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红军相继举行长征(下)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四方面军长征
  
  嘉陵江战役胜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已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的平武、北川广大地区,得到大量补充。同时,还组建了独立师,共1500余人。这时,胡宗南部和刘湘部一时赶调不及,为红四方面军“依托老区,发展新区,向甘南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但是,张国焘却被敌人尚未到来的进攻和川陕苏区某些暂时困难所吓倒,未同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商量,也未向中共中央请示报告,即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
  4月下旬,张国焘在江油地区召集高级干部会议,提出在川西北创造根据地,背靠西康作立脚点。5月初,根据张国焘的决定,红四方面军连同地方武装和随军行动的地方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工厂职工等,总计8万余人,撤出彰明等地,突破敌军的封锁,分数路向岷江地区西进,开始了长征。
  
  红二、六军团长征
  
  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之后,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苏区继续坚持斗争,先后粉碎敌军两次大规模“围剿”。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130个团,又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二、六军团和摧毁湘鄂川黔苏区。
  面对严重的敌情,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于10月9日致电朱德、张国焘(当时,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并不了解,对中革军委电台已被张国焘所控制也一无所知)并转中共中央,提出红二、六军团准备向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转移,争取在该地区创建新的苏区。
  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电复红二、六军团:“一切请按实际情况由你们自行决定。”“可否在敌包围线外原有苏区附近诱敌出堡垒,用进攻路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之。”
  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根据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争取在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20日夜,突破敌军第一道封锁线。21日晚南渡沅江,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后,占领湖南中西部广大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积极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红军迅速扩大3000多人,并筹款数万元,截获敌军2万多匹布。
  12月11日,当国民党“追剿”军7个师逼近时,红二、六军团即向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转移。21日,突破敌军封锁,抢渡沅江,于1936年1月1日进到芷江以西的冷水铺地区。于12日占领湘黔边的江口、石阡地区,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预定任务。
  1月19日,军委分会鉴于石阡、镇远、黄平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山河纵横,不利于创建新苏区的情况,再加敌军共15个师又围拢上来,遂决定放弃原定在该地区建立新苏区的计划,率领红二、六军团继续西进,争取在贵州西部创建新苏区。
  1月21日,红二、六军团由石阡西移。23日在龙溪地区突破敌第二十三师的封锁线,进抵乌江。2日,红二、六军团胜利渡过乌江,进占黔西。
  黔西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中央红军北上后,蒋介石搞得贵州民怨沸腾,民变蜂起。特别是许多民变武装和黔军残部同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这对于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和壮大红军力量极为有利。据此,红二、六军团即行战略展开,2月6日进占大定县城,9日在地下党同志的密切配合下,占领毕节县城。至此,红二、六军团胜利地完成了向黔西、大定、毕节的转移。并在地下党同志的配合下,先后成立了中共川滇黔省委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县、区、乡各级革命政权。与此同时,红二、六军团以中共贵州省工委所掌握的三支革命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周素园任司令员,邓止戈任参谋长。
  黔、大、毕苏区的创建,引起了蒋介石的不安。他迅速将进攻南下红军的万耀煌纵队由四川调到贵州,命令贵阳行营主任顾祝同指挥万耀煌、樊崧甫、郝梦龄、李觉、郭汝栋纵队向红二、六军团进行“围剿”,并亲自从南京飞抵贵阳督战。同时,命令郭思演、孙渡纵队从东西两面防堵,川军杨森、李家钰部沿长江布防,阻止红二、六军团机动。为了打破敌军的围攻,红二、六军团即于2月10日开始在黔西地区与敌周旋,虽予敌以沉重打击,但由于敌万耀煌等4个纵队业已逼近,黔西、大定在数天内得而复失,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因此,中共川滇黔省委和军委分会于2月27日决定放弃在这一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向黔南安顺地区转移,争取在那里创建临时根据地,尔后待机东进到湘黔边境地区活动。据此,红二、六军团主动退出毕节城,进入乌蒙山区,与敌进行了历时近一个月的艰苦卓绝的回旋战,终于由被动转为主动,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高度评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3月22日,红二、六军团进抵滇东宣威东北的来宾铺、徐屯一带。贺龙、任弼时决定在滇黔边之南北盘江地区创建新苏区。当晚,红二、六军团在重创来犯之敌刘正富旅后,于28日进到了盘县、亦资孔地区,准备在此创建新苏区。
其他文献
房性早搏的调治用药      熊××同志:    从来信及所附检查报告单,知你患高血压、冠心病已20多年,且近有心绞痛发作,动态心电图有频发性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经用心律平、舒血宁等治疗,早搏未减反增并有阵发性房速、房颤出现。此种情况,只能说明心律平对你的病未产生疗效。如果肯定是它的副作用,则宜停服心律平,改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异搏定、慢心律等)。    心律平不单是治疗室性早搏,房
期刊
被人们誉为“余姚的海灯法师”的裘汝骏,今年88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裘老原在上海工作,从1963年起,常去淮海公园,跟全国著名的武术大师海灯学武术。2年后,他随单位内迁四川江油县。1966年下半年,海灯因受“文革”冲击,也回江油老家。两人相距5公里,但每逢星期天,裘汝骏必造访海灯,前后14年,结下了深深的师友之情,也使裘老探索到了武术的奥秘。   1978年12月,裘老退休回余姚定居,当
期刊
在湘赣毗邻的修水县大桥镇沙湾中学旁的一栋民宅门口,经常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婆。她笑眯眯地看着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她是一位健康的老人。与她一交谈,才得知她因脑血栓半身偏瘫了8年。她说:“不是我哲猛,我骨头早打鼓了。”这话不假,有经验的医师都说,这位病人的身体状况是精心护理下出现的奇迹。   她叫卢新秀,1914年7月10日出生,今年92岁了,丈夫27年前病逝。她儿子樊哲
期刊
时刻保持良好心态   ○廖鹄声     两年前,我在《八十自寿杂感》中写着:“古云七十世所稀,今称八十入老期,我道九十人不老,立下雄心奔期颐……”事实上,我现在的一言一行都朝着“百岁”的目标而极力奋进!目前我的健康状况是:头脑清晰、记忆不衰、耳聪目明、牙坚齿利、双腿有劲、健步如飞、心情舒畅、脸颊双绯。   21年前,党给我落实了政策,从那时起,长期压在心头的重石放下了,忧郁的心病也解除了。当时我在
期刊
健康水平取决于生活方式     任教于中国第四军医大学的著名医学专家、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万承奎说:“21世纪是长寿时代,任何人都可享受健康100年。21世纪是自我保健维护时代,人们要健康,就要靠自我保健。现在,人们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或知之而不为之。原来说身体好没有病就是健康,不然,健康不健康有四条标准:身体健康、体质坚强、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有人说21世纪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日本是经济发展
期刊
又要过年了,长年在外的我早就筹划着给父母捎一样东西,以表一个18岁就离开父母的儿子的一片孝心。   父亲好说,两瓶酒,老人家就满足了。母亲就不一样了,她为我们兄妹操劳半生,至今还要和老父操持田里的农活和家务。母亲平时又没啥嗜好,给她买点滋补品吧,现在保健品真假难辨,买到了假货不是害了她老人家吗?二来母亲又不愿享受,前年我为她买的“阿胶”,去年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柜子里。给她买一身衣服吧,母亲更不愿意穿
期刊
2005年11月22日上午,我采访了老同志吕良、何恒夫妇。吕良、何恒夫妇住在南昌市一个僻静的小院里,院子里的樟树枝繁叶茂,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出阵阵清香。老人的家很简朴,木制的老门窗、老地板,旧式的老家具,使人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过客厅,走进书房,两位朴素、慈祥的老人已坐在藤椅上等候了。   两位老人年近九旬,吕老有点耳背,何老咽喉发炎,嗓音有些沙哑,但他们思维清晰,言谈间透出一股儒雅之气
期刊
30多年前我就认识刘老。不过他那时是铁路局领导,开会坐在主席台上,我坐在台下,远距离相识,我认得他,他不认得我。头次近距离认识刘老是在他离休后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上。   那时,我任上饶机务段党委书记,召开了一次有离退休老同志和站段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无所不谈。有位老同志说,现在是一代比一代强,我们当家时买辆自行车报销都困难,如今你们当家了,出门就坐轿车,潇洒得很,也该让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中小学读书,经历的“年味”是现在的青少年所体会不到的,尤其是“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苦涩的“年味”更是难以忘记的。   记得1958年大炼钢铁放“卫星”,我刚读初一,食宿在学校。大年30前一天,全校师生还在远离学校的山上大肆砍伐树木。“落其芬芳”后,两三个同学抬一棵树,运到学校,又砍又锯又劈,肢解成一节节或一块块的形状,就这样湿漉漉的往“土法上马”的炼钢高炉里投。年3
期刊
“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唐朝大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阆中灿烂的文化和秀美山川。曾作为清朝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的阆中,有回、藏、纳西、汉等19个民族聚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川北高原上,熠熠生辉。它以风格独特的民俗建筑、厚重的历史、别具一格的川北高原旖旎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阆中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