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大学生培养存在“两张皮”现象,借鉴近年来诸多高校提出的本科生培养导师制模式,讨论了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实施大学生培养导师制的意义,分析了培养过程关键环节,提出了实施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并将某些具体措施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表明,诸多措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参考推广。
关键词:二本院校;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一、引言
多年来,高校人才培养大体上分为专业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大块,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思想政治人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虽然高校强调专业教师教书的同时也有育人的责任,但没有机制保障,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思政工作方面虽然有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格局,但由于多数思政人员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相对缺乏,且师生比例失调。因此,多数学生仍无法得到即善于做思想工作又拥有深厚专业知识老师的详细、全面、系统的“阳光照晒”。可以说,大学生培养存在着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一状况目前制约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90后独生子女学生增多、大学生自我设计管理能力弱化的新形势下,对二类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来讲,要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必须创新培养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培养制度,是管理与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1]。
二、二本机械专业导师制的特殊性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知识深厚、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导师制的基本做法是为确定的学生选配确定的导师,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师徒”关系,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2-3]。
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一些重点高校,形成了导师负责,博、硕研究生帮带本科的串联全程式模式。这类高校多数是研究型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教师量雄厚,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硬件条件。但二本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多,老师少,科研项目也少,培养资源匮乏;其次生源质量低于重点高校,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不足,且机械专业课业内容基础性关联大,新技术内容广深,实践技能操作性要求高,课业相对较难。在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方式上,主要是课堂讲授和课程笔试,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只是以考试过关取得学分来驱动,这对于基础不扎实的二本类机械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诸多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阶段学习不了解,只求学生顺利毕业,不注重对四年学习的有效督促,诸多因素导致二本院校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佳。
从就业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亲朋家庭关系介绍、就业市场招聘、事业单位招考等多源化等特点。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态度更加明显,学习成绩优秀是获得好工作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被淡化,尤其是二本院校,入学前,诸多学生就已知就业去向,提高学习成绩已不能完全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笔者所在学院就业统计显示,学生就业途径可分为三类,31%学生由亲朋介绍,23%学生准备考研,其余是在人才市场招聘自由招聘。这三类中,第一类因已预知就业去向,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求顺利毕业,其工作能力无法保证;第二类,因目前机械类研究生入学考试门类少,学生多数只重视了考试涉及的课程理论学习,对其他课程及学习环节不重视,这类学生考研成功后往往学习困难,创新研究能力不佳,毕业后工作能力也不足。第三类学生,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本身厌学;有的虽有进取心,但因缺乏有效引导,找不到着力点,出现迷茫、浮躁等现象,最终就业能力不足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综上可见,二本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制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三、二本机械专业实行导师制的关键环节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已在部分高校得到实施应用,借鉴其成功经验[6-10],二本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师生遴选
目前我国二本类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失调的现象,不能沿用重点大学的全员导师制作法,可以试行阶段性分类指导的办法。大一、大二是基础课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专业思想引导。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专业导师所在团队,形成导师引导,师兄带领,自我摸索的模式。大三是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应采用分流机制,根据前两年的团队表现、学习成绩或综合测评等,选拔学习能力强、肯吃苦、有进取心的学生进入专业导师制培养环节。大四重点是技能提高阶段,可实施师生二次互选,以缩小导师个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提高杂交优势和学生知识面。因此,大三以后,是实施部分学生专业导师制,对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同时,其余同学虽不能进入专业导师制培养环节,但也应加强引导,实施分类教育,通过专业技能考证培训等形式增强其就业能力,如诸笔者所在学院实施的国家制图(UG/PRO/E)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形式。
2、过程指导
二本院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更应注意平台建设和过程指导。二本院校的学生个人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其中不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设计中,更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引导。因此,在低年级时,着重于个人发展方向、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个人专业修习计划、学习方式方法及课程选修等方面的指导。在这阶段,可以采用单独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体辅导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年级分,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学术培养活动,也可导师主持的高年级会议上,让低年级学生旁听,用学术氛围感召和启发,会后,由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这样不仅仅可以减轻导师负担,更可以学生自身体会讲述,收到良好效果。另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则是针对年级专题性质的讲座。 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基本清晰,此时培养重点是知识面的拓宽、思维意识的提高、专业技能的训练。这三方面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平台来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导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上。目前二本高校机械专业可以借用的平台有:导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等。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技文献利用能力和软件操作水平;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竞赛项目实践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技能水平。
3、保障机制
二本院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保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首先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关系到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导师制能否收到实效。激励机制不能仅仅依靠精神鼓励,在新形势下,物质鼓励不容轻视,要在经费保障上要有具体措施。目前,高校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都是按学生人头平均划拨专项经费,过程培养中的技能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新性实验等也是以项目的形式,由指导教师申请后下拨。二本院校本身导师科研项目不足,各类经费短缺,这些方式使得师生受益的广度和力度有限,激励不够,导致导师积极性受挫,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实验的培养经费短缺而收效欠佳。因此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按人头划拨专门的导师制能力培养项目经费,并设置合理的指导教师薪酬标准。
其次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事关导师制实施的全局,对高、低年级两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陪养质量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低年级可以参照班级综合测评、学习成绩绩点分析数据来评价,同时考虑个性发展,注重特长学生的引导培养效果。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效果,应有虚实两类评价指标,虚的方面如:导师的时间投入、学生评价反馈等;实的方面如:所培养学生团队的四六级通过率、学生综合测评排名、就业质量、考研情况、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成绩,发表的科学研究论文数量和学生申请发明创造等方面。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落到实处。
四、实施效果
笔者以自己所指导的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专业07级学生为试行对象,对二本类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两年来所在专业的5名专业任课教师,平均指导了8名学生。通过小团队指导,应用文中提到一些导师制实施原则和方法,该专业年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考察结果表明,受到培养锻炼的学生整体就业质量较好,企业认可度高,学生对其工资收入基本满意。该年级共有39名学生参加了导师制培养,14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习,其中9人进入985高校深造,3名同学在校期间,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7名同学毕业时CET4成绩达到427分以上,13名同学达到了CET6标准,2名同学申请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除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其余同学全部就业,绝大多数进入国内知名企。
对比同年级其他班级未接受过导师制培养的学生,本文研究实施对象,在上述数据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社会对大学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形势下,二本院校农村和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比例逐步增大,家长对大学生学习引导缺位,二本院校机械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紧迫。因此,克服本文指出的目前大学生培养“两张皮”现象,积极实施二本高校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导师制,可极大的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亦可有效的促进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试行效果对比,文中提到的部分观点和实施办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2]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3]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8-92
[4]陈范华,常智敏,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反思与发展构想[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62-263
[5]韩安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不足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爱平.李宁宁.刘广擂,关于实行学士导师制的想与做[J].西南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3(1):71-73
[7]刘昌为,郑毅,文星.从学生视角浅析优秀本科生导师制[J].石油教育,2010(4):90-91
[8]高磊,王娜娜.全员育人导师制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42-43
[9]谌利.本科生班主任制向导师制转型的研究—以J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孙全平,刘远伟,李建农.教学型本科院校导师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50-53
关键词:二本院校;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一、引言
多年来,高校人才培养大体上分为专业体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大块,专业教师负责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思想政治人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虽然高校强调专业教师教书的同时也有育人的责任,但没有机制保障,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思政工作方面虽然有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格局,但由于多数思政人员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相对缺乏,且师生比例失调。因此,多数学生仍无法得到即善于做思想工作又拥有深厚专业知识老师的详细、全面、系统的“阳光照晒”。可以说,大学生培养存在着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这一状况目前制约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90后独生子女学生增多、大学生自我设计管理能力弱化的新形势下,对二类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来讲,要保证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必须创新培养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培养制度,是管理与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1]。
二、二本机械专业导师制的特殊性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知识深厚、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及心理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导师制的基本做法是为确定的学生选配确定的导师,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师徒”关系,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学生教育、管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是融教学与学生培养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2-3]。
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5]。一些重点高校,形成了导师负责,博、硕研究生帮带本科的串联全程式模式。这类高校多数是研究型高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教师量雄厚,学生自我设计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硬件条件。但二本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多,老师少,科研项目也少,培养资源匮乏;其次生源质量低于重点高校,学生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不足,且机械专业课业内容基础性关联大,新技术内容广深,实践技能操作性要求高,课业相对较难。在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方式上,主要是课堂讲授和课程笔试,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只是以考试过关取得学分来驱动,这对于基础不扎实的二本类机械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另外,诸多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阶段学习不了解,只求学生顺利毕业,不注重对四年学习的有效督促,诸多因素导致二本院校机械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佳。
从就业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亲朋家庭关系介绍、就业市场招聘、事业单位招考等多源化等特点。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态度更加明显,学习成绩优秀是获得好工作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被淡化,尤其是二本院校,入学前,诸多学生就已知就业去向,提高学习成绩已不能完全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笔者所在学院就业统计显示,学生就业途径可分为三类,31%学生由亲朋介绍,23%学生准备考研,其余是在人才市场招聘自由招聘。这三类中,第一类因已预知就业去向,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求顺利毕业,其工作能力无法保证;第二类,因目前机械类研究生入学考试门类少,学生多数只重视了考试涉及的课程理论学习,对其他课程及学习环节不重视,这类学生考研成功后往往学习困难,创新研究能力不佳,毕业后工作能力也不足。第三类学生,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本身厌学;有的虽有进取心,但因缺乏有效引导,找不到着力点,出现迷茫、浮躁等现象,最终就业能力不足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综上可见,二本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制有着显著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三、二本机械专业实行导师制的关键环节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已在部分高校得到实施应用,借鉴其成功经验[6-10],二本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师生遴选
目前我国二本类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失调的现象,不能沿用重点大学的全员导师制作法,可以试行阶段性分类指导的办法。大一、大二是基础课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专业思想引导。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专业导师所在团队,形成导师引导,师兄带领,自我摸索的模式。大三是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应采用分流机制,根据前两年的团队表现、学习成绩或综合测评等,选拔学习能力强、肯吃苦、有进取心的学生进入专业导师制培养环节。大四重点是技能提高阶段,可实施师生二次互选,以缩小导师个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提高杂交优势和学生知识面。因此,大三以后,是实施部分学生专业导师制,对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解决教师资源缺乏问题。同时,其余同学虽不能进入专业导师制培养环节,但也应加强引导,实施分类教育,通过专业技能考证培训等形式增强其就业能力,如诸笔者所在学院实施的国家制图(UG/PRO/E)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形式。
2、过程指导
二本院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更应注意平台建设和过程指导。二本院校的学生个人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其中不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设计中,更渴望得到专业老师的引导。因此,在低年级时,着重于个人发展方向、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个人专业修习计划、学习方式方法及课程选修等方面的指导。在这阶段,可以采用单独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体辅导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年级分,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学术培养活动,也可导师主持的高年级会议上,让低年级学生旁听,用学术氛围感召和启发,会后,由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这样不仅仅可以减轻导师负担,更可以学生自身体会讲述,收到良好效果。另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则是针对年级专题性质的讲座。 高年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基本清晰,此时培养重点是知识面的拓宽、思维意识的提高、专业技能的训练。这三方面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平台来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导师和学生的语言交流上。目前二本高校机械专业可以借用的平台有:导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项目、社会实践、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等。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技文献利用能力和软件操作水平;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竞赛项目实践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技能水平。
3、保障机制
二本院校在实施导师制过程中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保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首先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关系到二本院校机械专业导师制能否收到实效。激励机制不能仅仅依靠精神鼓励,在新形势下,物质鼓励不容轻视,要在经费保障上要有具体措施。目前,高校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都是按学生人头平均划拨专项经费,过程培养中的技能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创新性实验等也是以项目的形式,由指导教师申请后下拨。二本院校本身导师科研项目不足,各类经费短缺,这些方式使得师生受益的广度和力度有限,激励不够,导致导师积极性受挫,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实验的培养经费短缺而收效欠佳。因此必须加大经费投入,按人头划拨专门的导师制能力培养项目经费,并设置合理的指导教师薪酬标准。
其次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事关导师制实施的全局,对高、低年级两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陪养质量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低年级可以参照班级综合测评、学习成绩绩点分析数据来评价,同时考虑个性发展,注重特长学生的引导培养效果。对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效果,应有虚实两类评价指标,虚的方面如:导师的时间投入、学生评价反馈等;实的方面如:所培养学生团队的四六级通过率、学生综合测评排名、就业质量、考研情况、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成绩,发表的科学研究论文数量和学生申请发明创造等方面。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落到实处。
四、实施效果
笔者以自己所指导的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专业07级学生为试行对象,对二本类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两年来所在专业的5名专业任课教师,平均指导了8名学生。通过小团队指导,应用文中提到一些导师制实施原则和方法,该专业年级学生在毕业一年后,考察结果表明,受到培养锻炼的学生整体就业质量较好,企业认可度高,学生对其工资收入基本满意。该年级共有39名学生参加了导师制培养,14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学习,其中9人进入985高校深造,3名同学在校期间,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7名同学毕业时CET4成绩达到427分以上,13名同学达到了CET6标准,2名同学申请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除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其余同学全部就业,绝大多数进入国内知名企。
对比同年级其他班级未接受过导师制培养的学生,本文研究实施对象,在上述数据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社会对大学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新形势下,二本院校农村和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比例逐步增大,家长对大学生学习引导缺位,二本院校机械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形势紧迫。因此,克服本文指出的目前大学生培养“两张皮”现象,积极实施二本高校机械专业本科生培养导师制,可极大的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亦可有效的促进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试行效果对比,文中提到的部分观点和实施办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2]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3]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8-92
[4]陈范华,常智敏,本科生导师制功能反思与发展构想[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62-263
[5]韩安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不足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爱平.李宁宁.刘广擂,关于实行学士导师制的想与做[J].西南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3(1):71-73
[7]刘昌为,郑毅,文星.从学生视角浅析优秀本科生导师制[J].石油教育,2010(4):90-91
[8]高磊,王娜娜.全员育人导师制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6):42-43
[9]谌利.本科生班主任制向导师制转型的研究—以J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孙全平,刘远伟,李建农.教学型本科院校导师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