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较为严重,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本文将从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素养,挖掘渗透资源,采取合理多样化的渗透方法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物理教学
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迫在眉睫。而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素养是有效渗透的前提和保障
渗透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要具备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掌握较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教师要有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责任。这样才能使在物理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得到保障。因此,作为物理老师,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类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并自觉进行法律知识学习,熟悉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还要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师与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互相启发,扩大自身的法律层面,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律知识给学生。
二、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渗透资源是有效渗透的关键
将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关键是找准渗透点。而渗透点的确定,则需要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背景,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及其特点,慧眼识金,充分挖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而且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例如,安全问题方面,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涉及的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也非常多。又如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热辐射、光辐射等等,都是由声、电、热、光等在环境中的过量使用引起的,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媒介。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三、渗透方式合理化、渗透形式多样化是有效渗透的要求
有效渗透,就是要实施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渗透,要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法制内容的渗透,教师应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把握,不求全面,但求自然贴切,使学生易接受并乐于接受。可见,教师在找准渗透点及所要渗透的法制内容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合适的渗透度,达到有机、恰当、恰好、不多、不少地渗透。如果渗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如果渗透过度则会本末倒置,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首先,要找准时机,不能搞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其次,渗透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自然引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不能让法制喧宾夺主,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法制的双重教育目的,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双丰收。
再次,就是要创新渗透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例如利用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进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了解各种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集了正反两方面内容的大量图片、视频。学生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同身临其境。个个义愤填膺,心潮澎湃。由此既完成了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法制知识教育的画龙点睛的之效。再如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事例、图片、视频、案例等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终上所述,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有机地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映波.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01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物理教学
当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法制教育迫在眉睫。而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素养是有效渗透的前提和保障
渗透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要具备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掌握较多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教师要有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责任。这样才能使在物理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得到保障。因此,作为物理老师,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类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并自觉进行法律知识学习,熟悉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尤其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还要加大教研力度,加强师与师之间,课与课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互相启发,扩大自身的法律层面,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只有自己先懂法,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法律知识给学生。
二、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渗透资源是有效渗透的关键
将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关键是找准渗透点。而渗透点的确定,则需要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以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背景,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及其特点,慧眼识金,充分挖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而且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例如,安全问题方面,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而且涉及的学科知识与法律知识也非常多。又如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热辐射、光辐射等等,都是由声、电、热、光等在环境中的过量使用引起的,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媒介。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三、渗透方式合理化、渗透形式多样化是有效渗透的要求
有效渗透,就是要实施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渗透,要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法制内容的渗透,教师应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把握,不求全面,但求自然贴切,使学生易接受并乐于接受。可见,教师在找准渗透点及所要渗透的法制内容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合适的渗透度,达到有机、恰当、恰好、不多、不少地渗透。如果渗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如果渗透过度则会本末倒置,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首先,要找准时机,不能搞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其次,渗透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自然引入。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不能让法制喧宾夺主,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法制的双重教育目的,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双丰收。
再次,就是要创新渗透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提高青少年参加法制教育的兴趣,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思想,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深入浅出,以案说法,以法治理,以德育人,把法与德讲到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例如利用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中进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了解各种信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收集了正反两方面内容的大量图片、视频。学生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如同身临其境。个个义愤填膺,心潮澎湃。由此既完成了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法制知识教育的画龙点睛的之效。再如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设置适当的事例、图片、视频、案例等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终上所述,要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有机地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映波.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