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子柒的短视频将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海内外传播广泛。其打破了美和生活劳作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将日常生活中缺失或遮蔽的诗意重新焕发,让人们领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些短视频的广泛传播与讨论彰显出人们对“审美化的生活”的情感渴望和心理需求,这也为提升全民美育、构建现代审美精神和审美空间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李子柒 短视频 生活美学 审美经验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YouTube获得700多万订阅者、平均播放量超500万之后,国内掀起一场关于“李子柒短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的讨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对李子柒的点赞推荐,使李子柒短视频的传播成了人们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观众在观看李子柒短视频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感受到极简生活的美好,是因为李子柒将美的情感体验倾注到一蔬一饭、一物一品的制作之中。简约而不简单、精致而不奢华,这正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美学智慧。
一、东方生活美学的回归
20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被忽略的日常生活领域,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生活就是美的本质”重新被拿来讨论,杜威的“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思想更是启发了美学研究者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新世纪以来,“生活美学”正式成为美学的分支而备受瞩目。
1.“生活美学”的诸多解释。齐藤百合子指出生活美学旨在“挖掘出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熟悉的、共享的但又被美学理论所忽视的维度,以便能够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审美以及别的什么。”托马斯·莱迪提出“日常美学的讨论让我们去谈论那些一般不会出现在传统美学领域内的事物,它会打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仪平策认为生活美学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意义、价值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乔纳森·史密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美学“既是对那种习惯性地被限定为理解艺术作品的哲学美学领域的扩展,同时也意味着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即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自身。”总的来说,“生活美学”的提出肯定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在2010年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曾引起广泛关注与认可。
我国生活美学的研究也是在近10年展开,很大程度是遵循着西方美学研究的路径,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中也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如以品咖啡为食之美、居洋楼和极限体验为居游之美,等等。而传统的东方生活美学特性被遮蔽起来,舒斯特曼曾指出:“中国有悠久的美学传统,但是并未被很好地運用于改善和提高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当代人的行为举止中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2.中国传统美学即生活美学史。事实上,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一部生活美学史。从商周开始,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就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现存博物馆中的器物用品还是文学史诗、民俗艺术都可窥见一斑。新石器时代尤其商朝以来,日常使用的工具和器皿经历了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瓷器几个阶段,这一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而镌刻其上的各种花纹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美学,他们将对自然神的崇拜、生活的美好寄托和个人品性的坚守都浸润其中。
从《诗经》到《红楼梦》,文人们将日常生活的审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观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以北方的年俗为例,剪窗花、捏泥人将节日装扮得喜气洋洋,各种心思精巧的窗户和泥人则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情感。总之,传统的中国美学就融入老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生活日常里,但是这种“怡然闲适、素朴清丽”的生活艺术却在近现代中国出现了断裂。
3.“自下而上”的生活美学思潮。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加速发展改变了物质匮乏的历史,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窘境,人们重新唤起对传统诗意生活的美好追求。于是,新中式的建筑开始盛行,被称为生活四艺的“插花、挂画、点茶、燃香”在生活中悄然兴起;电影院、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成为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听音乐会、看话剧表演、逛博览会、外出旅游也成为消费的新领域;《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等慢综艺节目、国风古乐的直播、传统汉服的仪式美拍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李子柒的短视频传播更是风靡海内外,引发大众对传统美食、汉服的广泛关注。而2016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中国生活美学论坛”,再次将“生活美学”引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畴。一场“自下而上”的生活美学思潮在我国润物细无声地蔓延开来,逐渐回归到大众生活之中。
二、李子柒短视频中东方生活美学的视觉化呈现
李子柒短视频最初拍摄于2016年,从早期的《桃花酒》《樱桃酒》《荷花茶》等视频来看,多由配乐和单一画面简单组合且画质一般,但却出其不意大获成功,这跟如今人们追求“慢生活”的美好愿景不无关系。视频中的乡村田园、自给自足的诗情画意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当下都市中的焦虑。而随着专业团队的加入,李子柒短视频更是将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透过镜头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生活中一日三餐的浪漫和诗意。刘悦迪先生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描绘出“天之美、人之美、地之美;居游之美、物之美、食之美;情性之美、德之美、文之美”的结构图。李子柒短视频正是以生活具体的感性形式,如酿酒、做菜、制衣、造纸、制笔等,在“物”“食”“居”等方面呈现出久违的“生活美学”智慧。
1.以匠人精神创造器物之美。李子柒迄今已在B站发布百余条短视频,记录她上山摘果、下地种田、回家做菜等日常生活。在大众眼里,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干农活尤其辛苦,可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丝毫感受不到苦楚,因而其视频也饱受非议。然而这恰恰是李子柒短视频的可取之处,向观众展示一个女孩远离现代生活用去工业化的方式自然劳作的愉快和舒适。 李子柒最初将自己定位为美食博主,发布的视频以美食为主,后来慢慢延伸至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再现与展示,她用现代工业化社会日渐消逝的乡土物件“变”出“家具和美食”。在视频中,李子柒从大自然中获取材料,做出了传统的胭脂水粉和笔墨纸砚;用竹子做出竹沙发、用旧木材搭建凉亭;从养蚕、种棉花开始,春耕秋收后做出了蚕丝被、新棉被……
视频用中景和特写镜头展现李子柒辛勤劳动的一帧帧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许这些物件的工艺无法与工业化的产品相提并论,但李子柒的手工制作却赋予了物件超越物质价值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这些物件焕发着自然、生活和人性之美,这正是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创意的最大亮点。
2.用特色美食点缀生活之美。中国古代注重生活中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寓意,即使对最普通的食物亦用心烹饪,既讲究味美还注重其摆饰,“东坡肉”“松鼠桂鱼”“佛跳墙”等菜肴就可见一斑。但是,现代都市的人群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高强度工作和高房价的双重压力让生活充满了焦虑,变成简单粗暴的“求生存”,食物也就主要剩下“填饱肚子”的实用功能了。
因此,人们看到李子柒在厨房里煎炸焖炒做出各色应季时令菜肴时,犹如有光照进都市群体干涸的心灵——原来生活的美好并不只在诗和远方,也浸润在柴米油盐的日常。视频中的李子柒动作娴熟、认真细致,将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让观众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好,更对这勤劳女孩的恬淡美好充满敬意和爱意。李子柒的短视频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日常审美经验,让人们通过视频获得感官愉悦后重新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情感升华与精神愉悦。
3.用心装饰居所照亮性情之美。首次观看李子柒的短视频时,人们被视频中的田园美景震撼,在看到她的小院时,更以“世外桃源”誉之。但随之而来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美得不真实,遮蔽了真实的农村景象。事实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村通公路得以实现,大部分村民盖起了小洋楼,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环境卫生却仍旧没有跟上,然而这与李子柒视频中的自然美景并不冲突。
正如高尔基所言,“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当中去。”李子柒恰是如此,她把美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勾勒出中国传统生活与自然同一的生活情趣。李子柒在采访中曾说道:“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你自己本身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为之而努力。”正是李子柒短视频中流露的悠然自得的性情之美,让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暂时放下生活的负担,尽情享受着“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宁静和闲适。
刘悦迪称,由于历史观念所致,“美的创造和欣赏逐渐沦为有闲阶层的专利,才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美变成了生活的装饰,生活则“被分割成两个不相通融甚至对立的部分,一个是不得已的劳作,一个是自由的休闲”,而“美的生活只能出自后者”。李子柒的短视频打破了美和生活劳作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四时流转的耕作、晨起暮落的一日三餐中让观众领略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三、美学回归生活对现代审美精神的重构
李子柒短视频在国内外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快捷与灵活多样,但根本还在于李子柒以一颗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将日常生活过得细腻精致,实现了生活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其能缓解都市人群的焦虑,让观众在几分钟的视频观看中产生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也为提升全民美育、构建现代审美精神和审美空间提供了契机。
1.通过视频直面生活审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老百姓开始追求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这实际是生活审美的需要。多年来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路上奔波忙碌、渐行渐远,却让心灵居无定所、无处安放,急功近利、追求享乐却又焦虑狂躁。事实上,这也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开始渴望追求心理和情感需求的表征。
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的心灵空虛,尤其是以抖音和快手为主的短视频迅速崛起,不管是民间的新鲜趣事还是生活的奇思妙想,都满足了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虽然不少视频倾向于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但也有不少视频把“当代审美的风尚集中通过日常的审美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美育的种子在观众的心里开出花来,李子柒短视频亦是如此。正如刘悦迪所言,我们将“直面一个崭新的生活审美化时代”。
2.审美化生活让诗意栖居。与此同时,“审美化的生活”也是“改变世界的高级标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19世纪时敏锐地意识到科学发展的工业文明驱使人为物役、异化成对金钱财富顶礼膜拜的单向度的人,并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呼唤着心为形役的人们寻找回家的路。
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则强调我们要有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可是长时间以来,这些美好的希冀主要停留在作家诗人的文字里以及哲学家们的著述中,没能真正落地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与文化的传播,为审美化生活的创新与普及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3.重构“天人合一”现代审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不同种族宗教间的冲突。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下从顶层设计倡导民众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时,需要重构“天人合一”的现代审美精神,引导民众追求心物合一、内外合一、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境界。那么,就有必要告别“启蒙范式”的美育宣教,回归到真实世界中将美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生活的“立美之心”。
李子柒短视频呈现出来的正是美好生活的典范,她将日常生活中缺失或遮蔽的诗意重新焕发,顺乎四时更迭、感恩自然馈赠、享受劳作欢娱,把生活酿成了酒过成了诗,直抵人心让人沉醉。这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最质朴的生活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只有让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参与并介入社会生活当中,让人们把“审美的生活”当作“自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让生活中的诗意不自觉地驻足于心,那么我们的美好时代将真正来临。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受“广西八桂学者”专项经费和“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培育计划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02).
[2]叶玉露.生活美学的涵义、理论溯源及实践展开[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易明.活一点,真一点,美一点:从“李子柒现象”看非遗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9-12-13.
关键词:李子柒 短视频 生活美学 审美经验
李子柒的短视频在YouTube获得700多万订阅者、平均播放量超500万之后,国内掀起一场关于“李子柒短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的讨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对李子柒的点赞推荐,使李子柒短视频的传播成了人们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观众在观看李子柒短视频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感受到极简生活的美好,是因为李子柒将美的情感体验倾注到一蔬一饭、一物一品的制作之中。简约而不简单、精致而不奢华,这正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美学智慧。
一、东方生活美学的回归
20世纪后期以来,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被忽略的日常生活领域,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生活就是美的本质”重新被拿来讨论,杜威的“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思想更是启发了美学研究者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新世纪以来,“生活美学”正式成为美学的分支而备受瞩目。
1.“生活美学”的诸多解释。齐藤百合子指出生活美学旨在“挖掘出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熟悉的、共享的但又被美学理论所忽视的维度,以便能够欣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审美以及别的什么。”托马斯·莱迪提出“日常美学的讨论让我们去谈论那些一般不会出现在传统美学领域内的事物,它会打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仪平策认为生活美学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意义、价值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乔纳森·史密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美学“既是对那种习惯性地被限定为理解艺术作品的哲学美学领域的扩展,同时也意味着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即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自身。”总的来说,“生活美学”的提出肯定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在2010年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曾引起广泛关注与认可。
我国生活美学的研究也是在近10年展开,很大程度是遵循着西方美学研究的路径,在日常生活的审美中也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如以品咖啡为食之美、居洋楼和极限体验为居游之美,等等。而传统的东方生活美学特性被遮蔽起来,舒斯特曼曾指出:“中国有悠久的美学传统,但是并未被很好地運用于改善和提高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当代人的行为举止中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2.中国传统美学即生活美学史。事实上,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一部生活美学史。从商周开始,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就与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现存博物馆中的器物用品还是文学史诗、民俗艺术都可窥见一斑。新石器时代尤其商朝以来,日常使用的工具和器皿经历了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瓷器几个阶段,这一变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态,而镌刻其上的各种花纹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美学,他们将对自然神的崇拜、生活的美好寄托和个人品性的坚守都浸润其中。
从《诗经》到《红楼梦》,文人们将日常生活的审美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观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以北方的年俗为例,剪窗花、捏泥人将节日装扮得喜气洋洋,各种心思精巧的窗户和泥人则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情感。总之,传统的中国美学就融入老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生活日常里,但是这种“怡然闲适、素朴清丽”的生活艺术却在近现代中国出现了断裂。
3.“自下而上”的生活美学思潮。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加速发展改变了物质匮乏的历史,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摆脱了物质匮乏的窘境,人们重新唤起对传统诗意生活的美好追求。于是,新中式的建筑开始盛行,被称为生活四艺的“插花、挂画、点茶、燃香”在生活中悄然兴起;电影院、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成为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听音乐会、看话剧表演、逛博览会、外出旅游也成为消费的新领域;《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等慢综艺节目、国风古乐的直播、传统汉服的仪式美拍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李子柒的短视频传播更是风靡海内外,引发大众对传统美食、汉服的广泛关注。而2016年云南省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中国生活美学论坛”,再次将“生活美学”引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畴。一场“自下而上”的生活美学思潮在我国润物细无声地蔓延开来,逐渐回归到大众生活之中。
二、李子柒短视频中东方生活美学的视觉化呈现
李子柒短视频最初拍摄于2016年,从早期的《桃花酒》《樱桃酒》《荷花茶》等视频来看,多由配乐和单一画面简单组合且画质一般,但却出其不意大获成功,这跟如今人们追求“慢生活”的美好愿景不无关系。视频中的乡村田园、自给自足的诗情画意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当下都市中的焦虑。而随着专业团队的加入,李子柒短视频更是将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透过镜头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生活中一日三餐的浪漫和诗意。刘悦迪先生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智慧描绘出“天之美、人之美、地之美;居游之美、物之美、食之美;情性之美、德之美、文之美”的结构图。李子柒短视频正是以生活具体的感性形式,如酿酒、做菜、制衣、造纸、制笔等,在“物”“食”“居”等方面呈现出久违的“生活美学”智慧。
1.以匠人精神创造器物之美。李子柒迄今已在B站发布百余条短视频,记录她上山摘果、下地种田、回家做菜等日常生活。在大众眼里,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干农活尤其辛苦,可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丝毫感受不到苦楚,因而其视频也饱受非议。然而这恰恰是李子柒短视频的可取之处,向观众展示一个女孩远离现代生活用去工业化的方式自然劳作的愉快和舒适。 李子柒最初将自己定位为美食博主,发布的视频以美食为主,后来慢慢延伸至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再现与展示,她用现代工业化社会日渐消逝的乡土物件“变”出“家具和美食”。在视频中,李子柒从大自然中获取材料,做出了传统的胭脂水粉和笔墨纸砚;用竹子做出竹沙发、用旧木材搭建凉亭;从养蚕、种棉花开始,春耕秋收后做出了蚕丝被、新棉被……
视频用中景和特写镜头展现李子柒辛勤劳动的一帧帧画面,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许这些物件的工艺无法与工业化的产品相提并论,但李子柒的手工制作却赋予了物件超越物质价值的精神与文化价值。这些物件焕发着自然、生活和人性之美,这正是李子柒短视频内容创意的最大亮点。
2.用特色美食点缀生活之美。中国古代注重生活中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寓意,即使对最普通的食物亦用心烹饪,既讲究味美还注重其摆饰,“东坡肉”“松鼠桂鱼”“佛跳墙”等菜肴就可见一斑。但是,现代都市的人群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高强度工作和高房价的双重压力让生活充满了焦虑,变成简单粗暴的“求生存”,食物也就主要剩下“填饱肚子”的实用功能了。
因此,人们看到李子柒在厨房里煎炸焖炒做出各色应季时令菜肴时,犹如有光照进都市群体干涸的心灵——原来生活的美好并不只在诗和远方,也浸润在柴米油盐的日常。视频中的李子柒动作娴熟、认真细致,将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让观众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好,更对这勤劳女孩的恬淡美好充满敬意和爱意。李子柒的短视频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日常审美经验,让人们通过视频获得感官愉悦后重新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情感升华与精神愉悦。
3.用心装饰居所照亮性情之美。首次观看李子柒的短视频时,人们被视频中的田园美景震撼,在看到她的小院时,更以“世外桃源”誉之。但随之而来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美得不真实,遮蔽了真实的农村景象。事实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村通公路得以实现,大部分村民盖起了小洋楼,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环境卫生却仍旧没有跟上,然而这与李子柒视频中的自然美景并不冲突。
正如高尔基所言,“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当中去。”李子柒恰是如此,她把美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勾勒出中国传统生活与自然同一的生活情趣。李子柒在采访中曾说道:“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取决于你自己本身想要过什么样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为之而努力。”正是李子柒短视频中流露的悠然自得的性情之美,让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暂时放下生活的负担,尽情享受着“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宁静和闲适。
刘悦迪称,由于历史观念所致,“美的创造和欣赏逐渐沦为有闲阶层的专利,才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美变成了生活的装饰,生活则“被分割成两个不相通融甚至对立的部分,一个是不得已的劳作,一个是自由的休闲”,而“美的生活只能出自后者”。李子柒的短视频打破了美和生活劳作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四时流转的耕作、晨起暮落的一日三餐中让观众领略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三、美学回归生活对现代审美精神的重构
李子柒短视频在国内外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快捷与灵活多样,但根本还在于李子柒以一颗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将日常生活过得细腻精致,实现了生活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其能缓解都市人群的焦虑,让观众在几分钟的视频观看中产生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也为提升全民美育、构建现代审美精神和审美空间提供了契机。
1.通过视频直面生活审美。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老百姓开始追求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这实际是生活审美的需要。多年来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路上奔波忙碌、渐行渐远,却让心灵居无定所、无处安放,急功近利、追求享乐却又焦虑狂躁。事实上,这也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开始渴望追求心理和情感需求的表征。
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人们的心灵空虛,尤其是以抖音和快手为主的短视频迅速崛起,不管是民间的新鲜趣事还是生活的奇思妙想,都满足了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虽然不少视频倾向于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但也有不少视频把“当代审美的风尚集中通过日常的审美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美育的种子在观众的心里开出花来,李子柒短视频亦是如此。正如刘悦迪所言,我们将“直面一个崭新的生活审美化时代”。
2.审美化生活让诗意栖居。与此同时,“审美化的生活”也是“改变世界的高级标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19世纪时敏锐地意识到科学发展的工业文明驱使人为物役、异化成对金钱财富顶礼膜拜的单向度的人,并用荷尔德林的诗句呼唤着心为形役的人们寻找回家的路。
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则强调我们要有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可是长时间以来,这些美好的希冀主要停留在作家诗人的文字里以及哲学家们的著述中,没能真正落地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与文化的传播,为审美化生活的创新与普及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3.重构“天人合一”现代审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不同种族宗教间的冲突。当我们重新审视当下从顶层设计倡导民众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时,需要重构“天人合一”的现代审美精神,引导民众追求心物合一、内外合一、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境界。那么,就有必要告别“启蒙范式”的美育宣教,回归到真实世界中将美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生活的“立美之心”。
李子柒短视频呈现出来的正是美好生活的典范,她将日常生活中缺失或遮蔽的诗意重新焕发,顺乎四时更迭、感恩自然馈赠、享受劳作欢娱,把生活酿成了酒过成了诗,直抵人心让人沉醉。这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最质朴的生活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只有让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参与并介入社会生活当中,让人们把“审美的生活”当作“自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让生活中的诗意不自觉地驻足于心,那么我们的美好时代将真正来临。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受“广西八桂学者”专项经费和“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培育计划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02).
[2]叶玉露.生活美学的涵义、理论溯源及实践展开[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易明.活一点,真一点,美一点:从“李子柒现象”看非遗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