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Takes seriously to read aloud the teaching, rais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Zhang Liping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takes seriously to read aloud, and spreads the charming story which and the ancient precept down many related read alou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background, we still had 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to read aloud the training vigorously.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concrete teaching practice, tried from to read aloud the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how to enhance reads aloud teaching aspects and so on effect to elaborate own view.
  【Keywords】Reads aloud th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1.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朗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自由地运用语言。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新课程也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读那些“美文”,它的感化、熏陶和健全人格的作用也是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之后,才有可能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把握。美国教师认为,大声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效果。在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中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又说“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 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重分析轻朗读。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一直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与行为所统治,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讲解分析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普遍现象。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读。课文分析完了,课也就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不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2 重形式轻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在备课和上课中都有朗读这一环节,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要求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就成了一种“滥读”,一种装饰,一种机动处理的变通办法。在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来点缀课堂。或是为了制造热烈的气氛而读,或为了引出老师的提问而读,或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启发性而读;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对学生朗读要求仅仅流于形式地带一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学生朗读完只是抽象简单的说“好”或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师却无暇顾及,具体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心中无数。既无具体要求,又无科学指导,朗读在教学中就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3.如何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 转变思想,重视朗读教学。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依然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打转,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既然中考和高考不考朗读,那么在日常教学轻视朗读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为了使学生读通、读懂、会读。离开指导学生读书这个目标,讲得再动听,也毫无用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而且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在教学中运用好了朗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是有效进行朗读教学的基础。
  3.2 明确朗读要求,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正确地读”,就是要发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按句逗停顿。“流利地读”,就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不读破句,熟练地、流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就是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不可能领会到有声语言的精妙,哪里培养什么语感?所以,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效应,教师就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又比如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的艺术,将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把握就是对作品语言特色,情感的理解。学生能在自己、教师或现代教学媒体的朗读中体会原文包含的内容、感情,把握角色的特点并感同身受,进入角色就能增强自己的语感。
  3.3 调动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能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能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所以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无法对作品进行想象和理解,朗读起来就是干瘪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就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调动记忆中各种表象,在脑子里再造一幅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想像和朗读相结合,通过有效的读的训练,在正确认读、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如我在教《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时就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把自已当成诗人,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的内涵。学生头脑中有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图画,感受到了景物朴拙自然,充满生机的特点,就容易读出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平静和谐的心境。
  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与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比如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时首先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曲子,让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画面,听着音乐感悟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诗作,学生就能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春江月夜、游子伤怀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在朗读时就能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无形的情感。
  语文阅读中,有些课文故事叙述结束后,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本身的原有的内容上,而是要抓住这样的地方,设置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学生就会读出更为丰富的内容,朗读时就能读出更为丰富的情感。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结尾只一句话独立成段: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句话含义非常丰富,学生通过自己对文章的把握,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在朗读时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有的读得低沉缓慢,读了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痛惜与哀痛悼;有的读得悲愤高昂,读出了作者对反动政府无耻文人的愤怒鄙视;有的读得压抑忧郁,读出对无知市民的指责。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调动想象,指导学生读出了作品的情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完成了一大半。学生自己通过读体会到的情感是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的。
  3.4 多读深思,引导学生读出感悟。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词语的明确含义,更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的具体色彩,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音像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因此“读”说到底它是一种手段,“读”的最终目地是要有所感悟,又将这种感悟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学生自读作品时有时很难有所感悟,在朗读时更是难以体现出来。学生只有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经历,对课文中的人与物、事与景有所认识有所感触。将“读”与“思”紧密结合才能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比如我在教《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就设计了四次朗读,三个思考题来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情、 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朗读一:读“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明。”
  问题一: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应该怎样去读这几句诗?
  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发现诗作描绘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花林似霰的壮丽景色。那么要怎样读才能让听众感受作者的情感呢?学生通过思考、教师的引导就明白应该读得高亢,要表达出诗人伫立江畔面对此景时的喜悦之情。
  朗读二:读“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问题二:这几句诗中诗人有了什么感悟,我们要读得哀伤吗?
  这个问题是全诗的一个难点,在学生朗读时我就要求学生在何人、何年、代代、年年这些词下加上着重号,反复的去读这几句,然后再思考这几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悟。学生能模糊的感受到作者是对生命宇宙的一个思考,不知生命宇宙源于何时,又将终于何处。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悟,再反过来思考我们要读得哀伤吗。自然就会明白宇宙永恒、生命短暂但人类代代相传,那这种感情应是“哀而不伤”的。
  朗读三:读诗歌的后部分。
  问题三:这一部分也有写景,我们要读得与第一部分相同吗?
  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就会发现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花落寒潭、春光将尽、高楼思妇、飘泊游子,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让人倍感孤寂哀伤。读的时候自然就要读得悠长伤感。
  通过这三次朗读三个问题,学生领悟了诗作中情景理的交融,把握住了诗歌的旋律。到第四次朗读时就能读出月之初时的美妙(高亢),月下诗人的遐想(平缓),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时的孤寂(悠长)。
  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更难有所感悟。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丰富细腻的情感,就能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朗读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连仲.《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2] 《语文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 探讨  Some
期刊
【摘要】班级管理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体现。较好的班级管理能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对于减轻班主任的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学生自主管理,就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重要性  The implementation class and grade students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全身心参与课堂。  【关键词】自主 提问 有效 课堂 学习  “The inquiry”,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mathema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扩展语言输入,奠定写作基础, 注重训练形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利用互动合作,培养协作精神。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方法指导与写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突破。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教学  Discussed how under
期刊
【摘要】通过系统的、全面的训练,逐渐提高青少年眼、脑、手的协调性,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觉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 训练 素质培养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young people fine arts education and the quality raise  Liang Shiwen  【Abstra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关注生命发展的时代,也是闪烁生命光辉的的人性时代。因为只有用人性化作文教学,才能唤回学生的个性,才能找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发现;以情为贵,尊重个性;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使作文教学呈现出蓬勃的朝气,从而使作文真正唤发出扣动人心的魅力,富有永久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教师 学
期刊
【摘要】实用文内容枯燥、格式严肃,对于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实在是泛味,难以提起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需要的实用文,让学生深刻体会实用文的实用性和迫切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实用文写作的主动性;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实用文写作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兴趣。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用文教学 策略  Discusses the d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并要求达到“职普”比为1∶1的比例。如何做好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家长满意的初中级适用人才摆在了职业教育者的面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班级管理工作 教育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就目前大环境而言,国家重视,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在大力发展,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各职业高中也初具规模,并得到了大多数家长
期刊
【摘要】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掌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的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色彩,我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色彩对比与协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
期刊
【摘要】开发学习潜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其重在培养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潜能 自主学习  The observation,interest,custom,can study  Jin Lixiang  【Abstract】Develops the study potential is 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