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教学中最为苦恼和头疼的就是作文了。每逢上作文课,老师苦恼如何指导才能让学生写出像样的习作,学生苦恼如何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生编硬套。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抱怨根本无法读下去,空洞无物,毫无感情可言,写批语更是痛苦。很多老师为此也想了很多方法,可都不怎么奏效,我也是其中之一。不过,教这级学生我突然对于作文教学有了感悟,也许是学生们启发了我,也或许是十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提炼,对于作文指导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门道,有了一点小小的心得。
一般说来,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们兴趣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没兴趣,那也就失去了老师。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我们就都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不去问孩子你想写什么,而是你应该写成什么,怎样写才能得高分数。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造过程。孩子按你的要求写上来,早已不是自己当初想写的东西,又怎会有兴趣?又怎会有真情实感?
二、 素材积累匮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学生的阅读量真的很有限,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的孩子除了学校内的书籍外是没有自己的课外书的,再加之,孩子生活的圈子小,很少有机会可以出去旅游,外面的世界对他们只能是一种向往。一次我教《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我问有谁去过,50个孩子只有四五个举手的,要知道,这是离我们所在地区最近的世界奇迹了。上课时我找了很多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资料,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眼里满是期待和向往。写“奇迹”这个主题的习作时,好多孩子都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因为我让他们看了,他们有东西可写。
三、缺少感恩的心
一次听了一个讲座,中心观点是:“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少感恩的心。”讲座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老师作文的主题是“感动”,一个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公交车上丢了500块钱,有人捡到后经过各种周折终于送还给了他。老师给的批语是:“不真实,虚编乱造,你一个小学生上学来带那么多钱干嘛?”老师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孩子家里几天前刚刚发生过一件事,而这件事老师是知道的。事情是这样的:这孩子的妈妈是个公交车售票员,一周只有一天休假,刚好休假这天,孩子的作业忘到家里了,孩子就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乘坐了好几站的公交车冒着酷暑给孩子把作业送到了学校。这本是件很感人的事,老师都觉得这位妈妈做得很称职,原想着这孩子作文里会写这件事,可让她大失所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父母的一味地付出,也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漠视周围的事物,体悟不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这些也就进不了他们的素材库。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开始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我的做法是——模仿。但我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我要求以“乐趣”为主题进行习作,写之前你告诉我准备模仿本单元中的哪一类?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确定了这两个问题,好,你去写,写完后拿来我们再对照:“你觉得你哪里写得不错,哪里不行?”对于孩子觉得还不错的地方一定要鼓励、赞赏,写得不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指导他修改。一般来说,这样写上来的习作都不会太差,班里几个孩子模仿老舍的 《养花》写的《养猫》、《养狗》都不错,还有模仿《爸爸带我去爬树》写的《我和妈妈去爬山》、《学游泳》等都不错。我大肆表扬了他们,还在班上读了他们的习作,对于他们可是上学以来破天荒头一回,别提多高兴了。我说:“看来,我们班还有未来的老舍、冰心呀,虽说你们是模仿,但我告诉你们,著名作家都是靠模仿走上写作道路的,你们也可以……一听这话,他们更得意了。
当然模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模仿中指导写作的技巧,让孩子循序渐进,一点点体悟、掌握,最后脱离模仿。
二、提供素材,寻找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作家,如果没有好的素材,缺乏灵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面对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眼界狭窄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帮孩子寻找写作的源泉,帮他们积累素材。一次,学到了“英雄”这个单元,要求写观后感,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孩子对于英雄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做过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明白了平凡人中也有英雄。可真要让他们写关于英雄的观后感还是很难,草稿交上来,全班几乎90%的人都写的“小兵张嘎”。因为这方面的影视剧他们看得实在很少,有几个孩子知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但了解的也不清楚。于是我用了半天的时间让孩子看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电影 《雷锋》。这下,孩子脑子里有东西了,也有真实的体验,写起来容易多了。尽管有些孩子写得不深刻,把握不是很到位,但很真实。而我想看的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只告诉孩子怎么写,还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写什么,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富、宽广的素材供他们选择,让孩子“有米下锅”。
三、及时反馈,重视讲评
孩子用心写的东西,很期待得到老师的评价,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学生会认为老师不重视而产生懈怠心理,会影响今后的写作情绪。另外,讲评课一定要重视,并且要有所针对性,不能盲目。一次,我发现孩子习作中大都缺乏细节描写,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于是在讲评时,我就针对这一问题,将他们习作中对于树的描写和课文 《爸爸带我去爬树》中对于树的描写打到大屏幕上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读后马上就发现了:“课文中描写得很细致,从远到近从树叶到树干再到树枝,并使用了修辞手法。”(注:它有几十米高,树冠伸开,足有一个小公园那么多的绿树叶。这棵大树的树干可就不得了,我们走近一看,它下面最粗的地方连爸爸伸手都抱不住,上面也有爸爸的腰身那么粗,这树的枝干铁硬,但扭来扭去,卷来卷去,活像是苍老的龙和蛇一样)我又要求他们读读自己的描写,学生读完都笑了,因为他们大都用的是“非常茂盛、好高呀、好粗呀”这类词语,缺乏生动性、形象性。最后,我让他们修改,这次效果就很不同了,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描写一段课间活动的场景,要求运用上细节描写。很多孩子都写得非常棒,而且孩子们很开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教会孩子写作的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需要探索、实践、总结才能不断革新,作文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发动师生的聪明才智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总结,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写作变得快乐,让孩子爱上写作。
一般说来,作文教学之所以困难,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们兴趣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没兴趣,那也就失去了老师。从一二年级的写话开始,我们就都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不去问孩子你想写什么,而是你应该写成什么,怎样写才能得高分数。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诉诸文字的一种自由的创造过程。孩子按你的要求写上来,早已不是自己当初想写的东西,又怎会有兴趣?又怎会有真情实感?
二、 素材积累匮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学生的阅读量真的很有限,特别是农村学生,大部分的孩子除了学校内的书籍外是没有自己的课外书的,再加之,孩子生活的圈子小,很少有机会可以出去旅游,外面的世界对他们只能是一种向往。一次我教《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我问有谁去过,50个孩子只有四五个举手的,要知道,这是离我们所在地区最近的世界奇迹了。上课时我找了很多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视频资料,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眼里满是期待和向往。写“奇迹”这个主题的习作时,好多孩子都写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因为我让他们看了,他们有东西可写。
三、缺少感恩的心
一次听了一个讲座,中心观点是:“写不好作文是因为缺少感恩的心。”讲座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老师作文的主题是“感动”,一个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公交车上丢了500块钱,有人捡到后经过各种周折终于送还给了他。老师给的批语是:“不真实,虚编乱造,你一个小学生上学来带那么多钱干嘛?”老师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孩子家里几天前刚刚发生过一件事,而这件事老师是知道的。事情是这样的:这孩子的妈妈是个公交车售票员,一周只有一天休假,刚好休假这天,孩子的作业忘到家里了,孩子就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乘坐了好几站的公交车冒着酷暑给孩子把作业送到了学校。这本是件很感人的事,老师都觉得这位妈妈做得很称职,原想着这孩子作文里会写这件事,可让她大失所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父母的一味地付出,也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漠视周围的事物,体悟不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这些也就进不了他们的素材库。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降低要求,从模仿开始
对于那些本来就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孩子来说,一定要降低要求,我的做法是——模仿。但我是有具体要求的,比如,我要求以“乐趣”为主题进行习作,写之前你告诉我准备模仿本单元中的哪一类?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确定了这两个问题,好,你去写,写完后拿来我们再对照:“你觉得你哪里写得不错,哪里不行?”对于孩子觉得还不错的地方一定要鼓励、赞赏,写得不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看课文中又是怎样写的,指导他修改。一般来说,这样写上来的习作都不会太差,班里几个孩子模仿老舍的 《养花》写的《养猫》、《养狗》都不错,还有模仿《爸爸带我去爬树》写的《我和妈妈去爬山》、《学游泳》等都不错。我大肆表扬了他们,还在班上读了他们的习作,对于他们可是上学以来破天荒头一回,别提多高兴了。我说:“看来,我们班还有未来的老舍、冰心呀,虽说你们是模仿,但我告诉你们,著名作家都是靠模仿走上写作道路的,你们也可以……一听这话,他们更得意了。
当然模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在模仿中指导写作的技巧,让孩子循序渐进,一点点体悟、掌握,最后脱离模仿。
二、提供素材,寻找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作家,如果没有好的素材,缺乏灵感,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面对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眼界狭窄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帮孩子寻找写作的源泉,帮他们积累素材。一次,学到了“英雄”这个单元,要求写观后感,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孩子对于英雄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做过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明白了平凡人中也有英雄。可真要让他们写关于英雄的观后感还是很难,草稿交上来,全班几乎90%的人都写的“小兵张嘎”。因为这方面的影视剧他们看得实在很少,有几个孩子知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但了解的也不清楚。于是我用了半天的时间让孩子看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电影 《雷锋》。这下,孩子脑子里有东西了,也有真实的体验,写起来容易多了。尽管有些孩子写得不深刻,把握不是很到位,但很真实。而我想看的正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作文指导,不能只局限于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只告诉孩子怎么写,还要告诉孩子你可以写什么,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为他们提供较为丰富、宽广的素材供他们选择,让孩子“有米下锅”。
三、及时反馈,重视讲评
孩子用心写的东西,很期待得到老师的评价,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学生会认为老师不重视而产生懈怠心理,会影响今后的写作情绪。另外,讲评课一定要重视,并且要有所针对性,不能盲目。一次,我发现孩子习作中大都缺乏细节描写,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于是在讲评时,我就针对这一问题,将他们习作中对于树的描写和课文 《爸爸带我去爬树》中对于树的描写打到大屏幕上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读后马上就发现了:“课文中描写得很细致,从远到近从树叶到树干再到树枝,并使用了修辞手法。”(注:它有几十米高,树冠伸开,足有一个小公园那么多的绿树叶。这棵大树的树干可就不得了,我们走近一看,它下面最粗的地方连爸爸伸手都抱不住,上面也有爸爸的腰身那么粗,这树的枝干铁硬,但扭来扭去,卷来卷去,活像是苍老的龙和蛇一样)我又要求他们读读自己的描写,学生读完都笑了,因为他们大都用的是“非常茂盛、好高呀、好粗呀”这类词语,缺乏生动性、形象性。最后,我让他们修改,这次效果就很不同了,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描写一段课间活动的场景,要求运用上细节描写。很多孩子都写得非常棒,而且孩子们很开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教会孩子写作的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需要探索、实践、总结才能不断革新,作文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发动师生的聪明才智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总结,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写作变得快乐,让孩子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