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对等的相对原则,侧重描写性方法,应用概念合成和其他相关认知理论,描写术语译名出现的对等不一致、对等不准确和对等错误的认知过程,指出译者的不同认知方式,已有知识的调停性质和经验建构的直觉模式等因素是产生这三种翻译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相对对等, 术语翻译问题, 概念合成, 认知描写,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B842.1;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4-0026-07
The Cognitive Explanations as to the Problems about Term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by three Oxford EC Terms Dictionaries
FAN Linzhou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equivalence principle, descriptive method, applied conceptual theories and other related cognitive theori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types of problems in term translation, which are inconsistency, inaccuracy and incorrectness in terms of equivalenc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se three types of problems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cognitive patterns, the mediation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nd the instinctive patterns of the experiential constructio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ranslators must readjust their cognitive patterns, which should appropriately applied to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that are required by term translation and that can transform the existing term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words:relative equivalence, terms translating problems, conceptual blending, cognitive description, solutions
收稿日期:2014-04-08
作者简介:樊林洲(1963—),男,甘肃泾川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术语翻译。通信方式:[email protected]。
引 言
经济类文献翻译,术语居于核心。《牛津英汉双解经济学词典》(以下简称《经济》)、《牛津英汉双解金融与银行词典》(以下简称《金融》)和《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词典》(以下简称《商务》)① 当属经济类术语集大成者,其隐喻性术语译名,亦有问题出现。
术语翻译研究,多属规定性研究,大多集中于技巧、标准和译名的优劣评鉴。本文应用描写性方法,力图摆脱主观评断的窠臼,应用概念合成理论等认知原理,描写译名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 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认知方法
对等是公认的术语翻译的最佳原则,对等也是公认的隐喻翻译的最佳原则。但是,传统的对等意义含糊而且绝对,在具体翻译实践中难以把握,因为目标语充其量是精心翻译的、最接近于原语的一些明显特征的对应词。鉴于这种情况,应避免以绝对对等原则,把在本质上不同的原语和目标语中相同的方面翻译到最大限度,却无法处理或无视有差异的方面。因此,笔者提出相对对等原则,即尽可能把原语和目标语中明显的差异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原语和目标语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并以此原则作为处理术语翻译问题的基本原则。
如果采用这种相对对等翻译原则,以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作为认知理论依据,术语翻译就是译者在认知框架制约下的选择过程。术语译名是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在第三个概念域中的合成,翻译就可以被界定为概念合成结构。概念合成是人类基本的心智运作方式, 是即时意义构建和心智信息的整合,多重心智空间映射的动态网络模型是概念合成的认知运作框架。意义建构的核心是心理空间的映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或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1]。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机制和过程。
概念合成理论的具体认知过程是,原术语及其文化认知图式是输入空间I,待译名及其文化认知图式是输入空间II,它们共同映射至第三空间——合成空间,在类属空间的作用下,合成为新生结构(合成空间中的方框),从而建构认知和推理,推理的最佳关联使两个输入空间映射的各种认知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动态认知,生成新的映射关系。概念合成理论的认知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的圆圈表示心理空间,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必须首先形成跨空间映射,两输入空间的对应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映射反映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表示。 图1 概念合成模型
二 术语翻译的概念合成认知过程
下面应用概念合成理论,以具体译例来描写术语翻译中出现的三种不对等现象和具体问题,分析形成不对等现象的原因和认知理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
1. 对等不一致
由于知识结构、认知差异和翻译方法等因素,不同译者的认知方式可能不同,从而使同一概念形成不同的映射,产生不同的合成结果,此谓对等不一致。
例1,术语shark repellent存在输入空间I:源域空间(动物界贪婪的鲨鱼)和输入空间II:目标域空间(经济界的企业兼并现象)。两空间之间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源域的鲨鱼具有体形硕大、凶猛贪婪、掠食快速,具有潜在危险等特点;目标域中的恶意收购公司具有大型公司、对财富贪得无厌、收购速度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的潜在危险等特点。
类属空间是输入空间I和II共有的文化心理图式,是译者主观选择的限定心理图式,它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图式,是译者选择的参数。两输入空间之间形成的类属空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组织,鲨鱼和恶意收购公司都有体积或规模大、贪婪凶猛、进攻速度快、具有潜在危险、需要采取防范对策等特点。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包括共同的意象图式:动物隐喻图式和作用力图式。动物隐喻是“人是动物”的认知图式,由于泛人类的共性因素, 在类属空间有独立于语言符号的极其相似的心理过程, 映射的特征相同:鲨鱼和恶意收购者企图捕食其他动物,或兼并其他公司,而其他动物和公司会想办法阻止被捕食或吞并,这是一种反作用力图式。
输入空间I和II把相关特征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映射的加工结果,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它包括类属空间的类属结构,还包括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具体结构。源域中动物隐喻——鲨鱼的上述相关突显特性,和目标域中的上述相关突显特性,被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的新生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它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
a.组合(composition):组合两输入空间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没有的新关系。在此例中,形成了三种新关系,“驱鲨剂”(《商务》774),“击退恶意收购者”(《金融》517)和“逐客性协议要价”(《经济》612)。这说明相同的认知因子可能同时激活不同的关系结构,原文同时激活不同译者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表达形式,此术语的译名需要合成。
b.完善(completion):背景知识、认知框架和文化模式使合成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完善是合成空间中更大的自足结构的一部分,由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激活的合成空间的图式完善为新生结构。在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术语翻译的规范,例如,术语译名与原术语概念相对应的单义性;术语的字面意义与其实际意义相一致的理据性,从而“正导”术语,即字面意义能直接表示或间接暗示出术语表示的概念。经济学术语中的隐喻是联想关系,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对象,“正导”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还有译名只应包括那些能指明被词所称名的概念、事物或实际现象基本特征的因子的简洁性。术语翻译的这些因素,并且不限于这些因素,是术语完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c.精细化(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进行精细化处理。这是合成过程的持续,即根据术语自身的新生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过程的处理。术语翻译一般采用直译首选的处理原则,如果采用意译等解释性方法,一般会使术语非术语化且有失于专业性、科学性和单义性。而且shark repellent具有鲜明的意象性,是理解抵制收购方式的隐喻认知途径,因此,按照上述认知过程和解释,在三种不同译名中,“驱鲨剂”(《商务》774)是和原术语对等的译名。
下面以相对简化的概念合成理论描写更多的术语译名出现问题的认知过程和原因。
例2,bear hug具有“熊”和“强制收购”两个输入空间。其对应映射关系是:源域中熊的拥抱是无法抗拒的拥抱。目标域中的股票收购报价很高,股东被这种收购高价所吸引,就像被熊拥抱一样无法拒绝。公司董事必须同意收购,因为管理层要为股东的最大利益着想。类属空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组织:熊和收购公司都具有强大、处于绝对优势、主动进攻等特点。而且两空间的动物隐喻和作用力图式表示收购公司的主动进攻,反作用力图式是目标公司对收购行为的反应。
合成出现 “熊抱”(《商务》90)和“强制收购”(《金融》51)两种新生关系。前者体现术语翻译的透明性原则。即读者能从译名轻松地辨认出源词,能轻松地回译。后者放任于译者的自我认知和解释方法,没有遵守直译首选的原则。
例3,shark watcher和例1的shark repellent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和意象图式:侦察早期敌对收购企图的公司,密切监控股票的交易形势,判断是否有恶意收购者。按照例1的认知和合成过程分析,“观鲨者”(《商务》774)符合理据性和简洁性原则,“鲨鱼看守者”(《金融》517)似乎没有体现这两个原则。
例4,godfather off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教父和经济界的股权收购图式。类属空间中的文化背景是宗教和收购兼并的知识。合成空间中的新生结构:解释性翻译 “收购股权的极高报价”(《商务》391)违反直译首选原则,而“教父式报价”(《金融》249)符合直译首选和隐喻认知的对等原则。
例5,raid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战争和商业界的竞争和争夺现象。类属空间的共有文化心理是商场如战场的认知图式。在合成空间中,“蓄谋投资者”(《商务》705)和“专事公司收购/兼并者”(《金融》465)是解释性翻译,而直译“袭击者”准确、透明,具隐喻的认知功能。
例6,golden hello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黄金的珍稀属性和追求个人价值的人性的本质。类属空间的共有文化心理是人追逐利益,使利益最大化的认知图式。“吸引员工就业的报酬”(《商务》392),没有合成出类属空间反映的本质内涵。“黄金问候”(《金融》250)揭示本质内涵并具隐喻的认知功能。 以上译例说明,不同映射可能形成不同的译名,翻译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可调节性,因为合成过程反映译者的不同认知方式,形成不同的合成结果。因此,术语的翻译应遵守相关规范,这有助于使译者的认知结果趋同。译者同时需要根据翻译规范,调节翻译过程。否则,就不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和合成方法,导致译名不对等。
在“直译”和“意译”等的方法选择问题上,由于隐喻过程是经济学表达经验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过程,隐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图式,激活隐喻图式就能理解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译者的最大目标是尽可能地在术语的概念结构和意义上与原术语 “一致”,以取得对等效果,所以,“直译”能给读者带来认知的对等效果。
2. 对等不准确
认知的基本性质是,新知识总是根据已经理解的知识来理解[2]。已有知识起调停作用,译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影响原术语被投射、认知和合成的方式。实际上,译者生成他们所理解的知识,而且译者创造他们所理解的环境,选择解释的线索和信号[3],概言之,译者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
根据上述认知原理,对等不准确指不同译者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认知和合成原术语,译名没有准确表达术语的概念意义和语用信息,没有体现原术语的概括性、典型性或普遍性,或者译名没有覆盖原术语的整个义位。
例7,conglomerate的两个输入空间是物质的聚合和公司组织形式的映射。类属空间的背景知识是利用较少的资源以降低成本,使利润多样化,同时缓和同一市场经营的内在风险。新生结构“跨国经营公司”(《商务》196)和“混合联合公司”(《金融》120),都是译者调动其已有知识,以默认心理图式和“常识”为基础,从而使额外信息,如“跨国经营”“混合联合”自动介入,造成语义错误。如果对其进行完善和精细化分析,根据该术语英文定义(《商务》196)的含义:“通常由控股公司管理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子公司之间没有一体化和交易行为,因为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和产品之间没有联系”,“联合大企业,集团企业”(《经济》110)意义相对准确。但是,汉语中的已有名称“企业集团”应该是该术语的对等译名。
例8,freerid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不争取公共利益但却要享受公共利益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竞争理念。根据该术语英文定义(《经济》271)的含义:“从公共产品中受益,但是既没有提供该公共产品,也没有共同承担提供该产品的成本,因此,没有经过自己劳动,而免费利用别人劳动的个人或者组织”,再分析此词的屈折变化形式“er”,“搭便车”是译者的原有母语知识起调停作用,没有注意到术语的定义和屈折变化而合成的结果,正确合成应为“搭便车者”。
例9,private secto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区域概念和社会分工范畴的映射。类属空间是经济体制的背景知识。“私人部分”(《商务》666)和“私人部门”(《经济》530)均是译者以普通知识,而不是以经济学知识合成的译名。“私营部门”(《金融》445),是和“public sector”(“公营部门”(《商务》691))相对的术语。指一个国家内由私营公司,而不是由政府,拥有和经营的产业和服务业,
例10,market segmentatio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普通区域划分和营销区域划分的映射。类属空间是营销、销售和利润的知识。“市场分割”(《商务》531)是译者被其现有知识制约,以非经济专业语言合成的结果。此术语指营销者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等差异,把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市场细分”。
例11,compliance cost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守法和守法成本的映射。类属空间是法制、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依附成本”(《经济》106)是译者以其现有知识生成的不准确理解。该术语英文定义(《经济》106)的含义是指“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而付出的成本”,目前的常见译名是“遵从成本”[4]。
例12,tax have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投资收益、税赋比率和利润高低的映射。类属空间是税收利益和税收秩序的背景知识。“逃税乐园”(《商务》831)、“避税场所”(《经济》663)和“避税港”(《金融》555)的语用信息错误、不简洁或不准确,因为避税不等于逃税,而且其所在地不一定全部在港口国家或城市,译为“避税地”能覆盖原术语的整个义位。
翻译过程是对原术语的认知、解释和对译名的重构过程,重构旨在再现原术语的概念结构和对等意义。然而,对原术语的认知和解释可能涉及额外或者不相关信息的介入,介入信息是译者的默认心理图式和“常识”,这是译者以其现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必然结果。
3. 对等错误
译者在建构概念意义时,力图与原术语的概念意义保持一致,使术语译名具有原术语的相同概念结构。这一过程需要寻找既能在相关认知图式上与原术语的概念结构相吻合,又能在隐喻的修辞效果上相一致的译名。但是,认知研究指出,除了正式的知识学习,人们还从其经验中建构直觉模式[5]。而且人们在理解知识时,经常依赖表面知识的相似性,忽视不同的或者深层次的知识结构[6]。如果译者缺乏对经济类术语翻译的专业知识,理解可能依赖直觉和表面相似性,从而导致术语翻译的错误,此谓对等错误。
例13,tax holiday的两个输入空间是税收和假期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刺激投资、发展和税收的政策。“减税期”(《商务》(832)、《金融》(555))是直觉认知的结果。此术语的概念意义是免除公司税和利润税(或仅部分利润纳税),以刺激新兴行业的出口,因此,“免税期”(《经济》663)正确揭示了这一政策的知识结构。
例14,industrial relations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关系范畴和雇佣关系的引申范畴的映射。其类属空间是处理劳资双方关系的知识。根据该术语的英文定义(《经济》335),其认知指向是“管理层和工人之间通过工会谈判达成的关系,包括工资、工作时间和条件、补贴、失业保障、裁员和申诉机制等关系”,因此,“产业关联”(《经济》335)是对表面相似性理解的结果。“劳资关系”(《商务》432)是已接受的译名。 例15,layoffs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停止工作和解雇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利润最大化的知识。“停工”(《商务》483)是对表面相似性的认知。根据该术语的英文定义(《商务》483),其语用信息是“暂时或者永远解雇工人,因为没有工作可做”,因此,笔者认为“(临时或长期)解雇”是反映专业内涵的译名。
例16,creative destructio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创造和破坏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更替的经济学知识。“精神磨损”(《经济》143)是直觉认知的表现。此术语的内涵是竞争带来创新,创新破坏原有的经济结构并创造新型经济结构,每一次大规模创新都淘汰旧技术和旧生产体系,建立新生产体系,这一过程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破坏”[7]。
例17,capital deepening的两个输入空间是资本和深度的映射。类属空间是资本经营的知识。“资本密集型”(《经济》69)是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知识的一些变化而导致的错误。在资本经营中,此术语指投资以扩大或加深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使平均劳动力的资本使用量增加,一般译为“资本深化”[8]。同理,capital widening译为“资本扩张”(《经济》75)出于相同的认知错误,其基本概念是实际资本的增长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从而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得以保持不变,相应译为“资本广化”。
例18,bounded rationality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感性和理性以及决策的映射,类属空间是不同决策方式的知识。“合理范围”(《经济》52)是译者囿于自身知识而合成的错误译名。此术语指人的决策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决策时既不可能掌握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所有规律,决策只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9]。
从上述译例可以看出,译者把术语反映的新知识错误地理解为熟悉的知识,或者出于直觉,自以为熟悉其实并不熟悉的概念结构,导致翻译错误。从认知原理来看,期待影响认知,并引导对模糊事件的解释[10],从而把新的概念结构过度理解为和已经具有的知识相一致的知识,或者依赖于对表面相似性的理解,从而产生认知和翻译的问题和错误。对于这些由认知而产生的对等问题,译者需要调整自身的认知方式,这显然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三 调整认知方式
上述译例和描写性分析说明,认知的自上而下的性质常常会使译者以其已有知识理解新概念,从而注意不到新概念中的新知识。因此,译者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怎样调整呢?
第一,要具有注意全部细节的动机。这样译者就会注意到不一致的概念结构,并将其视为不一致的信息来认知,因为不一致的信息会触发解释性推理,以解释不符合期待的原因[5]。
第二,需要长期理解一系列具有问题的概念,制定理解这些概念的明确目标,重新思考已经“理解”的知识[5]。常规认知表现在认知新信息时,首先使新信息适应已知信息,而不会首先探究新信息对已知信息的意义,从而形成大量不一致的知识[11]。因此,在处理新知识时,要改变保存已有知识框架的方式,对和已有知识不一致的知识予以充分的注意,重新组织现有知识和概念结构,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系统认知方式。
第三,现有的理解方式要有深刻而彻底的变化[5]。正确的认知要求把不熟悉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掌握解释不熟悉知识的心理认知框架,强化对不熟悉知识的认知力度,避免默认图式的影响,重构的认知模式应该正确反映术语翻译所要求的,对于现有翻译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第四,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透过表层相似性,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在比较和逻辑推理中,建构复杂的和新型的变化,在术语和经验之间建构深层次的结构上的联系,以挖掘术语的深层次概念和意义,注意概念上更重要的刺激物,根据概念和相关领域的核心原则观察术语,掌握由深层次知识联系的结构。
四 结 语
术语翻译,向来歧见纷纭。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经验领域之一,以图式表征形成隐喻结构,隐喻过程是经济学表达经验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过程,这使经济类术语的认知需要和隐喻认知结合起来,从而使认知复杂化。而概念合成理论可以使我们分析经济类术语的认知过程,发现译者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调整或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方法,使术语翻译趋于完善。
注释
①这三本词典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经济》2006版,《金融》和《商务》2007版。为节省篇幅,不影响理解时,原术语的英文定义及释义在文中省略。下文中这些词典简写名称括号中的数字指术语在这三本词典中分别出现的页码。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er 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Adele Goldberg.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113.
[2]Greeno J G, Collins A M & Resnick L B. Cognition and learning[C]//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1996:36.
[3]Weick K E.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5:34.
[4]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result. aspx?searchword=compliance%20cost. [5] Spillane J P, Reiser B J & Gomez L 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ognition: The Role of Human, Social,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Fram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C]//Meredith I Honig.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50-54.
[6]Gentner D, Rattermann M J & Forbus K D. The roles of similarity in transfer: Separating irretrievability from inferential soundnes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3, 25(4):566.
[7] 贝克尔,加里.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M]. 樊林洲,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3.
[8]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_result.aspx?searchword=capital%20 deepening.
[9]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result.aspx?searchword=bounded%20 rationality.
[10]Hayes N. Foundations of Psychology[M]. Andover: Cengage Learning EMEA, 2000:476.
[11]Smith J P, diSessa A A & Roschelle J. Misconceptions reconceived: A constructivist analysis of knowledge in transition[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993(3):125.
关键词:相对对等, 术语翻译问题, 概念合成, 认知描写,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B842.1;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4-0026-07
The Cognitive Explanations as to the Problems about Term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by three Oxford EC Terms Dictionaries
FAN Linzhou
Abstract: Based on relative equivalence principle, descriptive method, applied conceptual theories and other related cognitive theori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types of problems in term translation, which are inconsistency, inaccuracy and incorrectness in terms of equivalenc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se three types of problems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different cognitive patterns, the mediation of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nd the instinctive patterns of the experiential construction.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ranslators must readjust their cognitive patterns, which should appropriately applied to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that are required by term translation and that can transform the existing term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words:relative equivalence, terms translating problems, conceptual blending, cognitive description, solutions
收稿日期:2014-04-08
作者简介:樊林洲(1963—),男,甘肃泾川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术语翻译。通信方式:[email protected]。
引 言
经济类文献翻译,术语居于核心。《牛津英汉双解经济学词典》(以下简称《经济》)、《牛津英汉双解金融与银行词典》(以下简称《金融》)和《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词典》(以下简称《商务》)① 当属经济类术语集大成者,其隐喻性术语译名,亦有问题出现。
术语翻译研究,多属规定性研究,大多集中于技巧、标准和译名的优劣评鉴。本文应用描写性方法,力图摆脱主观评断的窠臼,应用概念合成理论等认知原理,描写译名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 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认知方法
对等是公认的术语翻译的最佳原则,对等也是公认的隐喻翻译的最佳原则。但是,传统的对等意义含糊而且绝对,在具体翻译实践中难以把握,因为目标语充其量是精心翻译的、最接近于原语的一些明显特征的对应词。鉴于这种情况,应避免以绝对对等原则,把在本质上不同的原语和目标语中相同的方面翻译到最大限度,却无法处理或无视有差异的方面。因此,笔者提出相对对等原则,即尽可能把原语和目标语中明显的差异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原语和目标语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并以此原则作为处理术语翻译问题的基本原则。
如果采用这种相对对等翻译原则,以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作为认知理论依据,术语翻译就是译者在认知框架制约下的选择过程。术语译名是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在第三个概念域中的合成,翻译就可以被界定为概念合成结构。概念合成是人类基本的心智运作方式, 是即时意义构建和心智信息的整合,多重心智空间映射的动态网络模型是概念合成的认知运作框架。意义建构的核心是心理空间的映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或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1]。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机制和过程。
概念合成理论的具体认知过程是,原术语及其文化认知图式是输入空间I,待译名及其文化认知图式是输入空间II,它们共同映射至第三空间——合成空间,在类属空间的作用下,合成为新生结构(合成空间中的方框),从而建构认知和推理,推理的最佳关联使两个输入空间映射的各种认知因子相互作用,产生动态认知,生成新的映射关系。概念合成理论的认知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的圆圈表示心理空间,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必须首先形成跨空间映射,两输入空间的对应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映射反映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表示。 图1 概念合成模型
二 术语翻译的概念合成认知过程
下面应用概念合成理论,以具体译例来描写术语翻译中出现的三种不对等现象和具体问题,分析形成不对等现象的原因和认知理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
1. 对等不一致
由于知识结构、认知差异和翻译方法等因素,不同译者的认知方式可能不同,从而使同一概念形成不同的映射,产生不同的合成结果,此谓对等不一致。
例1,术语shark repellent存在输入空间I:源域空间(动物界贪婪的鲨鱼)和输入空间II:目标域空间(经济界的企业兼并现象)。两空间之间的对应成分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源域的鲨鱼具有体形硕大、凶猛贪婪、掠食快速,具有潜在危险等特点;目标域中的恶意收购公司具有大型公司、对财富贪得无厌、收购速度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的潜在危险等特点。
类属空间是输入空间I和II共有的文化心理图式,是译者主观选择的限定心理图式,它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图式,是译者选择的参数。两输入空间之间形成的类属空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组织,鲨鱼和恶意收购公司都有体积或规模大、贪婪凶猛、进攻速度快、具有潜在危险、需要采取防范对策等特点。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包括共同的意象图式:动物隐喻图式和作用力图式。动物隐喻是“人是动物”的认知图式,由于泛人类的共性因素, 在类属空间有独立于语言符号的极其相似的心理过程, 映射的特征相同:鲨鱼和恶意收购者企图捕食其他动物,或兼并其他公司,而其他动物和公司会想办法阻止被捕食或吞并,这是一种反作用力图式。
输入空间I和II把相关特征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映射的加工结果,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它包括类属空间的类属结构,还包括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具体结构。源域中动物隐喻——鲨鱼的上述相关突显特性,和目标域中的上述相关突显特性,被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
合成空间的新生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它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
a.组合(composition):组合两输入空间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没有的新关系。在此例中,形成了三种新关系,“驱鲨剂”(《商务》774),“击退恶意收购者”(《金融》517)和“逐客性协议要价”(《经济》612)。这说明相同的认知因子可能同时激活不同的关系结构,原文同时激活不同译者不同的认知模式和表达形式,此术语的译名需要合成。
b.完善(completion):背景知识、认知框架和文化模式使合成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完善是合成空间中更大的自足结构的一部分,由输入空间和类属空间激活的合成空间的图式完善为新生结构。在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术语翻译的规范,例如,术语译名与原术语概念相对应的单义性;术语的字面意义与其实际意义相一致的理据性,从而“正导”术语,即字面意义能直接表示或间接暗示出术语表示的概念。经济学术语中的隐喻是联想关系,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对象,“正导”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还有译名只应包括那些能指明被词所称名的概念、事物或实际现象基本特征的因子的简洁性。术语翻译的这些因素,并且不限于这些因素,是术语完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c.精细化(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进行精细化处理。这是合成过程的持续,即根据术语自身的新生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过程的处理。术语翻译一般采用直译首选的处理原则,如果采用意译等解释性方法,一般会使术语非术语化且有失于专业性、科学性和单义性。而且shark repellent具有鲜明的意象性,是理解抵制收购方式的隐喻认知途径,因此,按照上述认知过程和解释,在三种不同译名中,“驱鲨剂”(《商务》774)是和原术语对等的译名。
下面以相对简化的概念合成理论描写更多的术语译名出现问题的认知过程和原因。
例2,bear hug具有“熊”和“强制收购”两个输入空间。其对应映射关系是:源域中熊的拥抱是无法抗拒的拥抱。目标域中的股票收购报价很高,股东被这种收购高价所吸引,就像被熊拥抱一样无法拒绝。公司董事必须同意收购,因为管理层要为股东的最大利益着想。类属空间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组织:熊和收购公司都具有强大、处于绝对优势、主动进攻等特点。而且两空间的动物隐喻和作用力图式表示收购公司的主动进攻,反作用力图式是目标公司对收购行为的反应。
合成出现 “熊抱”(《商务》90)和“强制收购”(《金融》51)两种新生关系。前者体现术语翻译的透明性原则。即读者能从译名轻松地辨认出源词,能轻松地回译。后者放任于译者的自我认知和解释方法,没有遵守直译首选的原则。
例3,shark watcher和例1的shark repellent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和意象图式:侦察早期敌对收购企图的公司,密切监控股票的交易形势,判断是否有恶意收购者。按照例1的认知和合成过程分析,“观鲨者”(《商务》774)符合理据性和简洁性原则,“鲨鱼看守者”(《金融》517)似乎没有体现这两个原则。
例4,godfather off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教父和经济界的股权收购图式。类属空间中的文化背景是宗教和收购兼并的知识。合成空间中的新生结构:解释性翻译 “收购股权的极高报价”(《商务》391)违反直译首选原则,而“教父式报价”(《金融》249)符合直译首选和隐喻认知的对等原则。
例5,raid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战争和商业界的竞争和争夺现象。类属空间的共有文化心理是商场如战场的认知图式。在合成空间中,“蓄谋投资者”(《商务》705)和“专事公司收购/兼并者”(《金融》465)是解释性翻译,而直译“袭击者”准确、透明,具隐喻的认知功能。
例6,golden hello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黄金的珍稀属性和追求个人价值的人性的本质。类属空间的共有文化心理是人追逐利益,使利益最大化的认知图式。“吸引员工就业的报酬”(《商务》392),没有合成出类属空间反映的本质内涵。“黄金问候”(《金融》250)揭示本质内涵并具隐喻的认知功能。 以上译例说明,不同映射可能形成不同的译名,翻译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可调节性,因为合成过程反映译者的不同认知方式,形成不同的合成结果。因此,术语的翻译应遵守相关规范,这有助于使译者的认知结果趋同。译者同时需要根据翻译规范,调节翻译过程。否则,就不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和合成方法,导致译名不对等。
在“直译”和“意译”等的方法选择问题上,由于隐喻过程是经济学表达经验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过程,隐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图式,激活隐喻图式就能理解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译者的最大目标是尽可能地在术语的概念结构和意义上与原术语 “一致”,以取得对等效果,所以,“直译”能给读者带来认知的对等效果。
2. 对等不准确
认知的基本性质是,新知识总是根据已经理解的知识来理解[2]。已有知识起调停作用,译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影响原术语被投射、认知和合成的方式。实际上,译者生成他们所理解的知识,而且译者创造他们所理解的环境,选择解释的线索和信号[3],概言之,译者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
根据上述认知原理,对等不准确指不同译者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认知和合成原术语,译名没有准确表达术语的概念意义和语用信息,没有体现原术语的概括性、典型性或普遍性,或者译名没有覆盖原术语的整个义位。
例7,conglomerate的两个输入空间是物质的聚合和公司组织形式的映射。类属空间的背景知识是利用较少的资源以降低成本,使利润多样化,同时缓和同一市场经营的内在风险。新生结构“跨国经营公司”(《商务》196)和“混合联合公司”(《金融》120),都是译者调动其已有知识,以默认心理图式和“常识”为基础,从而使额外信息,如“跨国经营”“混合联合”自动介入,造成语义错误。如果对其进行完善和精细化分析,根据该术语英文定义(《商务》196)的含义:“通常由控股公司管理的不同类型的公司,子公司之间没有一体化和交易行为,因为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和产品之间没有联系”,“联合大企业,集团企业”(《经济》110)意义相对准确。但是,汉语中的已有名称“企业集团”应该是该术语的对等译名。
例8,freeride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不争取公共利益但却要享受公共利益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竞争理念。根据该术语英文定义(《经济》271)的含义:“从公共产品中受益,但是既没有提供该公共产品,也没有共同承担提供该产品的成本,因此,没有经过自己劳动,而免费利用别人劳动的个人或者组织”,再分析此词的屈折变化形式“er”,“搭便车”是译者的原有母语知识起调停作用,没有注意到术语的定义和屈折变化而合成的结果,正确合成应为“搭便车者”。
例9,private sector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区域概念和社会分工范畴的映射。类属空间是经济体制的背景知识。“私人部分”(《商务》666)和“私人部门”(《经济》530)均是译者以普通知识,而不是以经济学知识合成的译名。“私营部门”(《金融》445),是和“public sector”(“公营部门”(《商务》691))相对的术语。指一个国家内由私营公司,而不是由政府,拥有和经营的产业和服务业,
例10,market segmentatio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普通区域划分和营销区域划分的映射。类属空间是营销、销售和利润的知识。“市场分割”(《商务》531)是译者被其现有知识制约,以非经济专业语言合成的结果。此术语指营销者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等差异,把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市场细分”。
例11,compliance cost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守法和守法成本的映射。类属空间是法制、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依附成本”(《经济》106)是译者以其现有知识生成的不准确理解。该术语英文定义(《经济》106)的含义是指“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而付出的成本”,目前的常见译名是“遵从成本”[4]。
例12,tax have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投资收益、税赋比率和利润高低的映射。类属空间是税收利益和税收秩序的背景知识。“逃税乐园”(《商务》831)、“避税场所”(《经济》663)和“避税港”(《金融》555)的语用信息错误、不简洁或不准确,因为避税不等于逃税,而且其所在地不一定全部在港口国家或城市,译为“避税地”能覆盖原术语的整个义位。
翻译过程是对原术语的认知、解释和对译名的重构过程,重构旨在再现原术语的概念结构和对等意义。然而,对原术语的认知和解释可能涉及额外或者不相关信息的介入,介入信息是译者的默认心理图式和“常识”,这是译者以其现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必然结果。
3. 对等错误
译者在建构概念意义时,力图与原术语的概念意义保持一致,使术语译名具有原术语的相同概念结构。这一过程需要寻找既能在相关认知图式上与原术语的概念结构相吻合,又能在隐喻的修辞效果上相一致的译名。但是,认知研究指出,除了正式的知识学习,人们还从其经验中建构直觉模式[5]。而且人们在理解知识时,经常依赖表面知识的相似性,忽视不同的或者深层次的知识结构[6]。如果译者缺乏对经济类术语翻译的专业知识,理解可能依赖直觉和表面相似性,从而导致术语翻译的错误,此谓对等错误。
例13,tax holiday的两个输入空间是税收和假期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刺激投资、发展和税收的政策。“减税期”(《商务》(832)、《金融》(555))是直觉认知的结果。此术语的概念意义是免除公司税和利润税(或仅部分利润纳税),以刺激新兴行业的出口,因此,“免税期”(《经济》663)正确揭示了这一政策的知识结构。
例14,industrial relations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关系范畴和雇佣关系的引申范畴的映射。其类属空间是处理劳资双方关系的知识。根据该术语的英文定义(《经济》335),其认知指向是“管理层和工人之间通过工会谈判达成的关系,包括工资、工作时间和条件、补贴、失业保障、裁员和申诉机制等关系”,因此,“产业关联”(《经济》335)是对表面相似性理解的结果。“劳资关系”(《商务》432)是已接受的译名。 例15,layoffs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停止工作和解雇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利润最大化的知识。“停工”(《商务》483)是对表面相似性的认知。根据该术语的英文定义(《商务》483),其语用信息是“暂时或者永远解雇工人,因为没有工作可做”,因此,笔者认为“(临时或长期)解雇”是反映专业内涵的译名。
例16,creative destruction的两个输入空间是创造和破坏的映射。类属空间是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更替的经济学知识。“精神磨损”(《经济》143)是直觉认知的表现。此术语的内涵是竞争带来创新,创新破坏原有的经济结构并创造新型经济结构,每一次大规模创新都淘汰旧技术和旧生产体系,建立新生产体系,这一过程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破坏”[7]。
例17,capital deepening的两个输入空间是资本和深度的映射。类属空间是资本经营的知识。“资本密集型”(《经济》69)是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知识的一些变化而导致的错误。在资本经营中,此术语指投资以扩大或加深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使平均劳动力的资本使用量增加,一般译为“资本深化”[8]。同理,capital widening译为“资本扩张”(《经济》75)出于相同的认知错误,其基本概念是实际资本的增长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从而总资本和总劳动的比率得以保持不变,相应译为“资本广化”。
例18,bounded rationality的两个输入空间是感性和理性以及决策的映射,类属空间是不同决策方式的知识。“合理范围”(《经济》52)是译者囿于自身知识而合成的错误译名。此术语指人的决策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决策时既不可能掌握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所有规律,决策只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9]。
从上述译例可以看出,译者把术语反映的新知识错误地理解为熟悉的知识,或者出于直觉,自以为熟悉其实并不熟悉的概念结构,导致翻译错误。从认知原理来看,期待影响认知,并引导对模糊事件的解释[10],从而把新的概念结构过度理解为和已经具有的知识相一致的知识,或者依赖于对表面相似性的理解,从而产生认知和翻译的问题和错误。对于这些由认知而产生的对等问题,译者需要调整自身的认知方式,这显然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三 调整认知方式
上述译例和描写性分析说明,认知的自上而下的性质常常会使译者以其已有知识理解新概念,从而注意不到新概念中的新知识。因此,译者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怎样调整呢?
第一,要具有注意全部细节的动机。这样译者就会注意到不一致的概念结构,并将其视为不一致的信息来认知,因为不一致的信息会触发解释性推理,以解释不符合期待的原因[5]。
第二,需要长期理解一系列具有问题的概念,制定理解这些概念的明确目标,重新思考已经“理解”的知识[5]。常规认知表现在认知新信息时,首先使新信息适应已知信息,而不会首先探究新信息对已知信息的意义,从而形成大量不一致的知识[11]。因此,在处理新知识时,要改变保存已有知识框架的方式,对和已有知识不一致的知识予以充分的注意,重新组织现有知识和概念结构,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系统认知方式。
第三,现有的理解方式要有深刻而彻底的变化[5]。正确的认知要求把不熟悉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掌握解释不熟悉知识的心理认知框架,强化对不熟悉知识的认知力度,避免默认图式的影响,重构的认知模式应该正确反映术语翻译所要求的,对于现有翻译实践的根本性变化。
第四,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透过表层相似性,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在比较和逻辑推理中,建构复杂的和新型的变化,在术语和经验之间建构深层次的结构上的联系,以挖掘术语的深层次概念和意义,注意概念上更重要的刺激物,根据概念和相关领域的核心原则观察术语,掌握由深层次知识联系的结构。
四 结 语
术语翻译,向来歧见纷纭。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经验领域之一,以图式表征形成隐喻结构,隐喻过程是经济学表达经验世界及其规律的认知过程,这使经济类术语的认知需要和隐喻认知结合起来,从而使认知复杂化。而概念合成理论可以使我们分析经济类术语的认知过程,发现译者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调整或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方法,使术语翻译趋于完善。
注释
①这三本词典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经济》2006版,《金融》和《商务》2007版。为节省篇幅,不影响理解时,原术语的英文定义及释义在文中省略。下文中这些词典简写名称括号中的数字指术语在这三本词典中分别出现的页码。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er 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C]//Adele Goldberg.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6:113.
[2]Greeno J G, Collins A M & Resnick L B. Cognition and learning[C]//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1996:36.
[3]Weick K E.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5:34.
[4]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result. aspx?searchword=compliance%20cost. [5] Spillane J P, Reiser B J & Gomez L M.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Cognition: The Role of Human, Social, and Distributed Cognition in Fram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C]//Meredith I Honig.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50-54.
[6]Gentner D, Rattermann M J & Forbus K D. The roles of similarity in transfer: Separating irretrievability from inferential soundness[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3, 25(4):566.
[7] 贝克尔,加里. 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M]. 樊林洲,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3.
[8]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_result.aspx?searchword=capital%20 deepening.
[9] [EB/OL]. [2014-07-24]. http://dict.cnki.net/dict.result.aspx?searchword=bounded%20 rationality.
[10]Hayes N. Foundations of Psychology[M]. Andover: Cengage Learning EMEA, 2000:476.
[11]Smith J P, diSessa A A & Roschelle J. Misconceptions reconceived: A constructivist analysis of knowledge in transition[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1993(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