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体系是学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如何能够培养出专业能力突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是专业发展的根本。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了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原则、策略,设计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
关 键 词:岗位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
引言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不能按照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否则将会成为“压缩型本科”,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1]。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也不能照搬技校生的训练模式,不能让学生只是动手、动手、再动手,最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掌握必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3]。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劳动者。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调查和分析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技能要求和工作规范。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根据理论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结构、排列顺序和教学形式[4]。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高职课程须以应用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理论内容要服务于应用技术,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3.主动服务区域、服务行业、企业原则
课程体系应主动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需要。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按照学校服务的区域、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人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也是不一样的。
4.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要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和面向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标。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支撑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三是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四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5]。
5.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原则
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也应与日俱进,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技术应用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
课程体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人才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处是特色课程,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定人才[5,6]。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我们不妨把称之为“自顶向下”设计法。高等职业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完全相不同,我们称之为 “自底向上”设计法[7]。
(一) 自底向上设计法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对岗位人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设立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特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以“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坚持了以岗位能力需求这一导向,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 自底向上设计法的特点
1.“自底向上设计法”明确了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通过分析就业市场,跟踪人才需求,调查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学生的期望,奠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自底向上设计法为高职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保证了课程体系在设置思路上是以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
2.“自底向上设计法”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以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
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自底向上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把这一推动力体现到人才培养活动中,高职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3.“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学生就业的基础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就业必须通过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利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了以岗位能力需为需求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
(一) 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之前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信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把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东莞信息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双证制教育”,通过在校3年培养,使学生能适应东莞制造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按数据库、多媒体、网页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的能力模块。
(二)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需要有一个积累和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表现为一种螺旋递进的形式。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开发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领域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根据东莞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主流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开发软件、网站构建技术等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及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专业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通过对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选择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或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此类课程作为专业领域课程,重点放在掌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等项目开发的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根据职业标准t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对所有模块化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构筑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环节相互交叉融合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模块形式组成新颖、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职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三年的培养中,呈现出阶段性、递进性和体现职业能力的反复训练,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空、量、序上进行了合理结合。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提出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原则、策略、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蓝本,构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过程,中间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们会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努力实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3.
[2] 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3] 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47-48.
[4] 丁桂芝,张岳,巩文坚.关注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培养计算机类高技能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9(16):48-49 .
[5] 陈顺立,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36.
[6] 李寅虎,田丽,张国丽.高职高专计算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9(6):150.
[7] 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18-20.
关 键 词:岗位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
引言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一方面不能按照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否则将会成为“压缩型本科”,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1]。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也不能照搬技校生的训练模式,不能让学生只是动手、动手、再动手,最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职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掌握必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3]。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劳动者。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调查和分析各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技能要求和工作规范。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根据理论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结构、排列顺序和教学形式[4]。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高职课程须以应用为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课程,理论内容要服务于应用技术,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3.主动服务区域、服务行业、企业原则
课程体系应主动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需要。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按照学校服务的区域、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人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也是不一样的。
4.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要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和面向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标。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支撑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三是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四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5]。
5.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原则
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也应与日俱进,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技术应用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
课程体系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人才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处是特色课程,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特定人才[5,6]。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我们不妨把称之为“自顶向下”设计法。高等职业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完全相不同,我们称之为 “自底向上”设计法[7]。
(一) 自底向上设计法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对岗位人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设立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特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以“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坚持了以岗位能力需求这一导向,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 自底向上设计法的特点
1.“自底向上设计法”明确了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
“自底向上设计法”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通过分析就业市场,跟踪人才需求,调查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学生的期望,奠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自底向上设计法为高职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保证了课程体系在设置思路上是以岗位能力需求导向的。
2.“自底向上设计法”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以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
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自底向上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把这一推动力体现到人才培养活动中,高职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3.“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学生就业的基础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就业必须通过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利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自底向上设计法”,构建了以岗位能力需为需求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
(一) 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之前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信息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把为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根据东莞信息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双证制教育”,通过在校3年培养,使学生能适应东莞制造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按数据库、多媒体、网页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的能力模块。
(二)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需要有一个积累和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表现为一种螺旋递进的形式。我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开发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模块、专业领域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根据东莞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主流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开发软件、网站构建技术等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设计及多媒体作品开发的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专业的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通过对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选择平面设计、网页制作或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与技能,设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此类课程作为专业领域课程,重点放在掌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等项目开发的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根据职业标准t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对所有模块化课程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构筑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环节相互交叉融合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模块形式组成新颖、灵活、可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职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三年的培养中,呈现出阶段性、递进性和体现职业能力的反复训练,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空、量、序上进行了合理结合。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提出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原则、策略、以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蓝本,构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研究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才能加以解决。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的改革过程,中间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我们会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努力实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3.
[2] 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4-35.
[3] 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47-48.
[4] 丁桂芝,张岳,巩文坚.关注产业发展,预测人才需求,培养计算机类高技能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9(16):48-49 .
[5] 陈顺立,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36.
[6] 李寅虎,田丽,张国丽.高职高专计算类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9(6):150.
[7] 徐国庆.课程涵义与课程思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