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会计记账与财务管理中开始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其对传统审计方法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手段受到了巨大挑战,计算机审计成为变革传统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必经之路。由于目前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人才非常缺乏,高校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了系统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文章针对高校如何进行审计课程的设置、如何进行师资的配备以及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等方面,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审计 审计软件 教学
众所周知,计算机审计与财会电算化是密切相连的,由于审计需要对财会资料进行分析、鉴证与评价,因此计算机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会电算化的基础上的。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開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信息化已基本实现面向整个企业 (例如SAP系统、ERP系统),特别是保险、银行、基金、证券等企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审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从业者也已经处在信息化业务环境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已成为高度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是本世纪审计从业人员在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及维持方面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
高等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理应承担起培养未来的审计从业者信息化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重任。这就为高校的会计、审计的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切实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成为高校会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现状
2.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的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配备相关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应该启到引领和体现辅助审计发展方向的作用,而目前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试用版软件很难做到这点。各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目的是如何采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即让学生学习如何把审计理论通过审计软件表现出来。由于现在的教学软件并非专业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它们的功能自然无法覆盖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很多内容学生只能浏览,不能参与。因此仅对于计算机审计有了些了解而已,要掌握好这些软件的使用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2.3学生认识存在误区
学习计算机审计最明显的误区,就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就可以进行完整的审计工作。因此,有些学生放弃了对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单纯的在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上下功夫,期望以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成为计算机审计领域的高手,但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学习计算机审计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将计算机审计工作做好就能成为好的审计人员,就可以承担起审计的任务。
3.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3.1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的建设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多为面向会计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开设审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迫切需要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课程;那些准备进入审计行业的审计人员,也迫切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胜任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审计工作。
但是,目前市场上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材及其匮乏,可选择的空间很小,主要集中在陈伟和张金城编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陈福军编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教程》;饶艳超编制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的《计算机审计教程》上。因此,急需出版一批适合不同高校需要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
3.2培养师资力量
计算机审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纯理论课的教学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机会让从事计算机审计教学的教师到国家审计机关或者一些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如可以通过让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审计署、审计厅、特派办等审计机构的计算机审计项目,以及与事务所开展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合作等,可以有效地提高任课教师计算机审计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教师有了实践体验,才能更有针对性把计算机审计这门课教好。
3.3课程内容设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成例可以借鉴,又因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导致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很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因此,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时,不会束手无策。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验,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可占30%-40%,后者可占60%-7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利用专业审计软件进行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第三,进行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中审审易V3.0、鼎信诺V3.2、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博科审计之星Ⅲ、用友审易A465等;第四,介绍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科目对照、账表查询、函证、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审计分析、编制底稿等。 3.4抓住教学重点
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的效果更好。比如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和存货的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宜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工作。同时,应考虑与审计案例、审计实训等课程的关系,不应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
3.5强化审计实践教学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学的应用课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巩固理论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学生对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自信心,因此实践教学的强化对课程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1注重课堂演示教学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中,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理论课教学的上机训练,是对理论课的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是实践强化的最有利也是最有效的时机,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挤出一定时间,把审计的基础理论,结合审计软件进行讲解,把这些软件的应用以课堂实例的形式穿插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审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实际审计案例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模块,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和掌握。通过这种任务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3.5.2利用好网络
现代网络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无论是教学资料的利用和搜索,还是信息的传输和存储,网络的存在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成为可能。 首先,网络可以作为教学环节不足的一种补充,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所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开设学习论坛,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来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遗留的问题。其次,网络是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料库,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料,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这样的网络浏览,以便丰富和提高自己,及时的了解教学以及行业动态,同时把一些有利于审计教学的网络资料介绍给学生(如国家审计署网站)。
3.5.3引导学生进入审计实战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学习就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审计实战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只有让学生进入实战项目,才能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建立应对实战的信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任课教师可以从其参加的社会审计活动中,分派一些简单的审计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项目的流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这样的实战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实际工作。
我国的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我国的审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审计教育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HGJXH C110577
参考文献:
[1] 陈伟,张金城.对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0:48-50.
[2] 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J].财会探讨 综合(下):2009 ,(10):137-139.
[3] 马春静,梁铁宇,覃严.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系统的探讨[J].中国注册會计师,2011,(08):118-120.
作者简介:李冬辉(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会计、审计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关键词】 计算机审计 审计软件 教学
众所周知,计算机审计与财会电算化是密切相连的,由于审计需要对财会资料进行分析、鉴证与评价,因此计算机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会电算化的基础上的。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開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信息化已基本实现面向整个企业 (例如SAP系统、ERP系统),特别是保险、银行、基金、证券等企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审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审计从业者也已经处在信息化业务环境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已成为高度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是本世纪审计从业人员在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及维持方面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
高等院校的会计、审计专业理应承担起培养未来的审计从业者信息化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重任。这就为高校的会计、审计的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切实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成为高校会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现状
2.1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的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配备相关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应该启到引领和体现辅助审计发展方向的作用,而目前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试用版软件很难做到这点。各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目的是如何采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即让学生学习如何把审计理论通过审计软件表现出来。由于现在的教学软件并非专业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它们的功能自然无法覆盖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很多内容学生只能浏览,不能参与。因此仅对于计算机审计有了些了解而已,要掌握好这些软件的使用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2.3学生认识存在误区
学习计算机审计最明显的误区,就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就可以进行完整的审计工作。因此,有些学生放弃了对审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单纯的在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上下功夫,期望以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成为计算机审计领域的高手,但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学习计算机审计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将计算机审计工作做好就能成为好的审计人员,就可以承担起审计的任务。
3. 高校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3.1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的建设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开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多为面向会计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开设审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迫切需要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课程;那些准备进入审计行业的审计人员,也迫切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胜任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审计工作。
但是,目前市场上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材及其匮乏,可选择的空间很小,主要集中在陈伟和张金城编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陈福军编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教程》;饶艳超编制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的《计算机审计教程》上。因此,急需出版一批适合不同高校需要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教材。
3.2培养师资力量
计算机审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纯理论课的教学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机会让从事计算机审计教学的教师到国家审计机关或者一些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如可以通过让教师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审计署、审计厅、特派办等审计机构的计算机审计项目,以及与事务所开展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合作等,可以有效地提高任课教师计算机审计的实务水平和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教师有了实践体验,才能更有针对性把计算机审计这门课教好。
3.3课程内容设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成例可以借鉴,又因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导致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很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因此,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时,不会束手无策。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验,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可占30%-40%,后者可占60%-7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利用专业审计软件进行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第三,进行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中审审易V3.0、鼎信诺V3.2、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博科审计之星Ⅲ、用友审易A465等;第四,介绍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科目对照、账表查询、函证、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审计分析、编制底稿等。 3.4抓住教学重点
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的效果更好。比如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和存货的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宜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工作。同时,应考虑与审计案例、审计实训等课程的关系,不应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
3.5强化审计实践教学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审计学的应用课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巩固理论教学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学生对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自信心,因此实践教学的强化对课程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1注重课堂演示教学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中,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理论课教学的上机训练,是对理论课的巩固和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是实践强化的最有利也是最有效的时机,因此教师应该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挤出一定时间,把审计的基础理论,结合审计软件进行讲解,把这些软件的应用以课堂实例的形式穿插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审计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把实际审计案例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模块,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和掌握。通过这种任务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3.5.2利用好网络
现代网络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无论是教学资料的利用和搜索,还是信息的传输和存储,网络的存在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使得师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成为可能。 首先,网络可以作为教学环节不足的一种补充,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所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开设学习论坛,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来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遗留的问题。其次,网络是一个庞大的教学资料库,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料,信息量大,内容广泛,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这样的网络浏览,以便丰富和提高自己,及时的了解教学以及行业动态,同时把一些有利于审计教学的网络资料介绍给学生(如国家审计署网站)。
3.5.3引导学生进入审计实战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学习就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审计实战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只有让学生进入实战项目,才能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建立应对实战的信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任课教师可以从其参加的社会审计活动中,分派一些简单的审计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了解审计工作项目的流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这样的实战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实际工作。
我国的审计事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综合型人才,我国的审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审计教育恰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HGJXH C110577
参考文献:
[1] 陈伟,张金城.对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0:48-50.
[2] 陈波.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本科教学探讨[J].财会探讨 综合(下):2009 ,(10):137-139.
[3] 马春静,梁铁宇,覃严.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系统的探讨[J].中国注册會计师,2011,(08):118-120.
作者简介:李冬辉(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会计、审计研究。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