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课堂参与意识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hghjhghj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以班级制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师也就自然成为班级学科教学的组织者。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应对“意外”的能力。更需要教师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变以前的主导为现在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地位,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一、教师应当先吃透教材,再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管是情感态度,还是知识能力,不仅要切合教材,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样的目标才会经过努力而实现。否则,过低或过高的目标都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设计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师要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为前提,合理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在设计“自学提示”的问题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感悟能力等。只有这样,所提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否则,问题简单了,学生不假思索,一哄而上;太难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人,也是发展中的人。因而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新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必须摘掉“有色眼镜”,做到面向全体。既要发展优等生,更要重视提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关爱。譬如,浅显一些的问题让“学困生”解决,让他们发表自己意见或看法,发现些许闪光点就作一肯定。让他们认识自身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其参与意识。如果连这些学生都发动起来了,那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活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通过各种途径提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为课堂发言打好基础
  首先,必须加强预习指导。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范围、目的、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胸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从多方面对将要学习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发言的信心就足了,参与意识也会随之而提高。其次,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调查研究,进行个别辅导,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具体的帮助。再次,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求学生运用规范的阅读符号做好标记或写出批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更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一举三得!
  五、“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
  吕叔湘先生强调:“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方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1、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会学生提问题。
  (1)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先摘录疑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精读质疑:学生在初步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重点词语句子、文章的内容、结构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发问,促进学生思考。
  (3)总结质疑: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这时,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1)初一入学就要求学生通读课本的“说明”,弄清本套教材编排的脉络,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材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联系生活实际,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第三、四、五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第六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文学体裁编排。这样,学生对初中阶段阅读教材就有个宏观的了解。
  (2)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體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标。学法指导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不断内化、不断吸纳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阶段性,如初一侧重教学记叙文,教学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记叙的概念、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以备学生学后能“举一反三”。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念头,消除了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激发课堂参与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沉旧的理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转换角色,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淘汰出局”
期刊
【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物理;演示实验;改革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不仅从学生实验发展到演示实验,而且已从简单的背诵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來了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本文拟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如何设计好课堂任务  《新目标英语》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自学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其观察能力  
期刊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给我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方法论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误区,物质等于客观,意识等于主观。其实二者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区别。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
期刊
【摘要】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 新课标;数学;教学    一、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
期刊
生物课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应用,才能收效。在教学中常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如用讲解法进行教学,中间也可穿插一些启发谈话、自学阅读、发现、实验、练习等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
期刊
【摘要】 本文探讨了甲醛残留量不同检测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选择,为建立水发产品中甲醛检测方法提供了可靠数据。  【关键词】 甲醛;水发产品;乙酰丙酮法;盐酸苯肼法    甲醛是目前公认的致癌物,但由于用甲醛来处理水发产品可改善水发产品的外观和延长保存时间。但甲醛进入人体,轻者导致头晕头痛腹泻,重者致畸和致癌。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2008年卫生部公布了包括甲醛在内的27种禁止
期刊
【摘要】 文章从新课程理念入手,探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高中化学教学,侧重地研究了在新形势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并以典型案例介绍如何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讨、认真思考,真正学好高中化学新课程。  【关键词】 化学;探究;思考    教育是振兴中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新高中化学课程内容
期刊
【摘要】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初中生有75%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所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心愿。  【关键词】 语文;兴趣;教学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