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7-0127-01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教、幼儿愿学的一门学科,是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谈谈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构造和幼儿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要抓住幼儿阶段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从思维过程中的比较、分类、排序、类比、联想、推理、判断等形式入手,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幼儿的思维品质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评性等特征,形成较强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
我认为,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都必须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活动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2、操作性原则。3、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4、系统性和多样性原则。我们应该利用一切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他們的新奇念头和行为,保护孩子可贵的好奇心,激发求欲,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自编10以内的加减算式”中,我们设计一个“改题”活动,即教师指定三个不相关的数1、3、5,允许幼儿改动一个数,并做出相关四道题来。幼儿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改动最小的一个数使其编出相关四道题来,成为2、3、5,有的改变大数,使其成为1、3、4。这两种属顺向思维,有的是改变大数为小数,使之成为1、3、2,这种思维是逆向思维。在改题过程中,幼儿动脑筋思考,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爱学、会学、渴望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提高了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如满意或不满意、喜欢或厌恶、愉快或愁苦的内心体验。它是在实践、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俗话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它表明了情感作用与认识事物的深刻含义。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悦的情感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悦的情感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情感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情感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数概念是儿童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有的孩子害怕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培养。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对幼儿尤其如此。只有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和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例如,在给幼儿做“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中学习6以内的数数,教师改变了以往出示卡片让幼儿说的习惯教法,充分利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的设计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游戏,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掌握知识,小白兔不在是老师黑板上的小卡片,而是小朋友自己,他们听着音乐,蹦蹦跳跳地在菜地里“拔萝卜”、“吃萝卜”、“送萝卜”,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体验和探索,积累感新经验。情绪愉快自然而然的喜欢上数学活动了。而且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受到责备,因此,游戏有利于形成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三、开展各种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
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不同的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四、让幼儿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教育
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测量》可设置“这只小猫想出去玩,谁能告诉小猫从哪个门(教室里有两个门)出去比较近?“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有的用跨步子、有的用笔、有的用绳子、有的用吸管、有的用脚掌、有的有手掌等办法,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在后面的自由测量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发现了:“我用手掌量桌子的边,量了10下,他怎么才8下?”于是我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不一样多呢?”进一步地引导测量同样的地方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大的手就量的少,小的手就量得多。”“我的吸管比他的笔长”等。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五、开展讨论来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球体》时,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分组讨论球是什么样子的?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这几种方法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幼儿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教、幼儿愿学的一门学科,是幼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谈谈幼儿数学教育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构造和幼儿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要抓住幼儿阶段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从思维过程中的比较、分类、排序、类比、联想、推理、判断等形式入手,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幼儿的思维品质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评性等特征,形成较强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
我认为,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都必须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活动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2、操作性原则。3、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4、系统性和多样性原则。我们应该利用一切的数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他們的新奇念头和行为,保护孩子可贵的好奇心,激发求欲,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以多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自编10以内的加减算式”中,我们设计一个“改题”活动,即教师指定三个不相关的数1、3、5,允许幼儿改动一个数,并做出相关四道题来。幼儿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改动最小的一个数使其编出相关四道题来,成为2、3、5,有的改变大数,使其成为1、3、4。这两种属顺向思维,有的是改变大数为小数,使之成为1、3、2,这种思维是逆向思维。在改题过程中,幼儿动脑筋思考,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枯燥为有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爱学、会学、渴望学,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维的新方法,提高了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如满意或不满意、喜欢或厌恶、愉快或愁苦的内心体验。它是在实践、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俗话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它表明了情感作用与认识事物的深刻含义。情绪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愉悦的情感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悦的情感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情感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情感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是抽象的,它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与物体的外部,而是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抽象联系。数概念是儿童自己从物体的各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是思维的产物。因此,学习数学需要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利用自身的内部机制去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有的孩子害怕数学活动,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教师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情感的培养。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对幼儿尤其如此。只有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和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例如,在给幼儿做“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中学习6以内的数数,教师改变了以往出示卡片让幼儿说的习惯教法,充分利用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巧妙的设计情景,让幼儿在形象的情景中游戏,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掌握知识,小白兔不在是老师黑板上的小卡片,而是小朋友自己,他们听着音乐,蹦蹦跳跳地在菜地里“拔萝卜”、“吃萝卜”、“送萝卜”,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体验和探索,积累感新经验。情绪愉快自然而然的喜欢上数学活动了。而且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受到责备,因此,游戏有利于形成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三、开展各种活动来进行数学教育
儿童的学习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不同的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四、让幼儿实际操作来进行数学教育
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测量》可设置“这只小猫想出去玩,谁能告诉小猫从哪个门(教室里有两个门)出去比较近?“于是幼儿尝试运用了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有的用跨步子、有的用笔、有的用绳子、有的用吸管、有的用脚掌、有的有手掌等办法,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在后面的自由测量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学习用画图形和数量进行记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发现了:“我用手掌量桌子的边,量了10下,他怎么才8下?”于是我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不一样多呢?”进一步地引导测量同样的地方幼儿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原因。能力强的幼儿总结出:“大的手就量的少,小的手就量得多。”“我的吸管比他的笔长”等。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五、开展讨论来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球体》时,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幼儿分组讨论球是什么样子的?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这几种方法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幼儿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