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窄条斑病及其种子传病与药剂防治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sk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窄条斑病是浙江杭州地区的新病害,本研究从症状识别、种子传病及防治药剂测试三方面入手对该病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光观察病斑透明度,观察有无菌脓及喷菌现象可有效地将水稻窄条斑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区分开;水稻窄条斑病种子可带菌传病,传病率因品种和种子来源不同而异;25%丙环唑EC和50%多菌灵WP对水稻窄条斑病均有较好防效,其中以25%丙环唑EC有效成分用量150 g/ hm2为最佳,防效达68.73%。
  关键词 稻尾孢霉; 症状; 种子传病; 丙环唑
  中图分类号: S 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由稻尾孢霉(Cercospora oryzae Miyake)引起的水稻窄条斑病,又称水稻条叶枯病,在亚洲、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均有发生,一般引起减产5%~10%, 发病严重时,水稻整株呈暗褐色, 田内成片倒伏, 减产甚至超过40%[1]。该病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报道[23],以后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水稻窄条斑病在浙江温州和杭州稻区流行,对产量威胁日益加重。由于该病在稻叶上表现的条斑症状,与浙江沿海地区常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难以区分,致使当地不少农民误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药剂防治此病害,防治效果低下而造成严重损失。
  国外对水稻窄条斑病在病菌培养条件、生理小种及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34];而国内对该病的研究和报道几乎是空白。为明确该病害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效开展防控,作者对该病害的症状识别、种子传病作用以及防治药剂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稻种:‘中浙优8号’和 ‘宁88’原始健康稻种分别来自余杭和宁波,在浙江大学繁殖,所获稻种保存于浙江大学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提供给本试验;水稻窄条斑病带病稻种采自杭州余杭、温州永嘉和宁波江北的自然发病田块:分别从5块病田收获稻谷中随机取200 g稻谷,合并、混匀成1 000 g样品后于室内干燥保存备用,其中余杭和永嘉病田品种为‘中浙优8号’,江北病田品种为‘宁88’。
  药剂:25%丙环唑乳油由江苏丰登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由江苏省江阴市福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防治细菌病害常用药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由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水稻窄条斑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部症状比较:分别从杭州(水稻窄条斑病)和温州(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自然发病的‘中浙优8号’田中采集病叶,同时将携带水稻窄条斑病病菌的‘中浙优8号’播种于花盆中在浙江大学温室中培育,偏施氮肥诱导发病。裸眼对光观察两种病害引起的叶部病斑,比较异同,同时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喷菌现象[5]。田间自然发生的水稻窄条斑病在谷粒上的症状通过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图片进行比较。
  种子传病作用测定:将收集的2份健康稻种,以及来自杭州余杭、温州永嘉(‘中浙优8号’)和宁波江北(‘宁88’)的3份携带水稻窄条斑病的病种样品在室温下干燥保存5个月后,于次年4月不经浸种、催芽而直接播种于温室50 cm×30 cm×20 cm的塑料盆中,所用土壤为从未种过水稻的菜园土。每份样品各播4盆,每盆播200粒,各处理随机排列。用鼓风机每隔3 h鼓风1次、每隔1 d喷灌1次的方式模拟田间的刮风和下雨条件,偏施氮肥诱导发病。从3叶期开始观察病情至7叶期结束,记录水稻窄条斑病叶数,计算发病率。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试验在余杭田间进行,试验设25%丙环唑乳油有效成分75、150 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50 g/hm2,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50 g/hm2等4个处理,以清水喷雾做对照。用16 L背负式喷雾器常规喷雾,用水量750 kg/hm2。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50 m2,重复3次。第1次用药在水稻分蘖期末期进行,14 d后第2次用药。第2次用药后14 d采用五点法取样,每小区共调查200单株,参照水稻窄条斑病的1~9级分级标准调查各叶片病害级别[6],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数=Σ(病级值×该病级株数)×100/(病级最高值×调查总株数)。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3 数据处理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窄条斑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部症状
  水稻窄条斑病叶部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0.5~1)mm×5 mm短线状条斑,病斑周围紫褐至褐色,中心部分灰褐色,随着病情发展,数个病斑连接成长条斑,以中脉或中脉附近的病斑最明显(图1)。发病严重时全叶枯死,并引起穗枯。谷粒护颖部或谷粒表面呈现褐色小斑点,致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描述的水稻窄条斑病田间症状相似(图2a,图片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叶部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 mm×10 mm,病斑两端呈浸润形绿色, 潮湿情况下病斑上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图2b)。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但对光可见多个半透明条斑。
  在干燥条件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则较难与水稻窄条斑病相区别(图1,图2c)。但可通过比较单个病斑长度、室内保湿观察有无菌脓、对光观察病斑透明程度以及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菌涌现象等方面做出准确诊断(表1)。   2.2 种子传病率测定
  来自杭州余杭、温州永嘉和宁波江北的水稻窄条斑病带病种子在室温保存5个月至次年4月直接播种后,3叶期秧苗的叶发病率分别为4.23%、7.21%和1.12%,其中以永嘉的病种传病率最高,不同来源地病种样品,即使品种相同,播种后幼苗叶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表2)。苗期发病后可继续扩展,7叶期发病率与3叶期发病率呈正相关,宁波江北的粳稻‘宁88’在3叶期时发病率为1.12%,7叶期时发病率为3.56%,而永嘉的杂交稻‘中浙优8号’由于前期发病率最高,7叶期发病率也最高。
  2.3 田间药剂防治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细菌病害防治药剂20%叶枯唑WP对水稻窄条斑病基本无防效,而25%丙环唑EC和50%多菌灵WP对水稻窄条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效, 25%丙环唑EC有效成分150 g/hm2的防效达68.73%(表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水稻窄条斑病在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区发生较重,在一些地区的稻田该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混合发生,由于两种病害症状均表现为感病叶片上出现细长坏死斑,干燥条件下肉眼难以根据病斑准确区分和辨认,致使一些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民将水稻窄条斑病误诊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本研究发现,通过以下关键3点可做出准确诊断:①对光观察病斑透明度;②在有露水时或保湿条件下观察有无菌脓;③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菌涌现象。水稻窄条斑病属于真菌病害,其病斑对光不透明,新鲜病斑无菌涌现象,保湿条件下无菌脓产生但可产生灰色霉层。
  本研究表明水稻窄条斑病可以由种子带菌传播,也可在田间借风雨进一步扩散蔓延。病种的传病作用因品种不同、来源不同及环境条件不同等有所不同。种子带菌和种子传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种子带菌是指种子上带有某种病原菌,但不清楚种子上所携带病原菌的量,可能也不清楚种子上的病原菌是否存活。而种子传病是指带菌的种子引起发病,因此种子上所带的病菌必须是活菌,而且与种子上所带的菌量及发病的环境条件直接相关[7]。在植物细菌病害中,种子带菌率较高,可达到70%以上,但往往传病率较低,一般在2%以下[1,7]。但一般真菌病害的种子带菌率和传病率都较高,Agarwal等发现水稻窄条斑病的种子带菌率可高达60%[7],传病率也可达到10%以上。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测定稻种病原真菌带菌率的方法是直接用双筒镜检查每粒发芽稻种上所带的孢子、菌丝或子实体[5]。本研究在进行种子传病率测定前虽没有逐一测定每一样本的种子带菌率,但曾对来自温州的1个样本采用IRRI的方法测定,发现其带菌率达23%,而本试验中来自永嘉的杂交稻‘中浙优8号’种子播种后苗期发病率达到7.21%,属于较高水平。
  对种子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可以减低农药施用量,Faruq等报道热水处理病种子对水稻窄条斑病也有较好的防效[8],值得进一步研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丙环唑EC有效成分150 g/hm2对水稻窄条斑病防效可达68.73%。丙环唑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9]。Hossain等也报道丙环唑对水稻窄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10]。因此田间采用丙环唑喷雾,不失为病害防治的补救措施。本试验中,50%多菌灵WP防效仅为58.91%,而国内外曾报道多菌灵防治水稻窄条斑病在一些地方有效,而在另一地方则无效[12],这可能与当地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和施药方法有关。
  参考文献
  [1] Ou S H. Rice diseases [M].Kew, UK: Commonwealth Mycological Institute, 1985 : 227.
  [2] 孙德胜, 温志霞.水稻条叶枯病发生与防治试验初报[J].江西植保, 1983, 8(3): 2425.
  [3] 张绍升. 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治理[M].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81183.
  [4] VerdejoLucas S, McKenry M V. Management of the citrus nematode, 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J].Journal of Nematology, 2004, 36(4): 424432.
  [5] Safdar A, Javed N, Khan S A,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a fungus, Fusarium semitectum, and a nematode, 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on citrus decline [J].Pakist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3, 45(3): 643651.
  [6] 冯志新.植物线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8160.
  [7] 刘国坤, 张绍升, 潘东明, 等. 福建省柑橘半穿刺线虫的分布与为害[M]∥廖金铃, 彭德良, 段玉玺. 中国线虫学研究(第二卷).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9397.
  [8] Murray R G, Schleifer K H. Taxonomic notes: a proposal for recording the properties of putative taxa of procaryot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94, 44(1):174176.
  [9] Texeira D C, Ayres J, Kitajima E W, et al. First report of a Huanglongbinglike disease of citrus in Sao Paulo State, Brazil and association of a new Liberibacter species,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anus”, with the disease [J].Plant Disease, 2005, 89(1):107.   [10]Iftikhar Y, Rauf S, Shahzad U, et al. Huanglongbing: Pathogen detection system for 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A review [J].Journal of the Saudi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6, 15(1):111.
  [11]邓明学. 广西柑橘黄龙病危害现状、损失评估及控制对策[C]∥彭友良.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93397.
  [12]刘国坤, 杨再福, 叶明珍, 等. 柑橘慢衰病诊断及其病原鉴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3(4): 431433.
  [13]王江岭, 张建成, 顾建锋. 单条线虫DNA提取方法[J].植物检疫, 2011,25(2): 3235.
  [14]Liu Guokun, Chen Juan, Xiao Shun, et al. Development of speciesspecific PCR primers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e 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 in China[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10(2): 252258.
  [15]Hocquellet A, Toorawa P, Bové J M, et a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two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citrus Huanglongbing by PCR amplification of ribosomal protein genes of the β operon[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 1999, 13(5): 373379.
  [16]刘维志.植物线虫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47549.
  [17]Reinking O A. Diseases of economic plants in southern China[J].Philippine Agriculturist, 1919, 8(4):109134.
  [18]范国成, 刘波, 吴如健, 等. 中国柑橘黄龙病研究30年[J].福建农业学报, 2009, 24(2):183190.
  (责任编辑:杨明丽)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教”与“学”双向传递的过程中,这三者能否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和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佳境,无疑会增强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    教学关系的有效调控    教学
结合电气化铁道的运行特点,针对供电臂较长线路,采用具有扇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对不同供电方式下保护的整定计算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在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自动调用多套整定
文中针对某机载雷达发射机结构进行了机载环境的随机振动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了发射机的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完成了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得到了在机载环境条
固态继电器(SSR)是以半导体元件构成的无机械触点的开关器件.开关速度快、寿命长、可靠性高、控制功率小、抗干扰能力强、对电源电压适应范围宽等,现已广泛用于数控机床、计
结合淮北发电厂#5机高厂变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原理及一次设备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厂用电自动切换失败的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
根据对HL-2A装置环向场的供电要求,采用电磁暂态仿真程序(EMTP)对该供电系统进行模拟,实现了利用发电机组励磁调节方式来完成环向场电流波形调节的模拟,仿真结果基本满足供电
高考复习已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近日也已经正式出台。如果说《考试大纲》的调整与变化是老师应该吃透的内容,那么学生应该从《考试大纲》中了解些什么?如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