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能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采用小组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探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原料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8-01
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分析,能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采用小组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尝试完成实验,掌握操作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设计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教学难点: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六、教法:课标要求教师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所以我采用了课前指导分组活动、课中适时点拨引导,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
七、学法指导:课标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继而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鲜活、生动的个体。因此,我采取课前预习导学,课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课前准备。(一)材料用具:2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滴管、火柴、蒸馏水、25%的氢氧化钠溶液等及无色透明的塑料薄膜、铁丝、钳子。(二)把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3天。然后依据植株大小用铁丝做成矩形框架,铁丝框架体积是植株体积的两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别放置一个大烧杯,甲装置的烧杯中倒入200mL 25%的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烧杯中倒入200mL蒸馏水,扎紧薄膜。将植株搬至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光合作用。(三)教师课前指导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前发放“预习导学”,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小组共同合作,用准确的语言完成“预习导学”。
九、教学过程:(一)学生按照课前的分组,在实验室指定的位置就座。(二)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三)做出假设: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那么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变量:二氧化碳。(四)实验方案设计。
1.集思广益,合作探究。每个组选出的代表,首先展示课前完成的“预习导学”中的任务,随后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并进行讲解。其间,如果其他组的同学觉得不完整,可以进行补充。
2.经讨论,师生共同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1)将2盆生长旺盛的整株植株放在黑暗处2~3天,这样植株进行充分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依据植株大小用铁丝做成矩形框架,铁丝框架体积是植株体积的两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别倒入200mL 25%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00mL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扎紧薄膜。将植株搬至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光合作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甲袋中的二氧化碳,其中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与乙袋(其中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对照。(3)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合作用后,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把叶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两片叶片分别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
3.实验现象预测:从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取一片叶,分别用碘液处理,你认为哪个装置中叶片不变蓝?
编号 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甲(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植株)
乙(蒸馏水+植株)
预测的依据: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就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乙装置中的叶片都变蓝。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
4.真实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
编号 现象
甲
乙
分析讨论交流: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和鼓励,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
5.实验结论:在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的甲装置中,植物叶片碘液显色不变蓝,没有产生有机物淀粉,而在有二氧化碳的乙装置中植物叶片碘液显色变蓝,产生了有机物淀粉。证明在有二氧化碳的装置中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的原料。
十、点拨与启发:梦幻般的技术。
人类正在研究如何缓解温室效应,丰田中研首席研究员梶野勉说:“证实了只使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就可以合成有机物,意义深远。除此之外,国家的沙漠地区建设工厂设施,使用藻类等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燃料的技术也在朝着实用化发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发展。”
十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十二、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室卫生。
十三、反思总结。
(一)实验设计改进之处:1.本实验用塑料薄膜套住整株植株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易行;2.整株植株能提供较多的叶片满足分组实验的使用。
(二)实验注意事项:塑料薄膜的封口要扎紧;甲装置的烧杯内液体有腐蚀性,小心操作,尽量不要让烧杯内的液体流出。如流出,请立刻请老师处理。
(三)实验结束后,各小组通过汇报交流本组的实验现象。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及误差,抓住此契机,我引导大家就这些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关键词:探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原料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28-01
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是在明确光合作用产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分析,能进一步认识到光合作用的意义,即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采用小组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尝试完成实验,掌握操作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设计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教学难点: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六、教法:课标要求教师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构建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所以我采用了课前指导分组活动、课中适时点拨引导,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
七、学法指导:课标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继而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鲜活、生动的个体。因此,我采取课前预习导学,课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课前准备。(一)材料用具:2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滴管、火柴、蒸馏水、25%的氢氧化钠溶液等及无色透明的塑料薄膜、铁丝、钳子。(二)把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3天。然后依据植株大小用铁丝做成矩形框架,铁丝框架体积是植株体积的两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别放置一个大烧杯,甲装置的烧杯中倒入200mL 25%的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烧杯中倒入200mL蒸馏水,扎紧薄膜。将植株搬至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光合作用。(三)教师课前指导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前发放“预习导学”,请同学们搜集资料,小组共同合作,用准确的语言完成“预习导学”。
九、教学过程:(一)学生按照课前的分组,在实验室指定的位置就座。(二)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三)做出假设: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那么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变量:二氧化碳。(四)实验方案设计。
1.集思广益,合作探究。每个组选出的代表,首先展示课前完成的“预习导学”中的任务,随后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并进行讲解。其间,如果其他组的同学觉得不完整,可以进行补充。
2.经讨论,师生共同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1)将2盆生长旺盛的整株植株放在黑暗处2~3天,这样植株进行充分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依据植株大小用铁丝做成矩形框架,铁丝框架体积是植株体积的两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别倒入200mL 25%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00mL蒸馏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扎紧薄膜。将植株搬至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光合作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甲袋中的二氧化碳,其中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与乙袋(其中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了对照。(3)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合作用后,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把叶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两片叶片分别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
3.实验现象预测:从实验装置甲、乙中各取一片叶,分别用碘液处理,你认为哪个装置中叶片不变蓝?
编号 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甲(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植株)
乙(蒸馏水+植株)
预测的依据: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就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乙装置中的叶片都变蓝。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装置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甲装置中的叶片不变蓝,乙装置中的叶片变蓝.
4.真实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
编号 现象
甲
乙
分析讨论交流: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要及时做出反馈和鼓励,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
5.实验结论:在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的甲装置中,植物叶片碘液显色不变蓝,没有产生有机物淀粉,而在有二氧化碳的乙装置中植物叶片碘液显色变蓝,产生了有机物淀粉。证明在有二氧化碳的装置中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的原料。
十、点拨与启发:梦幻般的技术。
人类正在研究如何缓解温室效应,丰田中研首席研究员梶野勉说:“证实了只使用阳光、水、二氧化碳就可以合成有机物,意义深远。除此之外,国家的沙漠地区建设工厂设施,使用藻类等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燃料的技术也在朝着实用化发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推动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发展。”
十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十二、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室卫生。
十三、反思总结。
(一)实验设计改进之处:1.本实验用塑料薄膜套住整株植株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易行;2.整株植株能提供较多的叶片满足分组实验的使用。
(二)实验注意事项:塑料薄膜的封口要扎紧;甲装置的烧杯内液体有腐蚀性,小心操作,尽量不要让烧杯内的液体流出。如流出,请立刻请老师处理。
(三)实验结束后,各小组通过汇报交流本组的实验现象。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及误差,抓住此契机,我引导大家就这些问题共同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