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本县情
新宁县地处湘桂边界,总面积281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含2个瑶族乡),474个行政村,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国土总面积275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万亩,境内丘岗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区位偏僻,自然条件差,长期以来上级投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11年12月,我县被定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享受湘府阅[2011]124号文件规定的重点政策支持,2004年被纳入湘西开发范围,2007年列入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范围,2008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得到上级关怀和扶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经济社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贫困现状
新宁的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2011年全县GDP为53.07亿元,人均941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省平均水平三分之一,是全市平均水平三分之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9:269:43.2,产业结构不优,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2、工业落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很少,特别是没有产值过亿元的大企业,工业每年提供的税收不足2000万元,对财政的贡献极小,其本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1.4亿元,占全县GDP的26.9%,而全国、全省同期数值分别为41.8%和33.9%。
3、财政收支矛盾大。我县财政的总体情况是“财源贫乏、入不敷出、收入结构不合理、人平财力低、支出压力大、资金调度紧张”。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0958万元,全县人平财力仅66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七,居全市倒数第四位,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达144589万元,全县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压力巨大,主要依赖于上级对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吃饭型”和“依赖型”财政,为全省有名的财政特困县。
4、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是交通设施落后。制约新宁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交通问题,但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新宁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连通外界的唯一交通动脉S218省道改造后仍是二级路,仍然坡陡弯多。全县公路总里程仅319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全县通公路的村63个(含路面宽2.5米以下村),村级公路绝大部分未达标准,晴天勉强通车,雨天无法行驶,农副产品运输困难且成本高。二是水利设施陈旧。全县33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面积仅14万亩,人均仅0.27亩。大圳灌区原规划设计在我县境内修建支圳58条,控灌面积17.5万亩,实际只建11条,有效灌溉不路6万亩,仅达原设计规模的34%。五、六十年代修建的1800多座山塘水坝及940台提引水设施,经数十年风蚀雨剥和洪水侵袭已毁损其半,无法抵御旱涝灾害。三是教育、科技及农村卫生等社会事业投放严重不足,根本无力达到上级要求的法定增長比例。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仅能发放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缴费及基本的危改支出。全县亟待改造的中小学危房达158380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99083平方米。5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94个村没有医疗卫生室。
5、农村贫困现象严重。全县18个乡镇,目前尚有低收入贫困人口27.0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8%,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76元。尚有212个村处于贫困状态,其中18个国家级贫困村、省定贫困村202个,这些村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干旱死角区、水库淹没区、洪涝重灾区。全县人平旱涝保收农田在0.5亩以下的村134个,最少的仅0.1亩。全县60%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土木结构的简陋房屋中,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危房,有的甚至人畜混居。有20万农村人口饮用不清洁水,8万群众饮水困难。有上万30岁以上单身汉因家境贫寒而找不到对象,近10万人因生活所迫而外出打工。一渡水镇光荣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658人中未婚大龄男性达42余人,村内484亩农田70%以上面积常年无水耕作,一遇干旱,村民生活用水极度困难,粮食常年青黄不接。麻林乡界富村地处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区,全村400多人,大部分住的是竹片作墙,杉树皮当瓦的破败木房,大龄光棍有63人,70%的村民是文盲和半文盲。象这样的高寒山区特困村全县有37个,2.8万人口。
三、致贫原因
1、信息不灵、技术缺乏、观念陈旧。由于区位偏僻,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因循守旧,没有分析贫困原因,不敢反映,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对外来信息及技术接受能力差或不愿接受,采用的仍是粮林猪型生产模式,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科技兴农水平低,致富门路窄,主要靠外出务工致富。
2、交通落后,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新宁境内山高岭陡,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五十年代修建的207国道已经改道远离县境,连通外界的唯一交通大动脉S218弯多坡陡,路窄势险,目前正在改造,路况极差,破烂不堪,全县还有63个村的公路未达标,农副产品运输困难、成本高。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五六十年代修建的1800座山塘水坝及940处提引水设施,经过几十年风蚀雨剥和洪水侵袭,已毁十分之四五。全县旱涝保怍面积仅14万亩,人均仅0.27亩。
4、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问题难遏制。新宁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中心地带,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因灾返贫现象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冰冻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9亿元,因灾返贫人口3.95万人。
5、投入不足,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末,50年来国家在新宁的累计扶贫投入只有8700万元,是全省投入最少的县份。县级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东挪西借的窘迫状态,资金严重匮乏。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发展生产缺少资金支持。
四、扶贫开发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做法
(一)主要成绩
一是贫困人品明显减少。2001年底,全县18个乡镇的52.24万农业人口中,有18.98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自2002年开始经过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扶贫开发,至200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3.8万人,减少了5.18万人,平均每年净减少贫困人口0.5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980元上升到2011年的2773元,年平均增长14.1%。 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年来,全县有126个不通公路的贫困村新修了入村公路356.5公里,有81个村新修或维修水渠1231公里,整个小Ⅱ型水库10座,高标准硬化骨干山塘298口;新建人畜饮水工程共134处,铺设输水管道370公里;有11个村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有3个村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用上了高圧电。
三是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十年的扶贫,新宁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先后帮助422个无房户或危房户、草房户,新建或改建住房422座,共计26000平方米;修建沼气池3600口,建成了40个沼气建设示范村和500户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示范家庭;修建希望小学4所,帮助2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扶持改造乡镇卫生院10所,发放医疗设备器械136台(件),方便了贫困地区群众看病就医。
四是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十年的扶贫开发中,新宁扬优抑劣,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以种养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和支柱产业。在全县122个贫困村新扩优质脐橙10万亩,低改和新造楠竹5.5万亩,发展大枣2000亩、南方红豆杉3000亩、金银花12000亩、蜜桔1.2万亩,发展梅花鹿1200头。共创办各类种苗基地、养殖基地、水果、药材种植基地等各类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360余处,扶持年产值上10万地狱,创纯利2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120多户。
(二)经验做法
1、坚持“三个并举”,在工作思路上创新
一是坚持建设与扶贫并举。加强贫困村的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农村工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新宁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始终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村级班子建设与扶贫开发一起抓,互相促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围绕扶贫抓建设,抓好建设促发展,两者齐头并进,改变了过去那种重扶贫轻建设或重建设轻扶贫的想法和做法。十看来,共协助236个村调整班子,发展党员227名,使绝大部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二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大多数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驻村工作组和挂点单位如不注入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村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无从下手,生产生活条件也无法改善,扶贫开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村干部和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失望。所以,对贫困村不“输血”不行。但是,古会云:“赐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什么有许多贫困村经过扶贫开发后又出现反贫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群众缺乏“造血”功能。因此,新宁扶贫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在加大贫困资金投入,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意把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提高贫困村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十年来,全县共举办类应用技术培训班57期,培训农民38000人次,發放技术资料4.5万份,培训和转移村劳动力8606人。这些扶贫措施,立竿见影,真正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效果。
三是坚持富民与强村并举。贫困村党组织为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服务群众的功能弱,其主要原因是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无钱办事,公益事业建设和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困难,村党支部力不从心。为此,新宁扶贫从提高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在确保贫困村群众稳定脱贫的目标下,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中介服务、招商引资办企业等手段,广开门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解决了贫困村“有钱办事”的问题。
2、坚持“三个并重”,在工作方法上创新
一是在村级组织建设上,要坚持调整与稳定并重。在贫困村,一方面村级班子结构不优,战斗力不强;一方面后继乏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此,在村级班子建设上,我们要坚持调整与稳定并重。对于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群众不信任的村干部该调整的还是要坚决调整,特别是该调整的党支部书记一定要调整。在前几轮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选好一个支部书记,就能收到“用一人,活一班,富一村”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班子更重要的是要抓稳定。只有班子稳定,才能人心稳定;只有班子稳定,才能迅速展开工作局面。其一,靠提高待遇来稳定。如果当村干部工作一年的工资,还没有一个打工风崽一个月的收入,谁会当这个“村官”。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当“村官居”,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必须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在县财政转移支付保证村干部工资的前提下,辅以出台为村干部设立奖励工资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逐步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其二,靠边教育培训提升素质来稳定。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阵地,加强对点村党员干部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全村群众的领头人。
二是在扶贫开发方式上,要坚持原地扶贫开发与移民扶贫开发并重。对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如果沿用原地扶贫开发的老办法,投入的效益非常的低,甚至得不偿失。譬如要投入几十万元的资金来解决1-2个农户通公路问题,显然是不合算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大胆探索实施移民扶贫,将生存条件很差的贫困村农民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方。
三是在产业建设上,要坚持培育大户与整村推进并重。由于贫困的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上,他们要么半信半疑,持观望态度,要么不懂生产技术,想搞也搞不了,为此,新宁扶贫非常重视,抓好大户的培育,靠大户引路和带动。通过对大户的培育,给群众留下产业建设的领头人。
3、实行“双向承诺”,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一是工作组、挂点单位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双向承诺。为使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要求与挂点单位的个别差异统一起来、贫困村的要求与挂点单位的实力统一起来,新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各挂点单位工作组必须围绕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级事务管理、基础建设、村民经济发展和自身建设六个方面的工作做出承诺,同时也要求各贫困村党支部就搞好配合、发动群众、管好资金和物资做出承诺。为全面兑现承诺,新宁采取“两承诺一公开”的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即通过召开贫困村群众大会,由各挂点单位一把手、村支部书记公开向群众承诺,召开承诺大会后,将承诺书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中,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贫困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农户双向承诺。为了充分发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扶贫开发工作之中,新宁扶贫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要求各个农户在基础建设、产业建设中怎样积极参与并当好主人翁做出承诺,以便村党支部和工作组督促落实。同时也要求贫困村党支部、村委会就到村基础项目、产业项目,如何认真组织实施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
五、当前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的选择确定按照程序严格标准
新宁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国家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在2011-2015年期间,将对8个国定贫困村和52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这些贫困村的选择和确定,他们严格按照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程序上经历了乡镇推选——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县委常委会议审定的过程,选择的条件是公开的、民主的。着重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些产业支撑;二是2009年度的农民人平纯收入在全县排名倒数100位的村重点考虑;三是优先照顾少数民族乡镇和边远乡镇村的前提下,兼顾全县18个乡镇的整体平稳;四是2001年以来,政府扶持资金空白村优先考虑;五是村级班子健全,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村首先排位。
(二)“十二五”扶贫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体现“一个中心,两个重点”
新宁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中心,提出了狠抓民生工程和生计建设两个重点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2011-201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着手解决贫困村内行路、饮水、用电、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5年内,新修或维修入村公路2.42公里,新修或维修村内通组公路33.52公里,新修或维修农田水利灌溉渠道27380米,解决1001户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增收和防灾减灾产业。5年内开发脐橙、烟叶、楠竹、中药材、油茶等种植项目5737亩,发展养牛、养鹿、养牛、养猪等养殖项目3.05万头,发展特色牧业资源开发项目3个,开发手工业和零售业项目1个。
——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貧困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厕、改栏、沼气、太阳能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5年内新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14个,改造人居环境145户,实施天然林保护7347亩。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主要是农民科技推广与培训,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维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及种养专业示范户培育。5年内新建成村卫生室3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6个,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3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个,培育种养专业示范户96户。
(三)采用系列过硬措施,为扶贫攻坚保驾护航
一是广辟筹资渠道,严格资金管理。新宁坚持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连片开发资金原则上摆在整村推进贫困村,重点用于农户产业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的到户资金要重点用于整村推进村贫困户的到户开发项目。小额信贷贴息资金项目要全部落实到整村推进村,要通过贴息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到贫困村发放小额信贷。以工代赈资金要重点投向整村推进规划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将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科技、国土、教育、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整合到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上来,加大对整村推进资金投入力度。在资金使用上积极推行阳光工程,把整村推进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权交给农民,所有建设项目与资金使用都要公告、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推行扶贫资金财政报账制,严格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二是实行机关单位包村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宁坚持把农村基层建设与整村推进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政领导办点、机关单位联村、工作队员驻村、县乡村联创”的工作机制,巩固扩大机关单位包村扶贫工作力度。同时还要求各级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帮扶贫困村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并大力宣传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三是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部活力。新宁为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自身脱贫的内因作用,研究出台了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强农民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贫困农户进一步强化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振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强调群众的参与意识,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在项目实施中,高度重视贫困群体的参与,让他们自发的行动起来,自主的组织起来,真正体现贫困农户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村民民主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在整村推进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交给村民,使贫困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群众自己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办、自己管理;四是培育典型,树立榜样,着力培植率先脱贫的先进典型,树立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榜样。
新宁县地处湘桂边界,总面积281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含2个瑶族乡),474个行政村,总人口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国土总面积275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万亩,境内丘岗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区位偏僻,自然条件差,长期以来上级投入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11年12月,我县被定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享受湘府阅[2011]124号文件规定的重点政策支持,2004年被纳入湘西开发范围,2007年列入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范围,2008年被批准为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得到上级关怀和扶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经济社会仍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贫困现状
新宁的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2011年全县GDP为53.07亿元,人均941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省平均水平三分之一,是全市平均水平三分之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9:269:43.2,产业结构不优,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2、工业落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很少,特别是没有产值过亿元的大企业,工业每年提供的税收不足2000万元,对财政的贡献极小,其本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11.4亿元,占全县GDP的26.9%,而全国、全省同期数值分别为41.8%和33.9%。
3、财政收支矛盾大。我县财政的总体情况是“财源贫乏、入不敷出、收入结构不合理、人平财力低、支出压力大、资金调度紧张”。2011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40958万元,全县人平财力仅66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七,居全市倒数第四位,而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达144589万元,全县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的压力巨大,主要依赖于上级对财政转移支付,是典型的“吃饭型”和“依赖型”财政,为全省有名的财政特困县。
4、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是交通设施落后。制约新宁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交通问题,但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新宁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连通外界的唯一交通动脉S218省道改造后仍是二级路,仍然坡陡弯多。全县公路总里程仅319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全县通公路的村63个(含路面宽2.5米以下村),村级公路绝大部分未达标准,晴天勉强通车,雨天无法行驶,农副产品运输困难且成本高。二是水利设施陈旧。全县33万亩耕地,旱涝保收面积仅14万亩,人均仅0.27亩。大圳灌区原规划设计在我县境内修建支圳58条,控灌面积17.5万亩,实际只建11条,有效灌溉不路6万亩,仅达原设计规模的34%。五、六十年代修建的1800多座山塘水坝及940台提引水设施,经数十年风蚀雨剥和洪水侵袭已毁损其半,无法抵御旱涝灾害。三是教育、科技及农村卫生等社会事业投放严重不足,根本无力达到上级要求的法定增長比例。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仅能发放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缴费及基本的危改支出。全县亟待改造的中小学危房达158380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99083平方米。5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94个村没有医疗卫生室。
5、农村贫困现象严重。全县18个乡镇,目前尚有低收入贫困人口27.0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8%,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76元。尚有212个村处于贫困状态,其中18个国家级贫困村、省定贫困村202个,这些村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干旱死角区、水库淹没区、洪涝重灾区。全县人平旱涝保收农田在0.5亩以下的村134个,最少的仅0.1亩。全县60%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土木结构的简陋房屋中,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危房,有的甚至人畜混居。有20万农村人口饮用不清洁水,8万群众饮水困难。有上万30岁以上单身汉因家境贫寒而找不到对象,近10万人因生活所迫而外出打工。一渡水镇光荣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658人中未婚大龄男性达42余人,村内484亩农田70%以上面积常年无水耕作,一遇干旱,村民生活用水极度困难,粮食常年青黄不接。麻林乡界富村地处平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区,全村400多人,大部分住的是竹片作墙,杉树皮当瓦的破败木房,大龄光棍有63人,70%的村民是文盲和半文盲。象这样的高寒山区特困村全县有37个,2.8万人口。
三、致贫原因
1、信息不灵、技术缺乏、观念陈旧。由于区位偏僻,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因循守旧,没有分析贫困原因,不敢反映,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对外来信息及技术接受能力差或不愿接受,采用的仍是粮林猪型生产模式,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科技兴农水平低,致富门路窄,主要靠外出务工致富。
2、交通落后,瓶颈制约仍然突出。新宁境内山高岭陡,既无铁路,又无高速公路,五十年代修建的207国道已经改道远离县境,连通外界的唯一交通大动脉S218弯多坡陡,路窄势险,目前正在改造,路况极差,破烂不堪,全县还有63个村的公路未达标,农副产品运输困难、成本高。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五六十年代修建的1800座山塘水坝及940处提引水设施,经过几十年风蚀雨剥和洪水侵袭,已毁十分之四五。全县旱涝保怍面积仅14万亩,人均仅0.27亩。
4、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返贫问题难遏制。新宁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又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中心地带,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因灾返贫现象突出。特别是2008年的冰冻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3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8.9亿元,因灾返贫人口3.95万人。
5、投入不足,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从建国之初到上世纪末,50年来国家在新宁的累计扶贫投入只有8700万元,是全省投入最少的县份。县级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寅吃卯粮、东挪西借的窘迫状态,资金严重匮乏。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发展生产缺少资金支持。
四、扶贫开发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做法
(一)主要成绩
一是贫困人品明显减少。2001年底,全县18个乡镇的52.24万农业人口中,有18.98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自2002年开始经过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扶贫开发,至200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已下降到13.8万人,减少了5.18万人,平均每年净减少贫困人口0.51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980元上升到2011年的2773元,年平均增长14.1%。 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年来,全县有126个不通公路的贫困村新修了入村公路356.5公里,有81个村新修或维修水渠1231公里,整个小Ⅱ型水库10座,高标准硬化骨干山塘298口;新建人畜饮水工程共134处,铺设输水管道370公里;有11个村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有3个村架通了高压输电线路,用上了高圧电。
三是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十年的扶贫,新宁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先后帮助422个无房户或危房户、草房户,新建或改建住房422座,共计26000平方米;修建沼气池3600口,建成了40个沼气建设示范村和500户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示范家庭;修建希望小学4所,帮助2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扶持改造乡镇卫生院10所,发放医疗设备器械136台(件),方便了贫困地区群众看病就医。
四是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十年的扶贫开发中,新宁扬优抑劣,因地制宜,建立起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以种养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和支柱产业。在全县122个贫困村新扩优质脐橙10万亩,低改和新造楠竹5.5万亩,发展大枣2000亩、南方红豆杉3000亩、金银花12000亩、蜜桔1.2万亩,发展梅花鹿1200头。共创办各类种苗基地、养殖基地、水果、药材种植基地等各类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360余处,扶持年产值上10万地狱,创纯利2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120多户。
(二)经验做法
1、坚持“三个并举”,在工作思路上创新
一是坚持建设与扶贫并举。加强贫困村的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农村工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新宁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始终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村级班子建设与扶贫开发一起抓,互相促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围绕扶贫抓建设,抓好建设促发展,两者齐头并进,改变了过去那种重扶贫轻建设或重建设轻扶贫的想法和做法。十看来,共协助236个村调整班子,发展党员227名,使绝大部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二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大多数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驻村工作组和挂点单位如不注入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村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无从下手,生产生活条件也无法改善,扶贫开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村干部和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失望。所以,对贫困村不“输血”不行。但是,古会云:“赐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什么有许多贫困村经过扶贫开发后又出现反贫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群众缺乏“造血”功能。因此,新宁扶贫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在加大贫困资金投入,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注意把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提高贫困村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十年来,全县共举办类应用技术培训班57期,培训农民38000人次,發放技术资料4.5万份,培训和转移村劳动力8606人。这些扶贫措施,立竿见影,真正起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效果。
三是坚持富民与强村并举。贫困村党组织为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服务群众的功能弱,其主要原因是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无钱办事,公益事业建设和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困难,村党支部力不从心。为此,新宁扶贫从提高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在确保贫困村群众稳定脱贫的目标下,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中介服务、招商引资办企业等手段,广开门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解决了贫困村“有钱办事”的问题。
2、坚持“三个并重”,在工作方法上创新
一是在村级组织建设上,要坚持调整与稳定并重。在贫困村,一方面村级班子结构不优,战斗力不强;一方面后继乏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此,在村级班子建设上,我们要坚持调整与稳定并重。对于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群众不信任的村干部该调整的还是要坚决调整,特别是该调整的党支部书记一定要调整。在前几轮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选好一个支部书记,就能收到“用一人,活一班,富一村”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班子更重要的是要抓稳定。只有班子稳定,才能人心稳定;只有班子稳定,才能迅速展开工作局面。其一,靠提高待遇来稳定。如果当村干部工作一年的工资,还没有一个打工风崽一个月的收入,谁会当这个“村官”。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村青年当“村官居”,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必须提高村干部经济待遇。在县财政转移支付保证村干部工资的前提下,辅以出台为村干部设立奖励工资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逐步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其二,靠边教育培训提升素质来稳定。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阵地,加强对点村党员干部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全村群众的领头人。
二是在扶贫开发方式上,要坚持原地扶贫开发与移民扶贫开发并重。对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如果沿用原地扶贫开发的老办法,投入的效益非常的低,甚至得不偿失。譬如要投入几十万元的资金来解决1-2个农户通公路问题,显然是不合算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大胆探索实施移民扶贫,将生存条件很差的贫困村农民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方。
三是在产业建设上,要坚持培育大户与整村推进并重。由于贫困的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上,他们要么半信半疑,持观望态度,要么不懂生产技术,想搞也搞不了,为此,新宁扶贫非常重视,抓好大户的培育,靠大户引路和带动。通过对大户的培育,给群众留下产业建设的领头人。
3、实行“双向承诺”,在管理机制上创新
一是工作组、挂点单位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双向承诺。为使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要求与挂点单位的个别差异统一起来、贫困村的要求与挂点单位的实力统一起来,新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求各挂点单位工作组必须围绕村级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级事务管理、基础建设、村民经济发展和自身建设六个方面的工作做出承诺,同时也要求各贫困村党支部就搞好配合、发动群众、管好资金和物资做出承诺。为全面兑现承诺,新宁采取“两承诺一公开”的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即通过召开贫困村群众大会,由各挂点单位一把手、村支部书记公开向群众承诺,召开承诺大会后,将承诺书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中,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贫困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农户双向承诺。为了充分发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扶贫开发工作之中,新宁扶贫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要求各个农户在基础建设、产业建设中怎样积极参与并当好主人翁做出承诺,以便村党支部和工作组督促落实。同时也要求贫困村党支部、村委会就到村基础项目、产业项目,如何认真组织实施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
五、当前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的选择确定按照程序严格标准
新宁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国家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定在2011-2015年期间,将对8个国定贫困村和52个省定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这些贫困村的选择和确定,他们严格按照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程序上经历了乡镇推选——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县委常委会议审定的过程,选择的条件是公开的、民主的。着重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些产业支撑;二是2009年度的农民人平纯收入在全县排名倒数100位的村重点考虑;三是优先照顾少数民族乡镇和边远乡镇村的前提下,兼顾全县18个乡镇的整体平稳;四是2001年以来,政府扶持资金空白村优先考虑;五是村级班子健全,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强烈的村首先排位。
(二)“十二五”扶贫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体现“一个中心,两个重点”
新宁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中心,提出了狠抓民生工程和生计建设两个重点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2011-201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着手解决贫困村内行路、饮水、用电、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5年内,新修或维修入村公路2.42公里,新修或维修村内通组公路33.52公里,新修或维修农田水利灌溉渠道27380米,解决1001户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增收和防灾减灾产业。5年内开发脐橙、烟叶、楠竹、中药材、油茶等种植项目5737亩,发展养牛、养鹿、养牛、养猪等养殖项目3.05万头,发展特色牧业资源开发项目3个,开发手工业和零售业项目1个。
——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项目。主要是貧困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厕、改栏、沼气、太阳能建设,以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5年内新修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14个,改造人居环境145户,实施天然林保护7347亩。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主要是农民科技推广与培训,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维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以及种养专业示范户培育。5年内新建成村卫生室3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6个,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3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个,培育种养专业示范户96户。
(三)采用系列过硬措施,为扶贫攻坚保驾护航
一是广辟筹资渠道,严格资金管理。新宁坚持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用于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连片开发资金原则上摆在整村推进贫困村,重点用于农户产业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的到户资金要重点用于整村推进村贫困户的到户开发项目。小额信贷贴息资金项目要全部落实到整村推进村,要通过贴息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到贫困村发放小额信贷。以工代赈资金要重点投向整村推进规划村,集中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将交通、水利、电力、农业、科技、国土、教育、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整合到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上来,加大对整村推进资金投入力度。在资金使用上积极推行阳光工程,把整村推进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权交给农民,所有建设项目与资金使用都要公告、公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推行扶贫资金财政报账制,严格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二是实行机关单位包村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宁坚持把农村基层建设与整村推进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党政领导办点、机关单位联村、工作队员驻村、县乡村联创”的工作机制,巩固扩大机关单位包村扶贫工作力度。同时还要求各级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帮扶贫困村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并大力宣传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三是注重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部活力。新宁为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自身脱贫的内因作用,研究出台了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强农民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贫困农户进一步强化主人翁精神,引导群众振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强调群众的参与意识,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在项目实施中,高度重视贫困群体的参与,让他们自发的行动起来,自主的组织起来,真正体现贫困农户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村民民主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在整村推进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交给村民,使贫困农户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群众自己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办、自己管理;四是培育典型,树立榜样,着力培植率先脱贫的先进典型,树立依靠自己力量脱贫致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