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种子早就播下
自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从此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到1936年艰苦的斗争条件下,从来没有忘记发展科学技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红军本身就是宣传队,所到之处,都尽力宣传科学,与地方封建思想对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1932年5月设科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为徐特立,负责提高苏区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本解决现代的问题,仍然是依靠科学”。这一时期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医科大学等,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解决了边区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学术科研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1年,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发展边区建设,保证抗战的物质供给,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大家要研究自然科学,否则……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此外,中共中央还在边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普及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推进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的科学化。
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的新中国科技工作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又在各产业部门和地方成立了一大批科研机构。1956年,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从国家体制上加强了全国科学机构的管理与协调,并形成了国防工业、产业部门、地方、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五大科研体系。到50年代中期,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已增加到40多万人,比1947年增加了8倍;科研机构发展到840多个,比1947年增加了20倍。从而奠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织了全国600多位科技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57项重要科研任务、12个重点领域。同时决定加快发展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和喷气技术,开展同位素应用研究;建立科学技术情报机构,建立国家计量基准,开展计量研究工作。1961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14条意见》,克服各种“左”的错误思想,向科研单位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的根本任务。1962年,原国家科委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安排了重点科研项目374项。1964年以后,我国取得了蛋白质合成、层子模型和原子弹爆炸等接近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已初见成效。
从195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大跃进风潮,随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紧接着,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科技界承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即使这样,1964年到1976年间,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克服困难和干扰,相继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两弹一星”、化学方法合成牛胰岛素、南京长江大桥、珠峰和青藏高原考察、每秒钟100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合成橡胶、高分辨能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在世界上,科技革命也进入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邓小平以卓越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界科技浪潮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1985年,党中央提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3年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出联想、方正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199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颁布和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健全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战略布局,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科技之火正燎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继续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观点,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2006年,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點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完成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1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的祝词。温家宝总理应邀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在党中央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引导下,我国科学技术的燎原大火正在熊熊燃烧,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源源不断。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正在稳步提高,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精神正在得到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科学自主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
自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向封建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科学从此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到1936年艰苦的斗争条件下,从来没有忘记发展科学技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红军本身就是宣传队,所到之处,都尽力宣传科学,与地方封建思想对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1932年5月设科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为徐特立,负责提高苏区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本解决现代的问题,仍然是依靠科学”。这一时期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医科大学等,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解决了边区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技术问题,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学术科研团体——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1年,党中央颁布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发展边区建设,保证抗战的物质供给,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大家要研究自然科学,否则……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此外,中共中央还在边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普及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推进民众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的科学化。
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地认识到科技落后是旧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发展科技置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位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的新中国科技工作总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又在各产业部门和地方成立了一大批科研机构。1956年,又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从国家体制上加强了全国科学机构的管理与协调,并形成了国防工业、产业部门、地方、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五大科研体系。到50年代中期,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已增加到40多万人,比1947年增加了8倍;科研机构发展到840多个,比1947年增加了20倍。从而奠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织了全国600多位科技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57项重要科研任务、12个重点领域。同时决定加快发展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和喷气技术,开展同位素应用研究;建立科学技术情报机构,建立国家计量基准,开展计量研究工作。1961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14条意见》,克服各种“左”的错误思想,向科研单位提出了“出成果,出人才”的根本任务。1962年,原国家科委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安排了重点科研项目374项。1964年以后,我国取得了蛋白质合成、层子模型和原子弹爆炸等接近世界水平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已初见成效。
从195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大跃进风潮,随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紧接着,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科技界承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即使这样,1964年到1976年间,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克服困难和干扰,相继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两弹一星”、化学方法合成牛胰岛素、南京长江大桥、珠峰和青藏高原考察、每秒钟100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合成橡胶、高分辨能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在世界上,科技革命也进入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邓小平以卓越的洞察力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界科技浪潮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1985年,党中央提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993年实行“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政策,稳定支持基础性研究,开展高新技术研究,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出联想、方正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199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国家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颁布和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健全和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战略布局,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取得了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科技之火正燎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继续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观点,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2006年,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自主创新,重點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指导方针,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完成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大量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01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副主席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的祝词。温家宝总理应邀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在党中央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引导下,我国科学技术的燎原大火正在熊熊燃烧,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成就源源不断。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正在稳步提高,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精神正在得到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科学自主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