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国集团希望,复苏的经济势头也能起自东方,尤其期待中国的强劲表现。
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这将是G20领导人在本月24-25日的匹兹堡峰会上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可能会宣布经济衰退已进入尾声,欧盟等国或许已经回到了经济正轨。但是接下来由谁来领跑世界经济,大家心里还没数。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0年美国GDP增长仅0.8%,欧元区则将收缩0.3%。
太阳在西方落下,从东方升起。20国集团希望,复苏的经济势头也能够起自东方,尤其期待中国的强劲表现。金融危机之初,中国所作出的反应是最快也是最有力的,自然被寄以厚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过去,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高位,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从美国、欧盟及其他贸易伙伴处获得了很多外需。现在有人希望,未来中国的贸易角色能够转变:如果中国的13亿人口不只是生产者,还是积极的消费者,那么中国将给贸易合作伙伴拉动内需做出贡献。
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确见成效,然而,经济学家担心,若要靠同样的政策扮演未来经济增长领头人的角色,恐怕会有难度。中国在加大投资力度上下了大力,但拉动内需尚且不足。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而消费仅拉动3.8个百分点,而净出口下拉2.9个百分点。
短期内,投资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大型投资项目会加重中国经济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珠三角、长三角工业产能不断提高,可能加剧产能过剩,中国将继续从贸易伙伴那里“借”需求,而不是贡献需求。
上半年,中国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加,大部分花费是针对公共基建项目的:修建更多的公路、铁路、机场,改善电网和农业灌溉系统。有些中西部城市有了崭新的机场,却不一定与现有飞机流量相匹配。不过,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向出口型增长模式倾斜。
这也不是说中国不存在工业产能过剩。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上半年,钢铁、造船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现。有些行业(比如水泥)最終产品并未出口,所以不会对其他贸易合作伙伴的国内需求带来影响;其他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确实是个问题,比如钢铁行业。不过,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如此迅猛,即便今天出现100%过剩,10年内也可能马上就被消化掉。
产能过剩不会妨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领头人,但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第二产业的盈利没有体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上。工业部门将盈利部分投入再生产,但由于收入增长水平没有跟上,中国消费者的国内消费占GDP总量比其他国家都要少。根据官方数据,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36%,如果除去政府开销部分,实际家庭消费量可能还要少。
要增加消费对中国GDP贡献的比重,首先就要增加家庭收入。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人口众多,上千万民工、毕业生和城市失业者都涌入劳动力市场,起薪自然被压低。再加上中国传统上偏重重工业(就业岗位增加较少),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增加就业岗位较多),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第三产业确实在增长,但为保护国企垄断地位而采取的市场准入限制,无疑对金融、运输、传媒、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样是投入一块钱,第三产业能创造的岗位就要多于第二产业,对提高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也更有帮助。
提高家庭收入固然是必要之举,但不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条件。中国消费者不敢多花钱,部分原因是收入低,同时也因为医保、教育、养老系统相对比较薄弱,居民不得不多存钱以防万一。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如果缺少资金支持,对地方政府来说,不是长久之计。中央政府表示,经济刺激政策依旧是接下来的方向。在经济复苏尚且脆弱的情况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过随着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政府应该转变重点,将刺激政策转向第三产业。这样,政府就可以真正改善医保、教育系统,减轻家庭还贷的压力,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作者Tom Orlik为Stone
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这将是G20领导人在本月24-25日的匹兹堡峰会上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可能会宣布经济衰退已进入尾声,欧盟等国或许已经回到了经济正轨。但是接下来由谁来领跑世界经济,大家心里还没数。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0年美国GDP增长仅0.8%,欧元区则将收缩0.3%。
太阳在西方落下,从东方升起。20国集团希望,复苏的经济势头也能够起自东方,尤其期待中国的强劲表现。金融危机之初,中国所作出的反应是最快也是最有力的,自然被寄以厚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过去,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高位,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从美国、欧盟及其他贸易伙伴处获得了很多外需。现在有人希望,未来中国的贸易角色能够转变:如果中国的13亿人口不只是生产者,还是积极的消费者,那么中国将给贸易合作伙伴拉动内需做出贡献。
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确见成效,然而,经济学家担心,若要靠同样的政策扮演未来经济增长领头人的角色,恐怕会有难度。中国在加大投资力度上下了大力,但拉动内需尚且不足。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而消费仅拉动3.8个百分点,而净出口下拉2.9个百分点。
短期内,投资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大型投资项目会加重中国经济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珠三角、长三角工业产能不断提高,可能加剧产能过剩,中国将继续从贸易伙伴那里“借”需求,而不是贡献需求。
上半年,中国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加,大部分花费是针对公共基建项目的:修建更多的公路、铁路、机场,改善电网和农业灌溉系统。有些中西部城市有了崭新的机场,却不一定与现有飞机流量相匹配。不过,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向出口型增长模式倾斜。
这也不是说中国不存在工业产能过剩。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上半年,钢铁、造船和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现。有些行业(比如水泥)最終产品并未出口,所以不会对其他贸易合作伙伴的国内需求带来影响;其他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确实是个问题,比如钢铁行业。不过,如今中国经济增长如此迅猛,即便今天出现100%过剩,10年内也可能马上就被消化掉。
产能过剩不会妨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领头人,但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第二产业的盈利没有体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上。工业部门将盈利部分投入再生产,但由于收入增长水平没有跟上,中国消费者的国内消费占GDP总量比其他国家都要少。根据官方数据,2008年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36%,如果除去政府开销部分,实际家庭消费量可能还要少。
要增加消费对中国GDP贡献的比重,首先就要增加家庭收入。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国人口众多,上千万民工、毕业生和城市失业者都涌入劳动力市场,起薪自然被压低。再加上中国传统上偏重重工业(就业岗位增加较少),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增加就业岗位较多),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第三产业确实在增长,但为保护国企垄断地位而采取的市场准入限制,无疑对金融、运输、传媒、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样是投入一块钱,第三产业能创造的岗位就要多于第二产业,对提高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也更有帮助。
提高家庭收入固然是必要之举,但不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条件。中国消费者不敢多花钱,部分原因是收入低,同时也因为医保、教育、养老系统相对比较薄弱,居民不得不多存钱以防万一。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如果缺少资金支持,对地方政府来说,不是长久之计。中央政府表示,经济刺激政策依旧是接下来的方向。在经济复苏尚且脆弱的情况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不过随着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政府应该转变重点,将刺激政策转向第三产业。这样,政府就可以真正改善医保、教育系统,减轻家庭还贷的压力,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作者Tom Orlik为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