是我们常用的课题拓展法。一般学习记事类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设计通过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练习,让学生有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抓手,概括课文大意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对此不再感到棘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掌握了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三、在研读中植入“微练”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在研读感悟中,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微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还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1.找重点词
词语是课文的细胞,构成课文的丰富、灵动和深刻。面对课文中诸多的词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把握住能起“画龙点睛”或“牵一发而全身”作用的重点词语,使之成为阅读的抓手。例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通过学生感受秋天的雨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其中描写秋天雨的色彩的时候,出现一个词语“五彩缤纷”,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就能感受到秋雨的美丽。我对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设计了以下练习:①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能看出“五彩缤纷”意思的词语。学生找出很多颜色的词,老师把颜色的词出示在黑板上,并用相应颜色的粉笔进行板书。②继而通过颜色多,颜色交错地放在一起,颜色很漂亮,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③最后通过小结,告诉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重点词设计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掌握了解词的方法,还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2.找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在课文阅读中起着重要关键性作用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研读感悟,层层推进,就能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例如:教学《燕子》,我找了:“在微风,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句话设计练习:这句话写出了燕子_____________的特点。“斜着身子”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掠过”写出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微练习,学生感受到燕子轻快、灵活、可爱的特点,它们为春天增添了情趣,使早春美景更加生機勃勃、令人神往。又如:教学《翠鸟》,我们可以找出“尽管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这一句来设计练习:小鱼的机灵还是逃不过翠鸟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比较,就显得翠鸟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关键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触摸文章的心脏,感受心脏跳动的韵律,并且突破了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个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找精彩段
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果阅读教学能紧紧地抓住精彩段,通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就能感受其中的精彩。《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精彩段落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它飞得很慢,是因为_________,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这句话先写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____,让学生带着练习自读最后一段,然后通过思考、同伴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惊弓之鸟》的教学重点就是倒装因果关系的写法,以及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对事物进行正确推理的本领。微练习的介入,把这些重点要求都落实了。通过练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了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4.找表达特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研读感悟中,如果能利用文本的表达特点把读写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翠鸟》一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根据这一表达特点,老师就可以设计一次“微作文”练习:请同学们仿照《翠鸟》的外形特点描写方法,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外形。由于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学生写出了一段段精彩的拟人外形描写、打比方的外形描写。通过“微作文”,把课文的写法在课内进行及时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式。一次“微作文”,收入一种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微练”对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微练”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并不是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计这样的练习,为练而练。课堂上的“微练”是为了让教学重点更重,让教学难点变易,让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谢青红.把握语用训练点 有效提高语用能力[J].新课程,2015(0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