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剧作家托尼.吉尔罗伊曾这样评价好莱坞一年一度的华丽盛会奥斯卡:“它也许很梦幻,但这些电影折射了眼下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
时至今日,奥斯卡已经走过86个年头,无数电影人曾为之奋斗,选用最能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反映价值观的转变。今年的奥斯卡仍然向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伸出了橄榄枝,它们的时代背景或者各不相同,却以自成一派的形式坚定地注视着现实。在那个造梦工厂里,究竟出品了什么样的“美国梦”呢?如今奥斯卡已将它们紧拥入怀,标志着电影里的那些梦,正是所有人苦苦追寻的生存目标及普世价值观导向。
“美国梦”,那么遥远,又如此之近。
发财梦
年逾七旬的老伍迪从蒙大拿去往遥远的内布拉斯加,打算兑现一个所谓“一百万”的大奖,这个拙劣的骗术在罹患痴呆症的老年人心中种下了一株希望,在经济形势低靡的现状下,生活清贫的他想给两个儿子留下一点财产,比如一辆卡车。这就是黑白喜剧片《内布拉斯加》传达给观众的一个信号——发财是大家心中永远的梦。美国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在胶片里设置了大家都看得穿的“骗局”,以精细如手术刀的剖切之法将“有钱”的理想以搞笑的形式揭露出来了。“财富”让全世界疯狂,哪怕是崇尚“自由”的美国公民,亦无法迈过内心那道欲望的坎,无视“庞氏骗局”与金融危机,为更美好的生活而频频觊觎从天而降的收获。作为奥斯卡评委一眼相中的杰作,人性里头最微妙的几个梗始终贯穿其中,亲友们对老伍迪的态度变了,贪婪、嫉妒、嘲笑、淡漠……一幅幅人性画卷随着颠簸的兑奖旅程徐徐展开,剥开了所有人的劣根,试图为人生增加一些幸福筹码。
可见,“物欲横流”永远站在普世价值观的尖端,继1987年奥立弗.斯通执导的《华尔街》之后,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用《华尔街之狼》展示了更为直接的“钱财凶猛”的理念。美国传奇股票经纪乔丹.贝尔福特的发财之路被完整地搬上大银幕,相形《内布拉斯加》的微视角,《华尔街之狼》却是通过酒色繁华的场景雕琢这个金玉梦。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诠释的男主角乔丹一次次用毒品、美女、淫乱派对来麻醉观众灵魂的时候,那些被捏成团抛进垃圾桶的钱透过银幕伸出了“魔爪”,让看到它的人都暗爽了一把。美国人个个都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愿意为那些纸醉金迷的大场面买单。西科塞斯搭建的华丽城堡在严格意义上解构了美国金融界的游戏腐蚀理想青年心智的过程,“发财梦”甚至影响了第三世界那些在贫困地狱中煎熬的平民们,一如《菲利浦船长》中那群表情麻木、行为凶悍的索马里海盗。
“这些钱不够,有一部分我们还得上交。”
索马里海盗对片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菲利浦船长这样讲的时候,仿佛在每个观众心上重重敲了一锤,让大家明白,唯有生财,才能向着富足而安定的方向前进。
平等梦
2008年,当黑人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在电视上对着亿万美国家庭振臂高呼“change”的时候,便意味着“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又再次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茁壮起来了。于是,史蒂夫·麦奎因拍了一部《为奴十二年》有力地回应了这一号召,他将摄影机对准了美国史上一位名唤所罗门·诺瑟普的小人物,这个人曲折的黑奴生涯正是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上进步的标志之一。和大部分美国公民一样,所罗门住在纽约,他安分守已、家庭美满、有工作,有教养,受过正统教育,系标准的“守法市民”。但发生在所罗门身上的事情却是那儿的黑人普遍会遭遇到的,他被贩为奴隶,经受了一系列非人的折磨,因肤色带来的灾难以及白人们遗承传统执念造成的可怕后果,将“平等”的问题再次摆上台面。事实上,在口号喊得非常漂亮的当今美国社会,“种族平等”仍散发着虚幻之光,媒体人和好莱坞演艺圈多多少少都将“歧视”打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尖锐度并未随着黑人总统的上位而降低。警钟仍在不停敲响,并且时常以艺术的形式嚎叫于我们耳边。十几年前,体内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曾用《紫色》和《断锁黑潮》为“平等梦”镀上了一层金边,今后这样的作品亦会不停诞生。
与肤色同样麻烦的平等障碍还有同性恋和艾滋病,尽管在前卫的好莱坞,明星出柜已经成为平常,但是作为小众群体,除去“政治正确”的角度之外,这类人仍被不少美国民众视为“洪兽猛兽”。加拿大导演让-马克·瓦雷执导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之所以能击中奥斯卡的心坎,兼因他将同性恋的“恶魔面”——艾滋病又拿出来演示了一遍,让人们明白生存的权力高于一切。瓦雷将这个真实事件变成了一个摧人泪下的励志故事,男主角罗恩.伍德鲁夫是个恐同者,同时他又感染了艾滋,这让他一度无法正确面对自己,但很快他发现了赢得尊重的途径,他选择和所有艾滋病患者站在一条战线上,他们的联盟如此绝望,也如此强大。故事里于是更多地灌输了“抗争”的概念,所谓“平等”也许只是个漂亮名词,但要触及它的“高度”却需要超人的信念,电影里流淌的哀伤透明而粘稠,幽幽地倾诉着“平等”的魔性。也许艰难,也许凄凉,就像片中那位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的同性恋查理,最后落得尸体被剥得精光以后从医院后门清理出去的下场,但试图颠覆命运的勇者将继续前赴后继。
幸福梦
美国著名女影星费雯丽曾经在《欲望号街车》里以自毁式的表演构勒了“幸福梦”的原貌,它居然是建议在谎言和病态之上的。18年后,擅长编导喜剧的纽约小老头伍迪·艾伦延续了这个梦,拍出了《蓝色茉莉》。女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以钻石般璀璨的表演,注释了“幸福梦”的全部内含:有文化、有财富、有爱情、有家庭。但是,梦从一开始就碎了,“幸福”被她亲手掐灭,就因为她看穿了它的虚幻本质。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中产阶级始终是一个令大家心驰神往的“海市蜃楼”,内里的肮脏和脆弱鲜少被触碰。《蓝色茉莉》里的茉莉就是不小心脱离了这个轨道,违反了游戏规则,才踏入地狱深渊。阶级矛盾一触即发,“幸福”的概念重新被诠释,甚至成为“残酷”的代名词,于是有了茉莉在一无所有之后不得不投靠普通小市民身份的妹妹的情节,随后迎接她的又是一连串的打击。这里头“骗人骗已”的桥段,与奥斯卡青睐的另一部电影《美国骗局》异曲同工。
当物质无法抬高“幸福指数”的时候,精神需求变得很重要,高科技通讯产品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人手一只手机的现状改变了“交际”的含义。于是,一部“自言自语”式的爱情文艺片《她》诞生了,斯派克·琼斯编织的这个故事,将幸福的满足感浓缩在一把磁性十足的嗓音里头,斯嘉丽·约翰逊在镜头里没有出现过一秒钟,她的声音却彻底令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男主角意乱情迷。尽管我们都知道,男主角不过是跟高科技谈了一场虚拟的恋爱,故事却仍然弥漫着浓浓的甜蜜感,直到末尾才将梦唤醒。“幸福”被极度简化,同时又延伸出了诸多深意,物欲被剔除干净之后,“知心”占据了整个舞台。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头,街上川流熙攘,然而人们从不抬头看看身边的过客,只顾与耳机里的那个虚拟声音交流,“幸福”彻底沦为一只空空的绣花手袋,拎在手里就能带走。
胸怀大志的电影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斯卡之梦,便在胶片中打造了一段又一段“美国往事”,它们各具意义,既有历史烙印的背负,又有前瞻的意义。当梦想经由社会的熔炉考验之后,它确实成就了一部分美国公民,于是就诞生了《乔布斯》、《社交网络》,甚至《林肯》之类象征“圆梦”的优秀作品;它们独辟蹊径,以特殊视角审视财富、平等,以及幸福的内含,令梦变得更为具体。也正是这些或深或浅的“梦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勇往直前,努力争取一个更为开明的未来。
时至今日,奥斯卡已经走过86个年头,无数电影人曾为之奋斗,选用最能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反映价值观的转变。今年的奥斯卡仍然向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伸出了橄榄枝,它们的时代背景或者各不相同,却以自成一派的形式坚定地注视着现实。在那个造梦工厂里,究竟出品了什么样的“美国梦”呢?如今奥斯卡已将它们紧拥入怀,标志着电影里的那些梦,正是所有人苦苦追寻的生存目标及普世价值观导向。
“美国梦”,那么遥远,又如此之近。
发财梦
年逾七旬的老伍迪从蒙大拿去往遥远的内布拉斯加,打算兑现一个所谓“一百万”的大奖,这个拙劣的骗术在罹患痴呆症的老年人心中种下了一株希望,在经济形势低靡的现状下,生活清贫的他想给两个儿子留下一点财产,比如一辆卡车。这就是黑白喜剧片《内布拉斯加》传达给观众的一个信号——发财是大家心中永远的梦。美国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在胶片里设置了大家都看得穿的“骗局”,以精细如手术刀的剖切之法将“有钱”的理想以搞笑的形式揭露出来了。“财富”让全世界疯狂,哪怕是崇尚“自由”的美国公民,亦无法迈过内心那道欲望的坎,无视“庞氏骗局”与金融危机,为更美好的生活而频频觊觎从天而降的收获。作为奥斯卡评委一眼相中的杰作,人性里头最微妙的几个梗始终贯穿其中,亲友们对老伍迪的态度变了,贪婪、嫉妒、嘲笑、淡漠……一幅幅人性画卷随着颠簸的兑奖旅程徐徐展开,剥开了所有人的劣根,试图为人生增加一些幸福筹码。
可见,“物欲横流”永远站在普世价值观的尖端,继1987年奥立弗.斯通执导的《华尔街》之后,电影大师马丁.西科塞斯用《华尔街之狼》展示了更为直接的“钱财凶猛”的理念。美国传奇股票经纪乔丹.贝尔福特的发财之路被完整地搬上大银幕,相形《内布拉斯加》的微视角,《华尔街之狼》却是通过酒色繁华的场景雕琢这个金玉梦。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诠释的男主角乔丹一次次用毒品、美女、淫乱派对来麻醉观众灵魂的时候,那些被捏成团抛进垃圾桶的钱透过银幕伸出了“魔爪”,让看到它的人都暗爽了一把。美国人个个都明白金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愿意为那些纸醉金迷的大场面买单。西科塞斯搭建的华丽城堡在严格意义上解构了美国金融界的游戏腐蚀理想青年心智的过程,“发财梦”甚至影响了第三世界那些在贫困地狱中煎熬的平民们,一如《菲利浦船长》中那群表情麻木、行为凶悍的索马里海盗。
“这些钱不够,有一部分我们还得上交。”
索马里海盗对片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菲利浦船长这样讲的时候,仿佛在每个观众心上重重敲了一锤,让大家明白,唯有生财,才能向着富足而安定的方向前进。
平等梦
2008年,当黑人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在电视上对着亿万美国家庭振臂高呼“change”的时候,便意味着“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又再次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茁壮起来了。于是,史蒂夫·麦奎因拍了一部《为奴十二年》有力地回应了这一号召,他将摄影机对准了美国史上一位名唤所罗门·诺瑟普的小人物,这个人曲折的黑奴生涯正是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上进步的标志之一。和大部分美国公民一样,所罗门住在纽约,他安分守已、家庭美满、有工作,有教养,受过正统教育,系标准的“守法市民”。但发生在所罗门身上的事情却是那儿的黑人普遍会遭遇到的,他被贩为奴隶,经受了一系列非人的折磨,因肤色带来的灾难以及白人们遗承传统执念造成的可怕后果,将“平等”的问题再次摆上台面。事实上,在口号喊得非常漂亮的当今美国社会,“种族平等”仍散发着虚幻之光,媒体人和好莱坞演艺圈多多少少都将“歧视”打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尖锐度并未随着黑人总统的上位而降低。警钟仍在不停敲响,并且时常以艺术的形式嚎叫于我们耳边。十几年前,体内流着犹太人血液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曾用《紫色》和《断锁黑潮》为“平等梦”镀上了一层金边,今后这样的作品亦会不停诞生。
与肤色同样麻烦的平等障碍还有同性恋和艾滋病,尽管在前卫的好莱坞,明星出柜已经成为平常,但是作为小众群体,除去“政治正确”的角度之外,这类人仍被不少美国民众视为“洪兽猛兽”。加拿大导演让-马克·瓦雷执导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之所以能击中奥斯卡的心坎,兼因他将同性恋的“恶魔面”——艾滋病又拿出来演示了一遍,让人们明白生存的权力高于一切。瓦雷将这个真实事件变成了一个摧人泪下的励志故事,男主角罗恩.伍德鲁夫是个恐同者,同时他又感染了艾滋,这让他一度无法正确面对自己,但很快他发现了赢得尊重的途径,他选择和所有艾滋病患者站在一条战线上,他们的联盟如此绝望,也如此强大。故事里于是更多地灌输了“抗争”的概念,所谓“平等”也许只是个漂亮名词,但要触及它的“高度”却需要超人的信念,电影里流淌的哀伤透明而粘稠,幽幽地倾诉着“平等”的魔性。也许艰难,也许凄凉,就像片中那位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的同性恋查理,最后落得尸体被剥得精光以后从医院后门清理出去的下场,但试图颠覆命运的勇者将继续前赴后继。
幸福梦
美国著名女影星费雯丽曾经在《欲望号街车》里以自毁式的表演构勒了“幸福梦”的原貌,它居然是建议在谎言和病态之上的。18年后,擅长编导喜剧的纽约小老头伍迪·艾伦延续了这个梦,拍出了《蓝色茉莉》。女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以钻石般璀璨的表演,注释了“幸福梦”的全部内含:有文化、有财富、有爱情、有家庭。但是,梦从一开始就碎了,“幸福”被她亲手掐灭,就因为她看穿了它的虚幻本质。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中产阶级始终是一个令大家心驰神往的“海市蜃楼”,内里的肮脏和脆弱鲜少被触碰。《蓝色茉莉》里的茉莉就是不小心脱离了这个轨道,违反了游戏规则,才踏入地狱深渊。阶级矛盾一触即发,“幸福”的概念重新被诠释,甚至成为“残酷”的代名词,于是有了茉莉在一无所有之后不得不投靠普通小市民身份的妹妹的情节,随后迎接她的又是一连串的打击。这里头“骗人骗已”的桥段,与奥斯卡青睐的另一部电影《美国骗局》异曲同工。
当物质无法抬高“幸福指数”的时候,精神需求变得很重要,高科技通讯产品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人手一只手机的现状改变了“交际”的含义。于是,一部“自言自语”式的爱情文艺片《她》诞生了,斯派克·琼斯编织的这个故事,将幸福的满足感浓缩在一把磁性十足的嗓音里头,斯嘉丽·约翰逊在镜头里没有出现过一秒钟,她的声音却彻底令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男主角意乱情迷。尽管我们都知道,男主角不过是跟高科技谈了一场虚拟的恋爱,故事却仍然弥漫着浓浓的甜蜜感,直到末尾才将梦唤醒。“幸福”被极度简化,同时又延伸出了诸多深意,物欲被剔除干净之后,“知心”占据了整个舞台。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头,街上川流熙攘,然而人们从不抬头看看身边的过客,只顾与耳机里的那个虚拟声音交流,“幸福”彻底沦为一只空空的绣花手袋,拎在手里就能带走。
胸怀大志的电影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奥斯卡之梦,便在胶片中打造了一段又一段“美国往事”,它们各具意义,既有历史烙印的背负,又有前瞻的意义。当梦想经由社会的熔炉考验之后,它确实成就了一部分美国公民,于是就诞生了《乔布斯》、《社交网络》,甚至《林肯》之类象征“圆梦”的优秀作品;它们独辟蹊径,以特殊视角审视财富、平等,以及幸福的内含,令梦变得更为具体。也正是这些或深或浅的“梦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勇往直前,努力争取一个更为开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