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非常喜欢拿别人的姓名开玩笑、说事情,而且能够说得十分贴切,就像他在古典诗词中运用典故一样。
1950年7月,中南海警卫连的通讯员张木奇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心里非常紧张。当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他“小鬼,你叫什么名字”时,他满脸憋得通红,不敢回话。一旁的战士说他是新来的战士张木奇。毛泽东便伸出大手,叫张木奇写给自己看。张木奇就用手指沾上口水,在他的手心写起来,写完,毛泽东念道:“弓长张,木头的木,大可奇,是吧?”张木奇点头,毛泽东立即说:“说话呀,会说话的木头才奇!”一句话,把身边的人全逗笑了。
周小舟原来是他老人家的秘书,后来调到湖南省委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很不错,很让毛泽东赏识。毛泽东到湖南来视察,下火车一见周小舟,就以满含赞扬的口吻说:“我们的小舟变成大舟了。”一句话就让当时到场的湖南省委的各位领导喜笑颜开,知道大家的工作获得老人家的肯定了,省委不会挨批评了,所有人都以极其愉悦的心情投入接待工作。
对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也总能够拿他们的名字说出些事情,以消除他们的顾虑,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1974年春天开始,毛泽东的视力明显减弱,看东西模糊不清,医生确诊他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央办公厅于是决定给他物色一个能够讲史论文的人。遴选工作悄然进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芦荻最终获得他的认可,“就让芦荻试试看吧。”毛泽东说。1975年5月26日晚上,看了一天书的芦荻神情疲惫,正准备睡觉,不速之客谢静宜却在这时闯进了她的寝室,叫她收拾随身用具,随车去见毛主席。步入毛泽东的住处,芦荻的神情高度紧张,病中卧床的毛泽东则握着她的手,骤然问道:“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随即,他就以铿锵之声慢慢吟诵道:“王浚(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吟罢,毛泽东笑着问她:“你的名字,是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芦荻笑了,她那万分紧张的神情,就在毛泽东的自问自答中,开始放松下来。
毛泽东喜欢拿人名说事,也体现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递上万言书,使得会议气氛骤然紧张,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党集团,会议的中心议题也转眼间变成批判这一集团。会间,毛泽东发言,他说:“你们知道彭德怀原来叫什么名字吗,彭德怀原名彭得华,他想得到整个中华。”这句话把他认为的彭德怀一直想篡党夺权的意思毫无遗留地传达了出去,尽管毛泽东数年后对彭德怀说:“真理也许在你那边。”但对于彭德怀来说,那样的话绝对是刻骨铭心、永难磨灭的。
举国上下大搞人民公社时,也有许多人忧虑重重,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就是其中之一。1962年,胡开明不但在省委开会时结合他自己在张家口调查来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公社要下放到农村”,要“包产到户”,而且,他还向毛泽东写报告,递上了《关于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建议》一文。可在不久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却点名批评了他:“河北胡开明,有这么一个人,‘开明’,但就是个‘胡’开明,是个副省长。听了批评‘一片黑暗’论的传达,感到压力,你压了我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了两年多,我也可以压你一下嘛。”毛泽东这几句话是说得很重的,他把胡开明的姓名拆开,变成“胡”和“开明”两个词,“胡”字的意义就是“胡乱”,“胡”“开明”连在一起,便是“乱开明”。毛泽东的这一席话是极尽揶揄的,虽然这段话当时没有公开,但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金科玉律搬出来,致使胡开明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批斗。耐人寻味的是,胡开明八十岁生日那天,居然饶有兴味地将毛泽东的这段批评,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并拍成照片装进了相框。
毛泽东喜欢拿人名说事,还涉及到外交事务。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准将率先遣组来到北京,为尼克松的访华作技术安排,同时带来重要口信,说美方在分析了苏联在欧亚的一系列动作后得出结论,苏联企图继续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准备极力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次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的世界领袖形象。毛泽东听了这个口信,强硬地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二十二年不来了。再等二十二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最后,在接待尼克松访华的问题上,美方不得不同意中方低调处理的方式。毛泽东的这几句话是充满了自信的,他充分地相信美国人今天不来,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来。话间,毛泽东运用中国汉人姓名的习惯性思维,把尼克松拆解成“尼”“克松”,由“尼”而想到其谐音字“泥”,然后运用他老人家诗人的丰富的联想能力,由“泥”到“土”,由“土”到“砖”地发挥了一番。虽然将总统先生尼克松拆为姓尼名克松,是一个不折不扣、不大不小的笑话,但毛泽东敏捷的思维能力还是不由人不佩服!
毛泽东还有帮别人改名字的习惯。许世友原来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觉得“仕”暗含有当官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嘛,这话全国人民都知道,不好,于是将“仕”改成为“士”。毛泽东看到他后,却对他说:一个红军战士,目光要远大一点,把“士”改成“世”吧,这样你就是世界人民的朋友了。就这样,原来的许士友成为今天尽人皆知的许世友。
毛泽东的这一习惯后来让江青学以致用,发挥到了“极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河北省的小靳庄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江青闻出味儿后,立即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点儿”抓了起来。1974年6月17日九点多钟,她带领梁效写作班子和亲信,在天津市市长、宝坻县县长等人的陪同下,一两百号人浩浩荡荡开进了小靳庄。但她根本不懂农业,只知道阶级斗争,所以,一进村就给下乡知青和公社社员赠送批林批孔的材料,还煞有介事地对在场的人讲:“你们不要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没有儒了,我们党内就出了不少儒,还是大儒,我们就是要批他。从你们这里创造出经验,就可以向全国的农村推广了。”难怪当时的小靳庄书记后来回忆说,小靳庄成了江青的“点儿”后就变味了,“变成了大批判的政治工具了”。他说,江青发完批判材料,就走到临时讲台前,“还没等我们主持一下就拽过话筒讲了儒法斗争史”。“随后她问村妇女主任叫什么名,当听说叫周福兰时,就说‘啊呀呀,福兰这个名字太封建了嘛,我给你改个名字吧。你就叫周克周吧。’然后解释说:‘克周就是用咱们这个周,克他那个周。’”“说到改名,那可不是改周福兰一个呀!”“当时她还问前排的小学生都叫什么名字。有个同学答叫王淑先,她说:‘改,叫王先吧。’另一个同学说叫于瑞芳,她说:‘改,就叫于芳。’她一下就给改了六七个名,弄得人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喜欢拿人名做文章的亦庄亦谐,到江青这里却已成为“草菅”人名的胡闹,让人感到她无比浅薄和滑稽。
1950年7月,中南海警卫连的通讯员张木奇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心里非常紧张。当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问他“小鬼,你叫什么名字”时,他满脸憋得通红,不敢回话。一旁的战士说他是新来的战士张木奇。毛泽东便伸出大手,叫张木奇写给自己看。张木奇就用手指沾上口水,在他的手心写起来,写完,毛泽东念道:“弓长张,木头的木,大可奇,是吧?”张木奇点头,毛泽东立即说:“说话呀,会说话的木头才奇!”一句话,把身边的人全逗笑了。
周小舟原来是他老人家的秘书,后来调到湖南省委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工作做得很不错,很让毛泽东赏识。毛泽东到湖南来视察,下火车一见周小舟,就以满含赞扬的口吻说:“我们的小舟变成大舟了。”一句话就让当时到场的湖南省委的各位领导喜笑颜开,知道大家的工作获得老人家的肯定了,省委不会挨批评了,所有人都以极其愉悦的心情投入接待工作。
对于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也总能够拿他们的名字说出些事情,以消除他们的顾虑,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1974年春天开始,毛泽东的视力明显减弱,看东西模糊不清,医生确诊他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央办公厅于是决定给他物色一个能够讲史论文的人。遴选工作悄然进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芦荻最终获得他的认可,“就让芦荻试试看吧。”毛泽东说。1975年5月26日晚上,看了一天书的芦荻神情疲惫,正准备睡觉,不速之客谢静宜却在这时闯进了她的寝室,叫她收拾随身用具,随车去见毛主席。步入毛泽东的住处,芦荻的神情高度紧张,病中卧床的毛泽东则握着她的手,骤然问道:“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随即,他就以铿锵之声慢慢吟诵道:“王浚(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吟罢,毛泽东笑着问她:“你的名字,是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芦荻笑了,她那万分紧张的神情,就在毛泽东的自问自答中,开始放松下来。
毛泽东喜欢拿人名说事,也体现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递上万言书,使得会议气氛骤然紧张,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党集团,会议的中心议题也转眼间变成批判这一集团。会间,毛泽东发言,他说:“你们知道彭德怀原来叫什么名字吗,彭德怀原名彭得华,他想得到整个中华。”这句话把他认为的彭德怀一直想篡党夺权的意思毫无遗留地传达了出去,尽管毛泽东数年后对彭德怀说:“真理也许在你那边。”但对于彭德怀来说,那样的话绝对是刻骨铭心、永难磨灭的。
举国上下大搞人民公社时,也有许多人忧虑重重,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胡开明就是其中之一。1962年,胡开明不但在省委开会时结合他自己在张家口调查来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公社要下放到农村”,要“包产到户”,而且,他还向毛泽东写报告,递上了《关于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建议》一文。可在不久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却点名批评了他:“河北胡开明,有这么一个人,‘开明’,但就是个‘胡’开明,是个副省长。听了批评‘一片黑暗’论的传达,感到压力,你压了我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了两年多,我也可以压你一下嘛。”毛泽东这几句话是说得很重的,他把胡开明的姓名拆开,变成“胡”和“开明”两个词,“胡”字的意义就是“胡乱”,“胡”“开明”连在一起,便是“乱开明”。毛泽东的这一席话是极尽揶揄的,虽然这段话当时没有公开,但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金科玉律搬出来,致使胡开明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批斗。耐人寻味的是,胡开明八十岁生日那天,居然饶有兴味地将毛泽东的这段批评,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遍,并拍成照片装进了相框。
毛泽东喜欢拿人名说事,还涉及到外交事务。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准将率先遣组来到北京,为尼克松的访华作技术安排,同时带来重要口信,说美方在分析了苏联在欧亚的一系列动作后得出结论,苏联企图继续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准备极力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次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的世界领袖形象。毛泽东听了这个口信,强硬地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二十二年不来了。再等二十二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最后,在接待尼克松访华的问题上,美方不得不同意中方低调处理的方式。毛泽东的这几句话是充满了自信的,他充分地相信美国人今天不来,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来。话间,毛泽东运用中国汉人姓名的习惯性思维,把尼克松拆解成“尼”“克松”,由“尼”而想到其谐音字“泥”,然后运用他老人家诗人的丰富的联想能力,由“泥”到“土”,由“土”到“砖”地发挥了一番。虽然将总统先生尼克松拆为姓尼名克松,是一个不折不扣、不大不小的笑话,但毛泽东敏捷的思维能力还是不由人不佩服!
毛泽东还有帮别人改名字的习惯。许世友原来名叫许仕友,参加红军后,觉得“仕”暗含有当官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嘛,这话全国人民都知道,不好,于是将“仕”改成为“士”。毛泽东看到他后,却对他说:一个红军战士,目光要远大一点,把“士”改成“世”吧,这样你就是世界人民的朋友了。就这样,原来的许士友成为今天尽人皆知的许世友。
毛泽东的这一习惯后来让江青学以致用,发挥到了“极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河北省的小靳庄成为全国先进典型,江青闻出味儿后,立即把这里作为自己的“点儿”抓了起来。1974年6月17日九点多钟,她带领梁效写作班子和亲信,在天津市市长、宝坻县县长等人的陪同下,一两百号人浩浩荡荡开进了小靳庄。但她根本不懂农业,只知道阶级斗争,所以,一进村就给下乡知青和公社社员赠送批林批孔的材料,还煞有介事地对在场的人讲:“你们不要以为我们社会主义没有儒了,我们党内就出了不少儒,还是大儒,我们就是要批他。从你们这里创造出经验,就可以向全国的农村推广了。”难怪当时的小靳庄书记后来回忆说,小靳庄成了江青的“点儿”后就变味了,“变成了大批判的政治工具了”。他说,江青发完批判材料,就走到临时讲台前,“还没等我们主持一下就拽过话筒讲了儒法斗争史”。“随后她问村妇女主任叫什么名,当听说叫周福兰时,就说‘啊呀呀,福兰这个名字太封建了嘛,我给你改个名字吧。你就叫周克周吧。’然后解释说:‘克周就是用咱们这个周,克他那个周。’”“说到改名,那可不是改周福兰一个呀!”“当时她还问前排的小学生都叫什么名字。有个同学答叫王淑先,她说:‘改,叫王先吧。’另一个同学说叫于瑞芳,她说:‘改,就叫于芳。’她一下就给改了六七个名,弄得人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喜欢拿人名做文章的亦庄亦谐,到江青这里却已成为“草菅”人名的胡闹,让人感到她无比浅薄和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