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合作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而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教学策略之一.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围绕预定的共同目标而开展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奖励的依据 ,而不是单独考虑个人的表现.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论》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前苏联还专门成立了一门学科——合作教育学,用以研究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如观察不仔细、思考不全面等,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积极互赖. 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互相信任,相互依赖,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意识;(2)个体责任.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观念叫做责任扩散,意思是说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与责任,必要时可以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负责整个程序中的一环,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3)同时互动. 小组成员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讨论,使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4)社交技能. 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5)小组自评. 小组内部的自我总结和评价力求找到
最好的答案.
三、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合作学习的开展
1. 合理建组,发挥合作优势
合理建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其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意思是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优势、人数等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两小组内部成员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以4~6人为宜.
2. 科学分工,发挥个人优势
进行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成员可以消极怠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教学时,要各小组的成员分配各自的任务,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这种人物的分配,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长处与缺点,使其发挥个人优势,改进缺点,并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给予学生所在集体奖励或提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积极引导,提高合作效率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对各组成员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消除原有的学生好差的固定思维. 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 应当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既要当好学生的管理者,又要当好顾问,并且还要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引导各小组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起达到学习目标.
4. 评价激励,激发合作兴趣
在合作学习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比一比,哪组学生算得又快又好,哪组学生的方法独特,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小组成员会为小组的荣誉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会产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
1. 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开放性问题的方法、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必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例如:一个一位数,一个两位数,相加等于18,请问这个两位数是什么.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让学生思考,有了答案以后讨论交流.
2. 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组织合作学习,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渴望自己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合作学习的学生可以相互争辩,在争辩中明晰正误加深印象.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数能够被2 整除,这个数一定是合数吗?全班同学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不用马上作出判断,可以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
3.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组织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也可以组织合作学习,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好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围绕预定的共同目标而开展的活动,这种活动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和奖励的依据 ,而不是单独考虑个人的表现.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学论》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前苏联还专门成立了一门学科——合作教育学,用以研究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如观察不仔细、思考不全面等,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积极互赖. 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互相信任,相互依赖,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意识;(2)个体责任.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观念叫做责任扩散,意思是说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与责任,必要时可以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负责整个程序中的一环,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3)同时互动. 小组成员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讨论,使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4)社交技能. 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5)小组自评. 小组内部的自我总结和评价力求找到
最好的答案.
三、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合作学习的开展
1. 合理建组,发挥合作优势
合理建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其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意思是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优势、人数等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两小组内部成员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以4~6人为宜.
2. 科学分工,发挥个人优势
进行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成员可以消极怠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教学时,要各小组的成员分配各自的任务,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这种人物的分配,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长处与缺点,使其发挥个人优势,改进缺点,并根据对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的评价给予学生所在集体奖励或提出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积极引导,提高合作效率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对各组成员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消除原有的学生好差的固定思维. 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 应当有计划地向这些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既要当好学生的管理者,又要当好顾问,并且还要成为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引导各小组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起达到学习目标.
4. 评价激励,激发合作兴趣
在合作学习时,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比一比,哪组学生算得又快又好,哪组学生的方法独特,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小组成员会为小组的荣誉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会产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
1. 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开放性问题的方法、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必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例如:一个一位数,一个两位数,相加等于18,请问这个两位数是什么.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可以让学生思考,有了答案以后讨论交流.
2. 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组织合作学习,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渴望自己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合作学习的学生可以相互争辩,在争辩中明晰正误加深印象.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一个数能够被2 整除,这个数一定是合数吗?全班同学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不用马上作出判断,可以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
3.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组织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有限,所以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也可以组织合作学习,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好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