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N04;K90;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1-0042-02
看到“风化”两字,很容易想到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下逐渐破碎、分解的过程。这一理解是不错的。“风化”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质学名词》中都收了“风化作用”。《地质学名词》无定义。《地理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两个定义用语虽不尽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表述基本正确。
风化作用是发生在全球的过程,是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广义地说,还包括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露天的古代文物等)与大气圈、生物圈以及水圈接触的部位发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的营力来自太阳的辐射、空气、水和生物。按被风化物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等只有物理性状变化的风化。例如,由于冷热、干湿、冻融、盐类的结晶、生物根的生长等原因使岩石等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裂隙扩大、颗粒间的联系破坏,块体逐渐变得松散破碎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水以及生物活动产生的物质使岩石等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某些成分流失及形成新的物质等。例如,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长石、云母等变成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等黏土矿物,某些矿物溶于水而被水流带走等等。即使在海底,因海水中有溶解氧和微生物,也会发生风化作用。可以说,风化是在地球表面几乎无处不在的一种作用。它对于已在地表矗立了千百年的石窟、石碑、古建筑等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由于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词,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了“风化”,列有两个义项:“①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和生物的影响等,地表岩石受到破坏或分解。②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失去结晶水。”
第一个义项就是上面讨论的内容的简要表述,对应的英文是weathering,没有问题。需要讨论的是第二个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收第二个义项的根据是《化学名词》“风化”,其英文是efflorescence。《现代汉语词典》尊重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所以照收不误。但出现了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使用相同术语的情况,即所谓“异物同名”。虽然这一现象在科技术语中是存在的,但为了减少误解,当两个术语的内涵有明显区别时,还是应该力求避免。
术语学中有一个“优先律”,即某一术语已被采用时,其他内涵的词就不宜再采用这一术语。但笔者手头没掌握两个“风化”的定名孰先孰后的资料,因此,只能根据它们的内涵来进行分析,看两词的译法哪一个更为确切。weathering译为“风化”已用得十分广泛,其组词能力也很强,例如:《土木工程名词》中有“风化物”;《土壤学名词》中有“风化产物”“风化残余物”“风化强度”“风化指数”“风化淋溶系数”“风化壳”“风化黏粒胶膜”“风化黏粒体”;《地质学名词》中有“风化矿床”“风化壳矿床”;《地理学名词》中有“风化层”“风化基础”等(以上均为已公布的规范词)。
再来看一下efflorescence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
在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韦氏新国际英语辞典》第三版)中,efflorescence的定义是the process or product of efflorescing chemically。而effloresce的定义则是 (of a substance)lose moisture and turn to a fine powder on surface to air。也就是说,其原意应该是“某物质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因失去水分而变成粉状的过程”,尤其指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失去结晶水后变成粉状颗粒的情况。
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0)中,efflorescence译为“粉化”。按照《韦氏新国际英语辞典》(第三版)的定义,这一译名应该说是比较确切的,反映了该词的本义。《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87)中的译名是“风化,粉化”。两个译名并列,就给读者的选择增添了难度,尤其排在前面的一般是推荐的译法。而1991年公布的《化学名词》则选择了“风化”作为规范词。可能与《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的译法不无关系,造成了两个概念译成同一术语的情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efflorescence实际上只是“风化(weathering)”的表现形式之一。考虑到efflorescence一词应用的面并不宽,而且其组词能力也不很强,如果改动,不会引起太多麻烦,故建议,《化学名词》进行修订时, efflorescence不再译为“风化”,而以“粉化”作为规范译名。
看到“风化”两字,很容易想到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下逐渐破碎、分解的过程。这一理解是不错的。“风化”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地理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质学名词》中都收了“风化作用”。《地质学名词》无定义。《地理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中的定义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两个定义用语虽不尽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表述基本正确。
风化作用是发生在全球的过程,是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广义地说,还包括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露天的古代文物等)与大气圈、生物圈以及水圈接触的部位发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的营力来自太阳的辐射、空气、水和生物。按被风化物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等只有物理性状变化的风化。例如,由于冷热、干湿、冻融、盐类的结晶、生物根的生长等原因使岩石等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裂隙扩大、颗粒间的联系破坏,块体逐渐变得松散破碎的过程。化学风化是指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水以及生物活动产生的物质使岩石等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某些成分流失及形成新的物质等。例如,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长石、云母等变成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等黏土矿物,某些矿物溶于水而被水流带走等等。即使在海底,因海水中有溶解氧和微生物,也会发生风化作用。可以说,风化是在地球表面几乎无处不在的一种作用。它对于已在地表矗立了千百年的石窟、石碑、古建筑等也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由于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词,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了“风化”,列有两个义项:“①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和生物的影响等,地表岩石受到破坏或分解。②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失去结晶水。”
第一个义项就是上面讨论的内容的简要表述,对应的英文是weathering,没有问题。需要讨论的是第二个义项。
《现代汉语词典》收第二个义项的根据是《化学名词》“风化”,其英文是efflorescence。《现代汉语词典》尊重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所以照收不误。但出现了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使用相同术语的情况,即所谓“异物同名”。虽然这一现象在科技术语中是存在的,但为了减少误解,当两个术语的内涵有明显区别时,还是应该力求避免。
术语学中有一个“优先律”,即某一术语已被采用时,其他内涵的词就不宜再采用这一术语。但笔者手头没掌握两个“风化”的定名孰先孰后的资料,因此,只能根据它们的内涵来进行分析,看两词的译法哪一个更为确切。weathering译为“风化”已用得十分广泛,其组词能力也很强,例如:《土木工程名词》中有“风化物”;《土壤学名词》中有“风化产物”“风化残余物”“风化强度”“风化指数”“风化淋溶系数”“风化壳”“风化黏粒胶膜”“风化黏粒体”;《地质学名词》中有“风化矿床”“风化壳矿床”;《地理学名词》中有“风化层”“风化基础”等(以上均为已公布的规范词)。
再来看一下efflorescence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
在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韦氏新国际英语辞典》第三版)中,efflorescence的定义是the process or product of efflorescing chemically。而effloresce的定义则是 (of a substance)lose moisture and turn to a fine powder on surface to air。也就是说,其原意应该是“某物质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因失去水分而变成粉状的过程”,尤其指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失去结晶水后变成粉状颗粒的情况。
在《英汉综合地质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0)中,efflorescence译为“粉化”。按照《韦氏新国际英语辞典》(第三版)的定义,这一译名应该说是比较确切的,反映了该词的本义。《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987)中的译名是“风化,粉化”。两个译名并列,就给读者的选择增添了难度,尤其排在前面的一般是推荐的译法。而1991年公布的《化学名词》则选择了“风化”作为规范词。可能与《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三版)的译法不无关系,造成了两个概念译成同一术语的情况。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efflorescence实际上只是“风化(weathering)”的表现形式之一。考虑到efflorescence一词应用的面并不宽,而且其组词能力也不很强,如果改动,不会引起太多麻烦,故建议,《化学名词》进行修订时, efflorescence不再译为“风化”,而以“粉化”作为规范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