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小学中是不受重视的,但实际上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丰富自己的情感。目前,教育领域对美术的教学方式正处于不断创新的阶段,以期通过美术教学达到提升学生个人创造力和创新力的良好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会具体阐述如何进行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工具和旧理念的矛盾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一直以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无太多讲解,学生在脑海中也会形成一种观念:美术课堂就是摹仿老师的画。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且与我们开展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完全相悖的,同时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其无法根据某一个或者几个美术元素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他们的思维被限定在了教师的绘画模式中,自身的潜在创新力无法被激发。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新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微课等教学形式的运用使传统教学理念有所改变,然而它们在美术课堂上仅起到投影和放映的作用,教师充其量是把自己准备好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放大出来,再让学生去摹仿,这样做与传统的教学并无根本性区别,新的教学工具在旧的教学理念的压制下,根本无法发挥其全部价值。
(二)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态度不端正
目前,即使新课改工作已逐步深入,但是不少小学的美术课堂仍然是走个过场,比如教师让学生随便画一幅画当成作业上交,把美术课上成自习课;再比如教师往讲台一坐,告诉同学自己看书。这说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很难接触到关于美术元素的基础知识,说明教师自身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知不完善、态度不端正。當然,我们不能排除很多教师在尽职尽责地向学生讲解一些美术技能,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受教育群体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若学生无法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就会处于灌输式学习的状态,这种陌生的知识点不断叠加,最终会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厌烦心理。
(三)未能公平地对待学生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同样如此,有优等生就会有相对来说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这也是造成教师无法公平对待全体学生的根源,试问哪个教师不会对优秀的学生高看一眼呢?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会相对更加关注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能力较低的学生的关注度会比较低,也无法及时地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如此,只会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愈发艰难。与此同时,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敏感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小学美术的有效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要有足够吸引他们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提起兴趣。但由于美术教学方式单一,如教师只告诉学生画画的内容就让学生对准课本“照葫芦画瓢”,一些毫无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严重消解了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思想认知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如果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相悖,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想要培养学生有关美术的综合能力根本无从下手。再加上许多教师都不曾对学生的美术作品做出有效评价,学生最常听到的评价话语,无非就是“画的还不错,继续努力”,虽然这是对学生很好的鼓励,但是并不能帮助其改善自己在绘画中的缺点,从而提升自己。
二、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方法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部分小学美术老师的技能水平较低,他们并没有在教学的同时形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正确态度,这就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新时期对美术教学的高要求,不仅要从学生入手,还要专注于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另外,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美术课基本上都是为语、数、英让路的,许多教师存在一种主副科的观念,对美术教学的态度不是那么重视,与美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大量减少,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练习美术,而针对提升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也大量减少,教师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且不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定期开展美术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彼此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借鉴,也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向他人学习如何在新时期将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合,同时,学校要建立起对教师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二)端正对小学美术的教学态度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讨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中,不能太过于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将受教育的对象放在首位,同时应结合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教师在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介绍、引入美术工具和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时,首先要给学生相对较多的机会去接触和观察这些东西,同时结合自身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的不同形式,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更加细致地进行探索的心理,从而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更加乐于观察和探索,以此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三)教学要体现公平、完善教学评价
任何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需要鼓励的,任何人都渴望受到公平的对待,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同样如此。每一个学生都不希望因为自身能力比他人低,而受到教师不公平的对待,这只会非常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每每想起美术课堂,都会有一种自卑感和厌恶感,最终只会造成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奖励优等生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低水平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比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习制作纸风铃或者花篮等,在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可以找几个典型作品,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制作的优点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如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同时要表扬学生的个人特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将美术课堂多元化
美术的范围其实并不仅仅在于绘画,它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课程,美术涵盖了颜色、造型、鉴赏和绘画等许多方面。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去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它具有冲击性的别样情感,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看到它的魅力和情感,从而学会利用新时期的优势和新课改的理念,去丰富美术课堂,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术的多元化和艺术性,而不是用单一的、“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去消磨学生的耐性和热情。
1.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处于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同时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不高,无法独立地在课堂中發挥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就是一种被支配的状态,其在美术课堂上想什么、做什么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在个人思想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美术课堂中找到兴趣点,渐渐地就会对美术课堂形成一种难以忍受的厌烦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比如在美术课堂的前十分钟告诉学生自己要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与此相关的部分,并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要在旁聆听,当学生讲解完毕后,与其他学生共同沟通分析,既要向学生学习又要教给学生知识,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感受到自己在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2.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1)感受式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自身感官的使用。比如在教学生画水果时,可先准备好几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通过听、看、摸和闻等多种方式感受水果的不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绘画创作。教师也可以将这几种感受方式分开来,比如先让学生闻水果,然后把水果放起来,不能让学生看到,让他们根据自己闻到的味道,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或者通过摸的方式让学生画出自己感受到的水果形状,这种方式是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也是锻炼学生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与其他科目联合教学。美术创作是需要理解的,而理解是需要背景和故事内容的,这与语文能力又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内容不同的课堂,或战争、或美景、或亲情,根据对应的主题找出对应的文章,并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这些主题,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小学美术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一根本目标,教师要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升华美术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此展现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工具和旧理念的矛盾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一直以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无太多讲解,学生在脑海中也会形成一种观念:美术课堂就是摹仿老师的画。这种观念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且与我们开展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完全相悖的,同时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其无法根据某一个或者几个美术元素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他们的思维被限定在了教师的绘画模式中,自身的潜在创新力无法被激发。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新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微课等教学形式的运用使传统教学理念有所改变,然而它们在美术课堂上仅起到投影和放映的作用,教师充其量是把自己准备好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放大出来,再让学生去摹仿,这样做与传统的教学并无根本性区别,新的教学工具在旧的教学理念的压制下,根本无法发挥其全部价值。
(二)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态度不端正
目前,即使新课改工作已逐步深入,但是不少小学的美术课堂仍然是走个过场,比如教师让学生随便画一幅画当成作业上交,把美术课上成自习课;再比如教师往讲台一坐,告诉同学自己看书。这说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很难接触到关于美术元素的基础知识,说明教师自身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知不完善、态度不端正。當然,我们不能排除很多教师在尽职尽责地向学生讲解一些美术技能,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受教育群体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若学生无法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就会处于灌输式学习的状态,这种陌生的知识点不断叠加,最终会让学生对美术课堂产生厌烦心理。
(三)未能公平地对待学生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同样如此,有优等生就会有相对来说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这也是造成教师无法公平对待全体学生的根源,试问哪个教师不会对优秀的学生高看一眼呢?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会相对更加关注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对能力较低的学生的关注度会比较低,也无法及时地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如此,只会导致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愈发艰难。与此同时,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敏感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小学美术的有效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要有足够吸引他们的教学方式,才能让他们提起兴趣。但由于美术教学方式单一,如教师只告诉学生画画的内容就让学生对准课本“照葫芦画瓢”,一些毫无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严重消解了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思想认知是在不断发展着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如果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相悖,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想要培养学生有关美术的综合能力根本无从下手。再加上许多教师都不曾对学生的美术作品做出有效评价,学生最常听到的评价话语,无非就是“画的还不错,继续努力”,虽然这是对学生很好的鼓励,但是并不能帮助其改善自己在绘画中的缺点,从而提升自己。
二、构建高效美术课堂的方法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部分小学美术老师的技能水平较低,他们并没有在教学的同时形成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正确态度,这就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新时期对美术教学的高要求,不仅要从学生入手,还要专注于对教师能力的提升。另外,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美术课基本上都是为语、数、英让路的,许多教师存在一种主副科的观念,对美术教学的态度不是那么重视,与美术相关的教学活动大量减少,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练习美术,而针对提升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也大量减少,教师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且不能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定期开展美术教学研讨会,让教师彼此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借鉴,也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向他人学习如何在新时期将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更好地融合,同时,学校要建立起对教师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二)端正对小学美术的教学态度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讨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整个教学中,不能太过于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将受教育的对象放在首位,同时应结合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教师在通过某种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中介绍、引入美术工具和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时,首先要给学生相对较多的机会去接触和观察这些东西,同时结合自身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的不同形式,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更加细致地进行探索的心理,从而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更加乐于观察和探索,以此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三)教学要体现公平、完善教学评价
任何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需要鼓励的,任何人都渴望受到公平的对待,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同样如此。每一个学生都不希望因为自身能力比他人低,而受到教师不公平的对待,这只会非常严重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每每想起美术课堂,都会有一种自卑感和厌恶感,最终只会造成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奖励优等生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低水平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班级的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比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习制作纸风铃或者花篮等,在课堂时间不够用的时候,可以找几个典型作品,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制作的优点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如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同时要表扬学生的个人特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将美术课堂多元化
美术的范围其实并不仅仅在于绘画,它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的课程,美术涵盖了颜色、造型、鉴赏和绘画等许多方面。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可以从无数个角度去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它具有冲击性的别样情感,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看到它的魅力和情感,从而学会利用新时期的优势和新课改的理念,去丰富美术课堂,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术的多元化和艺术性,而不是用单一的、“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去消磨学生的耐性和热情。
1.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处于无法撼动的主导地位,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同时先入为主地认为小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不高,无法独立地在课堂中發挥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就是一种被支配的状态,其在美术课堂上想什么、做什么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在个人思想受到压制的情况下,学生很难从美术课堂中找到兴趣点,渐渐地就会对美术课堂形成一种难以忍受的厌烦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身份互换,比如在美术课堂的前十分钟告诉学生自己要讲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与此相关的部分,并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教师要在旁聆听,当学生讲解完毕后,与其他学生共同沟通分析,既要向学生学习又要教给学生知识,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感受到自己在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2.美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1)感受式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自身感官的使用。比如在教学生画水果时,可先准备好几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通过听、看、摸和闻等多种方式感受水果的不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绘画创作。教师也可以将这几种感受方式分开来,比如先让学生闻水果,然后把水果放起来,不能让学生看到,让他们根据自己闻到的味道,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或者通过摸的方式让学生画出自己感受到的水果形状,这种方式是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也是锻炼学生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与其他科目联合教学。美术创作是需要理解的,而理解是需要背景和故事内容的,这与语文能力又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学美术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内容不同的课堂,或战争、或美景、或亲情,根据对应的主题找出对应的文章,并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这些主题,从而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小学美术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一根本目标,教师要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升华美术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此展现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