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两大问题: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我校使用新教材以来,大面积推行教改实验,借此东风,我在一年级全面推进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作文教学改革课题,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鉴于初一新生的实际情况,我推行课文仿写计划作为作文课以外的练笔训练。具体做法是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写相类似的作文,教师点拔辅导。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主旨是理想,而体裁是诗歌,让学生仿写就是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并用诗歌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一篇仿写学生做得不够好:理想的认识流于形式,诗味不浓,但没关系,对这个“第一次”的创作只要有闪光点就给予一定的褒扬。到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仿写时,学生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一件事感受到一个人生哲理已普遍可见,虽然文体的运用还稍显稚嫩,却已中规中距……到了第21次仿写也就是鲁迅的《风筝》的仿写,已有很多的学生的文章略显反思味道,课文仿写计划初步告捷,到初二上学期仿写朱自清的《背影》时,已有“小朱自清”横空出世。
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并将其纳入文学社活动中点拔进行。初二的学生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已对文学有了相当的了解,对创作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梦缘”文学社,社员由初二全体学生构成,教师参与指导,每班设文学小组,小组组长为骨干成员,每星期抽固定时间由语文任课老师对文学社骨干成员进行专项文学创作指导,各班文学社骨干成员再向全班同学进行传达培训,每周选优秀习作刊登在校报上,由点带面,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稿件由原来的记叙文占主体转为后来的诗歌、小说、散文、议论……多种文体、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渐成百花齐放之势,而抒情说明的方法也就从这一次次的培训和创作运用中成功的得到了迁移。
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更趋成熟,思辨思维也更趋敏锐,此时就进行了议论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由于文学社的成功举办,很多在当初认为很难进行的训练,在文学社活动中竟迎刃而解,议论和综合性表达方式的运用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此时学生视作文课为难得的放松机会,创作激情难以压抑,这些分散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训练成为作文训练的有益补充,但最能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还得依靠专题集中式训练。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找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尝试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目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写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3、课程设置。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其他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2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十日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这一活动往往与文学社活动挂钩进行。
通过三年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三年时间我们收获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一些成熟的做法,如文学社,课文仿写活动将继续进行,在我们所任课的年级还需开展美文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力争再有新的提高。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我校使用新教材以来,大面积推行教改实验,借此东风,我在一年级全面推进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作文教学改革课题,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鉴于初一新生的实际情况,我推行课文仿写计划作为作文课以外的练笔训练。具体做法是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写相类似的作文,教师点拔辅导。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主旨是理想,而体裁是诗歌,让学生仿写就是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理想的认识,并用诗歌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一篇仿写学生做得不够好:理想的认识流于形式,诗味不浓,但没关系,对这个“第一次”的创作只要有闪光点就给予一定的褒扬。到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仿写时,学生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从一件事感受到一个人生哲理已普遍可见,虽然文体的运用还稍显稚嫩,却已中规中距……到了第21次仿写也就是鲁迅的《风筝》的仿写,已有很多的学生的文章略显反思味道,课文仿写计划初步告捷,到初二上学期仿写朱自清的《背影》时,已有“小朱自清”横空出世。
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并将其纳入文学社活动中点拔进行。初二的学生在教师的长期影响下已对文学有了相当的了解,对创作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成立了“梦缘”文学社,社员由初二全体学生构成,教师参与指导,每班设文学小组,小组组长为骨干成员,每星期抽固定时间由语文任课老师对文学社骨干成员进行专项文学创作指导,各班文学社骨干成员再向全班同学进行传达培训,每周选优秀习作刊登在校报上,由点带面,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稿件由原来的记叙文占主体转为后来的诗歌、小说、散文、议论……多种文体、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渐成百花齐放之势,而抒情说明的方法也就从这一次次的培训和创作运用中成功的得到了迁移。
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更趋成熟,思辨思维也更趋敏锐,此时就进行了议论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由于文学社的成功举办,很多在当初认为很难进行的训练,在文学社活动中竟迎刃而解,议论和综合性表达方式的运用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此时学生视作文课为难得的放松机会,创作激情难以压抑,这些分散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训练成为作文训练的有益补充,但最能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还得依靠专题集中式训练。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找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尝试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目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写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3、课程设置。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其他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2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十日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这一活动往往与文学社活动挂钩进行。
通过三年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三年时间我们收获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一些成熟的做法,如文学社,课文仿写活动将继续进行,在我们所任课的年级还需开展美文赏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力争再有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