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物理情境的教学能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中,高度关注物理问题,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投入物理问题的学习。采用物理情境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有效提高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作者简要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进行物理教学。
【关键词】 物理情境;方式;效果
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的创设,必须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呈现方式不一,但围绕的主题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经历,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中。笔者从日常教学中发现: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媒体,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把物理情境分成故事情境、实验情境、图画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下我就物理情境的这几种创设方式作粗浅的探讨。
1.故事情境
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处身置地的充当故事角色去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他们的思维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逐渐活跃,当故事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更强,这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故事情节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例在讲《力》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候,我讲了一个《张飞自抱自己》,故事中有一情节:“传说,有一天,张飞嘲笑小孩无法抱起一小石块,但小孩要求张飞把自己抱起来”。我以此为悬念要求学生们猜测故事的最后的结局,由于同学门不具备力的基础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张飞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的抱起自己,当时课堂就活跃起来,有的自做实验,有的重复故事情节,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的解答,最后明白了“力是物体间的作用”和“力和力气的区别”。
2.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归纳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虽然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地提高,但无法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由于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从众心理,因此设计实验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的物理方法。如:在讲授惯性时,我用生鸡蛋代替钢球置于硬纸片上,将惯性演示仪换成装有纸的玻璃杯,然后一手扶着杯子,一手迅速地抽去纸片,在我抽去纸片的一刹那,我发现同学们都为鸡蛋的命运而担忧,当鸡蛋安全地落在玻璃杯里时,大家如释重担地呼出一口气,同时感到惯性现象实在有趣。
3.图画情境
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人的视觉受到有效地刺激,会激发起人们对事物的思维、联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有效行为,引导人们去探究。一张或几张寓意深刻的图画会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图画情境意在图画使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如:我在讲授《机械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向同学们呈现这样一幅图画:一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用手去抓旁边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情境,使学生们看了后就觉得又好笑又好奇,有的迷惑地问到:“难以想象,飞行员能抓住子弹吗?”有的更为飞行员担心,子弹会把飞行员打死的。这个情境将同学们带入迷海中,又使学生门心中充满好奇,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揭开谜底。
4.生活情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绚丽色彩、奇妙异境,无不包含着深奥的物理道理,自然的发展又为人类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一个简单自然现象,一个生活常识,一个生活用具都为我们提供课堂教学情境,这种现象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亲近感,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它产生的原因,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一般常常用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和很大的,但无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我让学生们准备一盒纸盒饮料,接着让同学们通过吸管向盒内吹气,然后松口,同学们被突然喷出的饮料弄得晕头转向,这时,有的同学自言自语地说到“是空气压出来的”。学生们对这种现象很好奇,使他们知道了物理离他们是那么近。最后我让同学们把饮料吸完,继续吸气,通过观察,发现纸盒变形,使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5.问题情境
“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当教师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这犹如火种点燃,立即会引發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经历解疑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讲授《密度》时,课前我提问:“铁和羽毛哪个重?”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答案各种各样,在一阵阵争辩中,最后得到“无法判断”的结论。接着我又问:“由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猜测质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从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对问题的解答我了解到了同学们对控制变量法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判断力、思辩力也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 物理情境;方式;效果
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物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建模能力。
物理情境的创设,必须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呈现方式不一,但围绕的主题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经历,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中。笔者从日常教学中发现: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媒体,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把物理情境分成故事情境、实验情境、图画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下我就物理情境的这几种创设方式作粗浅的探讨。
1.故事情境
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处身置地的充当故事角色去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他们的思维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逐渐活跃,当故事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更强,这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故事情节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例在讲《力》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候,我讲了一个《张飞自抱自己》,故事中有一情节:“传说,有一天,张飞嘲笑小孩无法抱起一小石块,但小孩要求张飞把自己抱起来”。我以此为悬念要求学生们猜测故事的最后的结局,由于同学门不具备力的基础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张飞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的抱起自己,当时课堂就活跃起来,有的自做实验,有的重复故事情节,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的解答,最后明白了“力是物体间的作用”和“力和力气的区别”。
2.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归纳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虽然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地提高,但无法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由于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从众心理,因此设计实验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的物理方法。如:在讲授惯性时,我用生鸡蛋代替钢球置于硬纸片上,将惯性演示仪换成装有纸的玻璃杯,然后一手扶着杯子,一手迅速地抽去纸片,在我抽去纸片的一刹那,我发现同学们都为鸡蛋的命运而担忧,当鸡蛋安全地落在玻璃杯里时,大家如释重担地呼出一口气,同时感到惯性现象实在有趣。
3.图画情境
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人的视觉受到有效地刺激,会激发起人们对事物的思维、联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有效行为,引导人们去探究。一张或几张寓意深刻的图画会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图画情境意在图画使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如:我在讲授《机械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向同学们呈现这样一幅图画:一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用手去抓旁边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情境,使学生们看了后就觉得又好笑又好奇,有的迷惑地问到:“难以想象,飞行员能抓住子弹吗?”有的更为飞行员担心,子弹会把飞行员打死的。这个情境将同学们带入迷海中,又使学生门心中充满好奇,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揭开谜底。
4.生活情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绚丽色彩、奇妙异境,无不包含着深奥的物理道理,自然的发展又为人类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一个简单自然现象,一个生活常识,一个生活用具都为我们提供课堂教学情境,这种现象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亲近感,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它产生的原因,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一般常常用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和很大的,但无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我让学生们准备一盒纸盒饮料,接着让同学们通过吸管向盒内吹气,然后松口,同学们被突然喷出的饮料弄得晕头转向,这时,有的同学自言自语地说到“是空气压出来的”。学生们对这种现象很好奇,使他们知道了物理离他们是那么近。最后我让同学们把饮料吸完,继续吸气,通过观察,发现纸盒变形,使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5.问题情境
“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当教师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这犹如火种点燃,立即会引發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经历解疑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讲授《密度》时,课前我提问:“铁和羽毛哪个重?”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答案各种各样,在一阵阵争辩中,最后得到“无法判断”的结论。接着我又问:“由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猜测质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从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对问题的解答我了解到了同学们对控制变量法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判断力、思辩力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