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直以来,对于甲骨文中的“亚”字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亚”形是否表达同一个含义,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也导致了“亚”字的初始义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亚”字与“亚”形进行区分,进而梳理从殷商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再到《说文解字》小篆中“亚”字所呈现的所有含义,分析探讨“亚”字义项的变化引申过程,最终得出一个推论——“亚”字本义或是天地之“地”,也就是古人对于世界处于天圆地方的认知时,造出的一个表达“大地”含义的字.从这个义项展开代入,关于殷商时期的宗庙明堂的平面亚形,殷商大墓出土呈现的“亚”字形,以及后来关于爵
【机 构】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对于甲骨文中的“亚”字和青铜器铭文中的“亚”形是否表达同一个含义,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也导致了“亚”字的初始义始终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将“亚”字与“亚”形进行区分,进而梳理从殷商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再到《说文解字》小篆中“亚”字所呈现的所有含义,分析探讨“亚”字义项的变化引申过程,最终得出一个推论——“亚”字本义或是天地之“地”,也就是古人对于世界处于天圆地方的认知时,造出的一个表达“大地”含义的字.从这个义项展开代入,关于殷商时期的宗庙明堂的平面亚形,殷商大墓出土呈现的“亚”字形,以及后来关于爵位、宗族、宗法的义项都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其他文献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传》是佛藏史传部重要典籍,其“音义”见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三.在千年流播过程中,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讹、脱、倒等文字问题,如“83.044隋纲”例中“或作颓”之“颓”为“穨”讹,“83.009佩觹”例中“必有巾”前脱“佩”字,“83.117腴润”例中“郑注礼记腴冬气在也”乃“礼记冬右腴郑注气在下腴腹下也”之脱倒.本文通过稽考文献、寻绎文意、比照辞例,勘正其中讹文16条,脱文20条,倒文8条.
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媒体叙事方式的变革,作为传播客体的受众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传播,受众权利得到释放.尤其在媒体网络直播的传播语境中,受众不但通过评论和分发参与传播过程,而且通过自“导”更参与了传播内容生成,从而实现多元场景下个性化传播效果的满足.
“柳青道路”是柳青扎根陕西长安县乡村十四年创作生活的学术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概念与理论,由柳青生活道路、社会实践活动、文学人生道路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组成;以柳青的生活方式、三所学校、柳青现象、深入生活等多副面孔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视域中,蕴含着作家主体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手法三层意蕴.“柳青道路”自诞生起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六十年中几经历史起伏,遭遇不断论辩的命运,从1950年代-1970年代的文学“二革”论、19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和1990年代的“再解读”思潮到新世纪底
说话者的移情和主观性视角的转变是“本人”从他指到自指演变的动因.其中,从他指到自指最重要的语境是“本人”用在间接引语中,表示说话人自己,正是在间接引语中,移情和视角转换才得以实现.“本人”是一种言者代词(logophoric pronoun).“本人”指代的可及性变得越来越高,辖域越来越小,由长距离指代变成邻近指代.
孔孟儒家色彩观强调“绘事后素”,老庄哲学奉“无为”为最高智慧.中国电影汲取了古典色彩美学的菁华,视萧疏、素净为至高追求.古代诗画中物象有限,意味无穷,以山岑、瘦水、流云、疏木为代表的形象备受青睐,形成意象合一的美学认知.“萧疏”之色氤氲出清逸冷寂的东方意境,常显影于中国电影中.本文通过对四个不同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文本进行细读,分析枯淡之色、虚静之色、中性之色、寂寥之色等色之意蕴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方式,以厘清萧疏之色在画幅内有限空间与画幅外无限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发出的诗画性影像表达.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观念进入了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国文学的科学化历程已达百年.科学与文学的“联姻”不仅重构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标准,也带来理论和方法上的更新换代.本论文拟从科学理性、科学思潮、系统理论与定量分析四个主要阶段来梳理文学研究中的科学化应用历程,分析其科学方法与运用效果,进而思考文学科学化的未来前景.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收汉字300个,覆盖音节272个,生成词语505个.通过对该表所收词语的分析,可以概括出最低入门等级所涉363个语素和396项语素义.这些语素中,有132个可以单独成词的单用语素,130个作为复合词构词语素的黏着语素,134个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作为构词语素的自由语素.从语素义来看,语素单义有254项,语素多义有50项.基于这样的调查分析,建议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入门级汉语词汇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素,结合语素的构词能力和语素意义,分别采取整词教学和语素教学的方式,
湖北作为古代楚国的中心,孕育了丰富的口头文化.全面科学地采录整理湖北的口头文化,对于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学术研究的推进,对于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湖北口头文化采录整理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内容与目标、思路与方法、重点与特色.
“问题是”在话语中具有语篇组织和言者态度功能,其话语标记化既不符合典型的语法化过程,也不符合典型的词汇化过程,而是基于征派这一认知 交际机制.“问题”作为外壳名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为“问题是”的征派提供了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其句法功能和话语功能通过征派机制联系在一起,在话语情景中被重新定义为具有语篇组织和言者态度功能的惯用性接入语——话语标记.
真诗一词作为抽象的词语,它落定在具体的诗学问题、文学事件之中,不断被重复、被改变、补填充,逐渐演化成为特定的术语.明代中后期,人们围绕真诗一词建构了诸多诗学命题.其中,李梦阳的真诗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诗集自序》中厘定了“民诗”“士诗”之时与史,建构起完备的理论框架,以论证诗之真与情之真的对等的关系.李梦阳提出的“真诗乃在民间”这一论题在诗坛激起了热烈的反响.李濂等人在复述这一命题时,他们直接将诗与真、情与真的关系作为无须论证的前提和要件,作为具有先验性的理论基点,强化了真诗一词在明代诗学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