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在非洲:十年回顾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随着中国资本大举进入非洲,媒体和电信产业亦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点,并开始直接入股当地传媒公司。这一举动既有助于增加中国事务在所在国的曝光面,同时又引发当地一些人士的担忧,认为这会影响当地媒体的编辑方针。面对这些纷争,香港城市大学的Dani Madrid-Morales和开普敦大学的Herman Wasserman近期发表文章,基于自己在南非对记者、编辑、媒体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访谈,意在重新厘清中国媒体在非洲的实际生态,由此理解中国投资当地媒体行业对中非关系的潜在影响。
  在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宣传中国的国际战略,并和BBC、CNN等英美国家媒体竞争,英文版的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和北京之声(Radio Peking)开始在非洲主要城市发行,但根据学者的评估,这些中国媒体受制于资源和人力,其影响相当有限。不过,这一情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从输出革命走向了经济投资,其海外媒体的角色亦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前往投资的中国企业有意借助媒体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形象;二是中国领导人希冀中国领军媒体的海外扩张能增加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从出版内容来看,通过分析中国媒体在当地的内容生产、中国投资者在当地控股和投资的媒体,作者发现与商业相关的文章远远多于经济援助。从新闻消费者方面来看,这些媒体还无法象一些英美大报、电视频道及相关新媒体一样,获得每日的关注,其所能覆盖的人群亦相对有限。从新闻从业者方面来看,中国媒体的国际化和对当地媒体的投资,并没有改变当地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规范;一个显著变化是这些媒体在报道中更多使用积极乐观的语调,这种报道方式对当地新闻从业者来讲是很新鲜的,因为他们习惯于批评报道。
  最后,南非的新闻从业者对中非关系的认知亦值得重视。一般而言,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使得南非必须与其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对这一合作的后果却有着复杂的认知。认同中国和南非合作的,其报道时亦会表现出相应的倾向;相反的,那些对这一合作后果持疑虑、怀疑乃至批判态度的新闻从业者亦会做出评判报道,并认为中国投资的当地媒体的编辑方针会受到资本方的影响,进而削弱媒体对中国及中国投资的批评。
  总的来说,中国投资者似乎正在通过投资当地媒体来改善自身的形象,这一努力和中国增加国家话语权的要求不谋而合。但必须正视的是,不论是中国的媒体还是中国企业投资的媒体,其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还远不及英美具有百年品牌的媒体,因而导致其在当地的受众有限,所出版的相关内容亦因受众对中国的认识而异。本文也提示我们,中国在非洲的國际话语权远远不能匹配自身的经济投资,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中国媒体在国际化的同时,建立取信于人的公信力,方能真实反映和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
其他文献
本文从五大方面介绍了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大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276年的明王朝寿终正寝。一个多月后,清军人主北京。 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开始了。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
胡适向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入政界”的话,从整体来看,大抵是真心迹。鲁迅曾拿胡适、陈独秀和刘半农三人做比较,这个比喻的共同条件就是,“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在这仓库的门前,内隐涵丰的胡适定然是在门上贴一张这样的小纸条,书“内无武器,请勿疑惑”;豪气干天的陈独秀则会爽然直竖了大旗,直书“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同时门户大开;只有“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可见胡适的韬光养晦,内敛含蓄。
董讷从左都御史调任两江总督,某御史听说长官要调,前来看望,一坐下便放声大哭,十分依依难舍的样子。董不禁为之感动,在座的旁人见了,则不免有些奇怪。 Dong Na transferred
期刊
当前建筑施工中引进了多样的节能环保技术,并且逐渐开始普及,使得各种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例如风能、太阳能等.这也为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优质条件,有效
在对濒危患者特别是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急救复苏的过程中,尽快建立和恢复呼吸,是保证得到复苏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必须做到分秒必争,采用气管内插管是建立呼吸的最可靠方法
期刊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并随之呈现出逐步增长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市政工程道路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最近几年来,
我与柯桐枝先生初次见面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理论与创作》担任执行主编,想在刊物上刊发他的作品,应约去他的画室拜访。其时是夏天。他穿着背心短裤,趿着一双拖鞋,正在画画。他给我的印象至今仍然十分清晰:他身形清瘦,肤色像是经过阳光炙烤过的;顶上的头发稀稀落落,四周的长发则随风飘摇。虽说是初次相见,但他热情爽朗的笑声消除了我的拘束。从此,我们的感情近了。他不管是回福建家乡,还是到中国美术馆做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