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096-0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学习理念的革命,它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的体验、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潜能。由此可见,语文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很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 目标上的差别
语文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格言联珠、成语接龙、灯谜会、春联展、诗词朗诵比赛、合作办手抄报、语文趣味题竞赛、搜集生活中的错别字、精彩广告语荟萃、精彩歌词荟萃、每日新闻、精彩时评……学生在活动中会明显意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学习是有趣的,语文学习不是太难。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性学习则在此基础上拔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兴趣,还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探究的价值。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
2 范围上的差别
从广度上看,语文活动涉及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重点放在活动上,在活动内容定下后,策划中更多的是活动形式的思考,它的范围远远小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主组织的语文活动,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深度上,语文活动比综合性学习要浅,综合性学习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还须整合资料,从资料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挖掘,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它的纵深性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深度和它的研究价值。
3 能动性的差别
语文活动更多的是老师设计,既定方向明确,然后学生活动,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学生得到的锻炼不充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内容由他们确定,学习方案由他们设计,学习活动由他们组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他们自主解决,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
为了更好的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区别,我想举例来说明。语文活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不举例说了,这里举个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例子。这个教学案例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运用所有的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只是说明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做法罢了。
3.1 教师要作好策划,不是随便让学生讨论。你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堂课要解决阅读中的哪些问题?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体现思索、探索的过程。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借助这篇课文,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那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你对哈尔威船长的印象如何?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③你能理解他最终的选择吗?这三个问题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并且逐层深入,从船长的外部认识逐渐深入到内心。又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方法。当然在问题的指引下,还需要老师们调控好讨论的节奏,适时地加以点拨,方法就会自然凸现。请看这份教案:
(针对以上问题讨论,应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梳理。学生的发言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将各种信息迅速整合,理出有效信息,并帮他们归类,帮助学生理出分析人物的方法。)
讨论中须明确以下方法:
3.1.1 从描写入手分析人物:
如: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工作细心谨慎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的一段话——果断、勇敢、安排有序、冷静、忠于职守
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头脑冷静、有责任感、威严而有决断力。
哈尔威船长随船一起沉没——忠于职守,以身殉职,舍身忘我
3.1.2 从情节推进人手分析人物:
如:海难发生时是一片混乱,后来却有序撤退。这种变化基于主人公的一个决定——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结局让人难以接受,但恰恰这样,又令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开端是交代和故事相关的内容,必不可少。它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伏笔,为主人公的形象抹去不必要的污点。
3.1.3 从环境烘托人手分析人物:
如:开头关于雾的描述,结尾再次写到雾,都为主人公身陷海难,拯救海难,以身殉职的全过程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1.4 在对比中分析人物:
如:海难发生时人群的慌乱与船长的镇定形成的对比;
人群开始的慌乱与后来的有序形成的对比;
哈尔威船长可以选择逃生与最终选择殉职的对比。
(经过讨论,教师可作如上梳理,并将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作简单归纳,并向学生指明:不论哪一种方法,能达到分析清楚人物形象的目的即可。)
3.2 课堂讨论要注意调控方向,不要让讨论自由发展,教师要作好引导,随时牵回讨论主题上来。还是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方便学生答题,教师也可以这样设计:①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③你是用什么方法人是这一形象的。在小组讨论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次发言说一个方面,不要贪多,但回答要有理有据,要尽量细致。发言时按照上面三个问题的顺序回答,说话会比较有条理。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整合信息,给学生搭桥,帮助理出方法,并将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的讨论就不会偏离航向。
3.3 分组讨论中,应该给每个人布置一项任务,不要任何一个人闲置。比如:今天讨论四个题,每人承担一个;今天讨论三个题,每人一个,剩下那个作记录起来发言;或者一个小组承担一题时,一人找资料、一人记录、一人整理、一人发言,下次轮换……方法多样。
3.4 不要把理解文本当作终极目标,而要把通过这篇课文、这个例子学生学到了什么方法作为终极目标,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以语文活动为依托是可以的,在此基础上要力求突出综合性学习目标更高、范围更广、研究更深、学习更自主的特点,将学习内容挖掘得更深,养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次学习理念的革命,它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原则,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育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特别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的体验、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发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潜能。由此可见,语文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很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 目标上的差别
语文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格言联珠、成语接龙、灯谜会、春联展、诗词朗诵比赛、合作办手抄报、语文趣味题竞赛、搜集生活中的错别字、精彩广告语荟萃、精彩歌词荟萃、每日新闻、精彩时评……学生在活动中会明显意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学习是有趣的,语文学习不是太难。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很容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性学习则在此基础上拔高了要求,除了培养兴趣,还希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探究的价值。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与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养成探究的习惯。
2 范围上的差别
从广度上看,语文活动涉及与语文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重点放在活动上,在活动内容定下后,策划中更多的是活动形式的思考,它的范围远远小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自主组织的语文活动,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感兴趣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分析、独立或合作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既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又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更多的强调从生活中学习。在深度上,语文活动比综合性学习要浅,综合性学习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还须整合资料,从资料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挖掘,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它的纵深性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深度和它的研究价值。
3 能动性的差别
语文活动更多的是老师设计,既定方向明确,然后学生活动,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学生得到的锻炼不充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内容由他们确定,学习方案由他们设计,学习活动由他们组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他们自主解决,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
为了更好的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区别,我想举例来说明。语文活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就不举例说了,这里举个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例子。这个教学案例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运用所有的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只是说明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做法罢了。
3.1 教师要作好策划,不是随便让学生讨论。你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堂课要解决阅读中的哪些问题?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体现思索、探索的过程。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借助这篇课文,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那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①你对哈尔威船长的印象如何?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③你能理解他最终的选择吗?这三个问题可以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并且逐层深入,从船长的外部认识逐渐深入到内心。又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出一些方法。当然在问题的指引下,还需要老师们调控好讨论的节奏,适时地加以点拨,方法就会自然凸现。请看这份教案:
(针对以上问题讨论,应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梳理。学生的发言有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将各种信息迅速整合,理出有效信息,并帮他们归类,帮助学生理出分析人物的方法。)
讨论中须明确以下方法:
3.1.1 从描写入手分析人物:
如: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工作细心谨慎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的一段话——果断、勇敢、安排有序、冷静、忠于职守
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头脑冷静、有责任感、威严而有决断力。
哈尔威船长随船一起沉没——忠于职守,以身殉职,舍身忘我
3.1.2 从情节推进人手分析人物:
如:海难发生时是一片混乱,后来却有序撤退。这种变化基于主人公的一个决定——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
结局让人难以接受,但恰恰这样,又令人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开端是交代和故事相关的内容,必不可少。它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伏笔,为主人公的形象抹去不必要的污点。
3.1.3 从环境烘托人手分析人物:
如:开头关于雾的描述,结尾再次写到雾,都为主人公身陷海难,拯救海难,以身殉职的全过程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1.4 在对比中分析人物:
如:海难发生时人群的慌乱与船长的镇定形成的对比;
人群开始的慌乱与后来的有序形成的对比;
哈尔威船长可以选择逃生与最终选择殉职的对比。
(经过讨论,教师可作如上梳理,并将哈尔威船长的形象作简单归纳,并向学生指明:不论哪一种方法,能达到分析清楚人物形象的目的即可。)
3.2 课堂讨论要注意调控方向,不要让讨论自由发展,教师要作好引导,随时牵回讨论主题上来。还是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了方便学生答题,教师也可以这样设计:①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③你是用什么方法人是这一形象的。在小组讨论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次发言说一个方面,不要贪多,但回答要有理有据,要尽量细致。发言时按照上面三个问题的顺序回答,说话会比较有条理。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整合信息,给学生搭桥,帮助理出方法,并将之条理化,这样学生的讨论就不会偏离航向。
3.3 分组讨论中,应该给每个人布置一项任务,不要任何一个人闲置。比如:今天讨论四个题,每人承担一个;今天讨论三个题,每人一个,剩下那个作记录起来发言;或者一个小组承担一题时,一人找资料、一人记录、一人整理、一人发言,下次轮换……方法多样。
3.4 不要把理解文本当作终极目标,而要把通过这篇课文、这个例子学生学到了什么方法作为终极目标,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以语文活动为依托是可以的,在此基础上要力求突出综合性学习目标更高、范围更广、研究更深、学习更自主的特点,将学习内容挖掘得更深,养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