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一石惊起千层浪。意见中的“以房养老”在中国的提出并不是第一次,前国务院副总理秘书、原中国房地产开发公司总裁、现任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苏可算是“以房养老”的“始作俑者”。
22年前的预言家
时间定格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场经济学界的学术风波,由一篇名为《试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的论文引发,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再次站到了“姓社姓资”的路口。该论文作者孟晓苏,也为此饱经舆论的赞誉与批判。随后的1991年8月,由经济学家厉以宁牵头撰写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出版。其余三个作者在22年后的今天,名噪中国,他们分别是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
可以说,中国经济二十年来的走向不偏此书左右。书中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观点,如今也一一衍变为政府正在实施的政策。而孟晓苏的这篇论文,恰恰被厉以宁放在了该书的第一章。
在这本书里,孟晓苏提到,改革路上,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90年代,房产业并不像现在这般境况:一片沸腾,人人抢房购房,而是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保险业更是凋敝。鲜有人能预料到这两个行业未来的走向,更鲜有人尝试着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个砧板上。孟晓苏在这篇论文中,却预言般地提出了“改革路上,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22年来,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一步步结合,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居民新消费热点逐步形成,贷款买房日渐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后,孟晓苏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保险是一个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行业,房地产偏利润性,当时的孟晓苏预料到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中国率先推出了“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由于早年的国务院工作经历,致使他养成了严谨而又趋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建议和新点子总是会想的比较远。他紧接着提出了引进“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产品的建议,直到今日“以房养老”成为了最扣人心弦的话题时,他再次被冠以“预言家”的称号。
反击“鬼城”论的利器
所谓以房养老,即反向抵押贷款(RAMS,Reverse Annuity Mortgages)。指借款人将个人拥有的不动产抵押给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等储蓄类金融机构,以获得一系列的月付款,至贷款期末以大额现金偿还的贷款。
这种贷款是为拥有不动产,同时基本没有或少有债务的老人设计的,一般期限固定,为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0年)提供金额固定的付款。如果10年内该项房产被出售或房产所有人去世,则用房产的销售收入来偿还贷款;如果10年后房产的所有人依然健在,贷款则需予以偿还。这个险种最早出现是在美国,孟晓苏超前地预见到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可能会趋于严重老年化,早日引用这个险种,对中国发展会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个提议一出来,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反向抵押贷款”又被人称为“倒按揭”,是一些发达国家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的成熟产品。社会上近年也掀起对这种“以房养老”新模式的热议,很多人愿意响应与参与。于2007年11月由孟晓苏担任董事长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来,使人们更加盼望“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能在中国早日实现,为缺乏养老保障的中国老年人多提供出一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2013年7月14日,杜孟在第四届姑苏论坛抛出“鬼城”论,认为“建城后三年内入住率不足30%,造成极大成本浪费”的都是鬼城,并以此作为“鬼城”的定义。21日,杜猛的“鬼城论”在微博传开,舆论一时喧哗。孟晓苏把此作为强化“反抵押贷款保险”认识的重要契机,在微博上跟杜孟展开了一场论战。早在2006年,孟晓苏就呼吁推出“房产反向抵押贷款”险种,但当时业内未有敢率先吃螃蟹者,各大保险公司纷纷表示这个“新鲜出炉”的产品是“不能承受之轻”。
孟晓苏认为,中国的“鬼城”不算是叫浪费资源,这些出现“鬼城”的城市,都是中国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效仿美国的太阳城,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亿,占总人口的10.96%。
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美国、欧洲、印度已对此给出了同一种答案。孟晓苏以美国为例,“美国实施反抵押贷款业务20多年来,1200万人从中受益,300万老年人因此脱离贫困。”反抵押贷款确实已成为美国许多老年住房所有者可选择的最佳金融产品。
“以房养老”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按照内地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混业经营”是禁区。保险公司操作倒按揭业务,必然涉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从而将冒“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对于一个好产品,迟迟不能推行,孟晓苏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他对记者表示,到最后这个产品不得不自己亲自出马,保险公司的顾虑让他再次领悟市场的死板和创新的稀缺。他对记者说道:“没有心劲再去说服他们了,我要用幸福人寿来承载自己的反向抵押贷款的梦想。”2007年,幸福人寿拿下批文;2008年,孟晓苏正式掌舵幸福人寿,开始航行他的梦想之船。
不平坦的梦想之旅
然而,受困于先前政策的不完善,孟晓苏的这艘船走的并不很顺利。
国内没有相关法律予以支撑,在法律保障缺位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首先考虑去选择这种“先进”的养老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幸福人寿的该款产品销量停滞不前。随着2010年“以房养老”概念得到法律的承认后,情况终于有所起色。自孟晓苏掌舵幸福人寿始,便意味着为中国众多中等收入的人群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有参照物的新模式。同时,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也陆续开始实行这一产品,中国的养老业从此不再只和政府的养老政策息息相关。
以反抵押贷款为主的金融创新养老工具,将使中国“未富先老”引发的诸多问题得有效解决。当前,中国发展反抵押贷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而孟晓苏掌舵幸福人寿也越来越熟练,从房地产行业到金融业,孟晓苏运筹帷幄,毫无违和感。 当然,关于众多赞誉孟晓苏显然有着理性的认识。
他曾表示幸福保险本身是受政府委托所为,“其实我的思想、我的创新并不是我的,都是经过发达国家实践、被验证为正确的经验。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家是成年人,我们还是小孩子,理当学习,少走弯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能创造一个新人。”
在孟晓苏看来,幸福保险关注的是中国人的幸福。而他自身的家庭幸福却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他向记者表示,在妻子生孩子时,他没有陪在身边,当时又恰好碰上手机没电,直到第二天,朋友找到他,才知道儿子出生了。在经历激情岁月之后的孟晓苏身上,有一种炫极而淡的人格魅力。山高人为峰,海尽天作岸。这份淡定与豁达,正是孟晓苏踏遍千山万壑后的心灵深处的基调。
(张晨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话 “以房养老不会再等10年”
记者:很多人误将以房养老和政府养老画上等号,您如何诠释两者的区别?
孟晓苏:我反复强调,以房养老不是大众产品,只是少数老人愿意接受的小众产品,能让老人们多一种养老选择,是除了政府养老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仅是以房养老诸多方式的一种。
记者:您在十年前就开始推进此事,如今国务院将这作为《意见》正式发布,是否意味着现在推出这种养老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孟晓苏:可以说各项条件成熟了。早在2003年,我就提交了以房养老的建议,并受到重视。之所以搁置10年后才又推出,我觉得是这10年的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记者:搁置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晓苏:这个建议此前被搁置主要有两大原因,起初是2007年之前《物权法》尚未出台,解决不了物业自动续期的问题,这让保险业不敢涉足,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及《保险法》的修订,法律不完善的问题解决了。二是“房价会跌”的传闻,让保险行业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始终只是摩拳擦掌。
而现在,上述原因已不再是主要障碍,尤其是保险公司的利益可以通过制度化来解决。更为迫切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在全国将近2亿老人中,有10%是无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把住房传给子女的可能,如果在生前抵押房产反而还能更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国“421”的家庭结构,决定中国未来有“以房养老”的市场和需求。
记者:您觉得以房养老模式最早能什么时间落地?
孟晓苏: 别以为马上就能做成,但我判断最长不会再等一个10年。过去,对以房养老这种模式,老人和子女是一致排斥的,但现在,已经有很多子女来咨询我,想让自己的父母加入这类保险。我觉得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本对话由本刊记者根据《北京晨报》整理)
22年前的预言家
时间定格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场经济学界的学术风波,由一篇名为《试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的论文引发,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再次站到了“姓社姓资”的路口。该论文作者孟晓苏,也为此饱经舆论的赞誉与批判。随后的1991年8月,由经济学家厉以宁牵头撰写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出版。其余三个作者在22年后的今天,名噪中国,他们分别是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
可以说,中国经济二十年来的走向不偏此书左右。书中在当时看来颇为激进的观点,如今也一一衍变为政府正在实施的政策。而孟晓苏的这篇论文,恰恰被厉以宁放在了该书的第一章。
在这本书里,孟晓苏提到,改革路上,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90年代,房产业并不像现在这般境况:一片沸腾,人人抢房购房,而是还停留在初期阶段,保险业更是凋敝。鲜有人能预料到这两个行业未来的走向,更鲜有人尝试着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个砧板上。孟晓苏在这篇论文中,却预言般地提出了“改革路上,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是不可缺少的一步。”22年来,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一步步结合,银行的资产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居民新消费热点逐步形成,贷款买房日渐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后,孟晓苏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保险是一个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行业,房地产偏利润性,当时的孟晓苏预料到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中国率先推出了“抵押贷款”和“抵押保险”。由于早年的国务院工作经历,致使他养成了严谨而又趋于创新的思维习惯,建议和新点子总是会想的比较远。他紧接着提出了引进“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产品的建议,直到今日“以房养老”成为了最扣人心弦的话题时,他再次被冠以“预言家”的称号。
反击“鬼城”论的利器
所谓以房养老,即反向抵押贷款(RAMS,Reverse Annuity Mortgages)。指借款人将个人拥有的不动产抵押给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等储蓄类金融机构,以获得一系列的月付款,至贷款期末以大额现金偿还的贷款。
这种贷款是为拥有不动产,同时基本没有或少有债务的老人设计的,一般期限固定,为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0年)提供金额固定的付款。如果10年内该项房产被出售或房产所有人去世,则用房产的销售收入来偿还贷款;如果10年后房产的所有人依然健在,贷款则需予以偿还。这个险种最早出现是在美国,孟晓苏超前地预见到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可能会趋于严重老年化,早日引用这个险种,对中国发展会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个提议一出来,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反向抵押贷款”又被人称为“倒按揭”,是一些发达国家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的成熟产品。社会上近年也掀起对这种“以房养老”新模式的热议,很多人愿意响应与参与。于2007年11月由孟晓苏担任董事长的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来,使人们更加盼望“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能在中国早日实现,为缺乏养老保障的中国老年人多提供出一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2013年7月14日,杜孟在第四届姑苏论坛抛出“鬼城”论,认为“建城后三年内入住率不足30%,造成极大成本浪费”的都是鬼城,并以此作为“鬼城”的定义。21日,杜猛的“鬼城论”在微博传开,舆论一时喧哗。孟晓苏把此作为强化“反抵押贷款保险”认识的重要契机,在微博上跟杜孟展开了一场论战。早在2006年,孟晓苏就呼吁推出“房产反向抵押贷款”险种,但当时业内未有敢率先吃螃蟹者,各大保险公司纷纷表示这个“新鲜出炉”的产品是“不能承受之轻”。
孟晓苏认为,中国的“鬼城”不算是叫浪费资源,这些出现“鬼城”的城市,都是中国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效仿美国的太阳城,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亿,占总人口的10.96%。
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美国、欧洲、印度已对此给出了同一种答案。孟晓苏以美国为例,“美国实施反抵押贷款业务20多年来,1200万人从中受益,300万老年人因此脱离贫困。”反抵押贷款确实已成为美国许多老年住房所有者可选择的最佳金融产品。
“以房养老”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按照内地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混业经营”是禁区。保险公司操作倒按揭业务,必然涉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从而将冒“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对于一个好产品,迟迟不能推行,孟晓苏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他对记者表示,到最后这个产品不得不自己亲自出马,保险公司的顾虑让他再次领悟市场的死板和创新的稀缺。他对记者说道:“没有心劲再去说服他们了,我要用幸福人寿来承载自己的反向抵押贷款的梦想。”2007年,幸福人寿拿下批文;2008年,孟晓苏正式掌舵幸福人寿,开始航行他的梦想之船。
不平坦的梦想之旅
然而,受困于先前政策的不完善,孟晓苏的这艘船走的并不很顺利。
国内没有相关法律予以支撑,在法律保障缺位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不会首先考虑去选择这种“先进”的养老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幸福人寿的该款产品销量停滞不前。随着2010年“以房养老”概念得到法律的承认后,情况终于有所起色。自孟晓苏掌舵幸福人寿始,便意味着为中国众多中等收入的人群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有参照物的新模式。同时,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也陆续开始实行这一产品,中国的养老业从此不再只和政府的养老政策息息相关。
以反抵押贷款为主的金融创新养老工具,将使中国“未富先老”引发的诸多问题得有效解决。当前,中国发展反抵押贷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而孟晓苏掌舵幸福人寿也越来越熟练,从房地产行业到金融业,孟晓苏运筹帷幄,毫无违和感。 当然,关于众多赞誉孟晓苏显然有着理性的认识。
他曾表示幸福保险本身是受政府委托所为,“其实我的思想、我的创新并不是我的,都是经过发达国家实践、被验证为正确的经验。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家是成年人,我们还是小孩子,理当学习,少走弯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能创造一个新人。”
在孟晓苏看来,幸福保险关注的是中国人的幸福。而他自身的家庭幸福却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他向记者表示,在妻子生孩子时,他没有陪在身边,当时又恰好碰上手机没电,直到第二天,朋友找到他,才知道儿子出生了。在经历激情岁月之后的孟晓苏身上,有一种炫极而淡的人格魅力。山高人为峰,海尽天作岸。这份淡定与豁达,正是孟晓苏踏遍千山万壑后的心灵深处的基调。
(张晨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对话 “以房养老不会再等10年”
记者:很多人误将以房养老和政府养老画上等号,您如何诠释两者的区别?
孟晓苏:我反复强调,以房养老不是大众产品,只是少数老人愿意接受的小众产品,能让老人们多一种养老选择,是除了政府养老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仅是以房养老诸多方式的一种。
记者:您在十年前就开始推进此事,如今国务院将这作为《意见》正式发布,是否意味着现在推出这种养老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
孟晓苏:可以说各项条件成熟了。早在2003年,我就提交了以房养老的建议,并受到重视。之所以搁置10年后才又推出,我觉得是这10年的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记者:搁置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晓苏:这个建议此前被搁置主要有两大原因,起初是2007年之前《物权法》尚未出台,解决不了物业自动续期的问题,这让保险业不敢涉足,随着《物权法》的出台以及《保险法》的修订,法律不完善的问题解决了。二是“房价会跌”的传闻,让保险行业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始终只是摩拳擦掌。
而现在,上述原因已不再是主要障碍,尤其是保险公司的利益可以通过制度化来解决。更为迫切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在全国将近2亿老人中,有10%是无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把住房传给子女的可能,如果在生前抵押房产反而还能更好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国“421”的家庭结构,决定中国未来有“以房养老”的市场和需求。
记者:您觉得以房养老模式最早能什么时间落地?
孟晓苏: 别以为马上就能做成,但我判断最长不会再等一个10年。过去,对以房养老这种模式,老人和子女是一致排斥的,但现在,已经有很多子女来咨询我,想让自己的父母加入这类保险。我觉得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本对话由本刊记者根据《北京晨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