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雅集
【出 处】
:
散文百家
【发表日期】
:
2021年33期
其他文献
16世纪末朝鲜朱子学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李退溪和李栗谷为首的朝鲜朱子学集大成者,并掀起了两场“四端七情之辨”为朝鲜朱子学的发展写下了华丽的篇章.此时一名叫姜沆的学者在这一时期的文化熏陶下学有所成,在日本发动“丁酉再乱”时以战俘的身份被掳至日本,并在日本生活期间结识了准备“脱佛入儒”的藤原惺窝,最后在藤原惺窝的帮助下回归故土.藤原惺窝也在姜沆的影响下还俗并潜心研究朱子学,使朱子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发展迁移历程,是一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随着我国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线建设阶段反映出来的历史精神也逐渐通过影像化表达的形式实现历史记忆的宣传与教育功能.通过分析三线建设纪录片的整体发展特征,并且基于题材内容、叙事视角、镜头表达与视角效应角度分析新中国银幕形象的建构模式,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探究新中国银幕形象宣传电影的发展方向.
泰戈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的早期诗歌家喻户晓,研究文章也数不胜数.但是相比较而言,他最具特色的后期中篇小说却无人问津,而这恰恰是泰戈尔全部作品中离现实生活最远,离内心世界最近的作品,通过对他的中篇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触及到泰戈尔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本文主要是从他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四个人》入手,去探讨在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泰戈尔对印度传统文化态度以及这对我们处理全球化社会中文化对立与冲突的启示.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本文以莫言的《红高粱》,Howard Goldblatt于2003年译本Red Sorghum为例,从语言修辞出发,对中英版本中的明喻修辞进行对比探析,分析中英明喻修辞的差异性.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经典叙事的模式.唐代的史学家刘志吉曾经对《左传》作过比较高的评价,称:“以书为本,叙述最多”,学者们大多都是从文体、情节、语言、人物描写等各个方面来探讨《左传》的相关文学方面的叙事成就.但是对《左传》的历史叙事方面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古典史学的有关正式的诞生,很少有相关详细的论述.这种现象一部分地影响到了人们对《左传》史学方面贡献的认识.本文试图对《左传》的相关历史方面的叙事成就,揭示其历史方面的价值,探讨《左传》的出版,是中国古典史学诞生的相关标志.
秦观年少有志,才华横溢,早年同苏轼等人交好.虽经历过科考落第的挫折,在苏轼、黄庭坚的推荐下又得以在朝中任职,因此他早期的人生并没有什么深重的痛苦.这一时期他以诗人敏感多思、多愁善感之特质填《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八六子》等词,风格幽微柔婉,更有轻愁弥漫其中,词境如梦似幻.之后秦观受牵连于宫廷政变,接连被贬于处州、郴州等偏远之地,因而大受打击.这一时期,诗人特有的极为敏锐的感受力和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百转愁肠,大大加剧了他的痛苦.及至《踏莎行·郴州旅社》,词风可谓是凄厉哀绝了.可以看出,同是感伤愁苦的情
清代宫廷演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种颇为特殊的戏剧艺术现象,其独特的将礼乐融入其中,通过仪典戏的演出,直接传达了清代皇帝的意识形态,并将其应用在培养皇室的人格修养中“美育群材”.
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讲究“意境”的表达.这也就使得绘画和诗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诗画都是不分离的.在此理念下,文章对诗境与画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在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绘画在诗词中的作用,并分析如何将诗境与画境进行融合,使得通过绘画和古诗的结合,展示出我们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意境.
小川未明是日本著名的童话作家,他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崇尚人性之善.在《红色玻璃宫殿》中,小川未明通过环境之冷反衬主人公平三之暖,将平三的命运和性格巧妙地投射于“破旧玩具”、“乌鸦”等独立于人类社会的意象上,层次丰富地展现出平三善良、大爱、宽容、乐观的形象特征.此外,平三从“无欲无求”到勇敢追求美好梦想,完成了无意识的自我压抑到最终挣脱思想束缚的蜕变,让读者感受心灵震动的同时,也对追寻自我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技巧,将原本浪漫色彩不足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叙述视角独特的悲剧,让这部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文首先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探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元叙事聚焦模式及其叙事时间、空间组合,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