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软件企业的注意,赛门铁克、甲骨文、华为、东软等国内外软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哪里?未来成都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定位是什么?政府如何引导产业的发展?为探究成都市的软件战略,近日,本报总编辑孙定专访了成都市市长葛红林。
成都有“磁性”
孙定: 成都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定位是什么?目前,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如何?
葛红林: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将软件产业确定为成都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经过数年不懈努力,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2007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实现经营收入310亿元,同比增长50.3%,实现增加值140亿元,连续5年增幅保持在35%以上,软件出口额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41.8%。
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系统等6大重点发展领域实现了整体性推进、集群化发展。
在国家规划布点的11个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中,成都市产业总体规模位居第六,增长速度排名第二,软件产业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比重同比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第二,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2007年,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大企业战略”实施效果显著,有36家世界500强IT跨国公司,6家软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成都市现有各类软件企业9000余家,以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的软件产业带集中了成都市70%以上的软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软件产业83.4%的收入总量,是由软件企业50强中,排名靠前的5.3%的企业实现的。
成都市软件产业功能性聚集、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和生态型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软件产业聚集规模、增长质量、出口创汇、发展后劲取得了新突破。成都市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兴软件产业聚集地。
第三,配套功能更加完善。
成都市着力软件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东软(成都)软件园和数字娱乐软件园等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区,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建设,配备了完善的通信设施、研发技术支撑、产品展示、会议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人文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布科学,物资集散流畅,是发展软件产业的理想之地。
目前,成都市已基本形成软件产业要素配置集约化的保障服务网络,初步构成可供跨国企业灵活选择的产品体系。
孙定: 近年来,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国软件企业的注意,赛门铁克、甲骨文、华为、东软等国内外软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成都。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哪里?
葛红林: 成都是中国内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西部交通、通信枢纽,物流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国家布局的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去年又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都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
具体讲,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成都具有人才优势。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拥有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40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每年毕业大学生10万人以上,各类科技人员超过50万人。
成都市将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作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基础工作,加强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加强人才产销衔接工作,每年社会培训软件人员超过两万人次。2007年,全市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研发人员占61.5%。
软件人才资源丰富,软件产业人力成本相对较低,成为成都市软件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资源。
第二,成都具有基础优势。
成都市是西部物流中心,尤其是航空物流条件优越。航班可达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国内外近百个城市;航空物流园区已入驻了UPS、DHL等30多家知名物流公司;并且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先进的综合口岸。这些物流条件初步构筑了连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国际化物流快速通道,能够满足英特尔等跨国公司的物流需求。
成都市是全国8大通信枢纽之一,现有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在国内五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一定优势。
成都市还是我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目前已被授予11个国家级软件信息类产业基地称号。并且经多年培育,成都已形成包括职业培训体系、服务外包服务平台、风险投资融资体系在内的较完备的软件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成都具有环境优势。
成都市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人居环境得天独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多次获得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适宜人居大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宜居城市。
成都市还是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区域分行所在地之一,共50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成都市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4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2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交易量和在蓉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西部第一。
在良好人居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吸引下,海内外众多优秀软件产业人才竞相选择来蓉创业,寻求价值体现。成都正在发展成为包括软件开发人才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乐土。
政府的3种角色
孙定: 在成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扮演了什么角色?
葛红林: 成都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我认为,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了以下3种角色。
第一,政府要当好引导者。
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职能,成都市制定了专门的产业规划;提出了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在具体政策实施中实行有效倾斜。
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形成了产业错位发展格局,促进了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带动了软件产业整体实力提升。
第二,政府要当好服务者。
企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主体,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当好企业的服务者,成都市在加快健全工作协调促进机制,加强金融、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配套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生活设施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并采取补贴、个税奖励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努力为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
第三,政府要当好保护者。
软件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整个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我们着眼城市长远发展,积极接轨国际规则,更加尊重人才和资本。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完善了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制度,建立了软件行业诚信体系,有效规范了软件市场秩序,行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2007年,成都市被授予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
打造世界软件名城
孙定: 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有哪些目标和规划?您能否对成都软件业未来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葛红林: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既是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成都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06年,成都市通过《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体思想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结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体系。
按照发展规划,成都市将坚持实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业为突破口,以成都软件产业带为主要载体,不断优化人才保障和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软件企业、市场、人才和环境等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产业速度、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成都市软件产业经营收入将达800亿元,从业人员达20万人,软件出口达5亿美元,年均增长45%以上,经营收入超过30亿元和10亿元的软件企业分别达两家和20家,通过CMM/CMM1五级认证的软件企业达10家以上。
成都具有软件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又有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相信,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必将建设成为全球著名软件企业聚集区和全球软件产品及服务主要提供地,成为世界软件名城。
孙定: 成都软洽会已经举办了5年,展会规模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现在,成都即将迎来第6届软洽会,请问软洽会在成都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葛红林: 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作为全国软件产业重要的交流合作盛会,在成都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5年来,软洽会的规模、档次、内容和形式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单一的展览发展到论坛、展览、洽谈、赛事等多种会展形态,参会代表从200多名增加到800余名,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盛大、金蝶、华为等国内外顶级软件企业成为软洽会的常客。软洽会推动国内外软件业界交流合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软洽会的成长与成都市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基本同步的,是推动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开启了一扇门,本地企业能更好地把握世界行情,国际软件企业也能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成都发展;它建起了一座桥,为国内外软件企业互通有无、加强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它搭起了一个平台,国内外软件业界人士都能在此碰撞思想、激出火花,为推动成都乃至全国软件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添加动力。
成都市作为软洽会的承办城市,将继续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持优质高效的服务,秉行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更有效地吸引国内外软件领域高端制造和研发企业,更务实地推进软件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普及应用,努力为中国软件产业的提升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链接
成都将构建西部信息枢纽
2008年至2010年,成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来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从而打造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
三大工程
1.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
实施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对于加大对互联网产业和软件外包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区域通信枢纽层位和实现向国家级枢纽的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此工程将以国际电信业务合作的形式,开通成都至欧盟、北美、新加坡、印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
2.“三网融合”工程。
引导本地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服务提供商建设基于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三网”高层次业务应用的融合,如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积极部署和组织光纤入户工程等。
3.“无线城市”工程。
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的无线电监测网,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八大中心
1. 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
按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的技术要求,建设成都互联网交换中心(CDNAP),并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的国家骨干互联网络超级节点(即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通过该中心,可实现成都本地互联网快速、高效访问国际互联网。
2. 数据存储中心。
利用成都作为全国电信五星级IDC之一的优势和已建电信“二枢”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存储中心,满足西部大区巨海量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的业务需求。
3.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
目前,互联网“.com”等顶级域名解析中心在美国,而“.cn”中国域名解析中心在北京,成都将是全国惟一的“.cn”域名解析备份中心。成都将加大力度强化该中心的建设,提高成都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管理层位。
4.基础数据资源中心。
在建设成都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具体而言,成都将陆续建立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社会信用及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以及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
5.信息评测中心。
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系统测试及验证平台,并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和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系统测试、仿真和验证服务。
6.数字媒体发行中心。
发挥成都在数字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和数字音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提供面向全国的数字发行服务。同时联合中国电影集团、美国CGI专业公司等,打造数字影视动漫制作基地,丰富数字内容产品。
7.高性能计算中心。
扩建成都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将现有万亿次/秒运算能力,提高到百万亿次/秒水平。
8.数字证书认证中心。
构建统一的CA认证平台。促进基于西部大区CA应用的推广和统一数字证书认证服务市场的形成,面向全国提供交叉认证和证书签发服务。
三大基地
1.信息灾备基地。
按照“两地三中心”的要求,形成信息本地生产中心、本地存储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的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
2.信息后援支持基地。
强化政策扶持和环境支撑,瞄准金融、保险、通信、交通、石化、医药等行业,争取将全国性信息后援支持中心设在成都;支持重点行业、境外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按照高等级标准,在成都建设大规模呼叫中心,承接国际国内呼叫外包服务;按照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引进、培育和引导信息服务专业机构在成都发展,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3.IT服务基地。
重点建设IT服务公共技术支持基础设施,整合服务外包、数字娱乐产业、软件外包互联网出口公共平台等,形成支撑IT服务的共享性技术平台。同时发挥成都在软件研发与外包、通讯产品研发与生产、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全力发展通信服务产业,培育壮大通信企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