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论述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笔锋刚劲有力,独树一帜的语言系统构造出一系列荒诞、怪异、隐秘的文本。余华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屡屡可见,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塑造出各种“父亲”形象,如荒诞无耻的“父亲”、丑恶异化的“父亲”、苦难艰辛的“父亲”、正直无私的“父亲”、善良温存的“父亲”,尽管每一部作品中“父亲”的道路迥异,但最终都走向了一个结局。
  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他的小说以冷酷、血腥、暴力为主要字眼冲击着读者的眼球。余华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所以他对医院的环境非常熟悉。小时候,他的父亲很忙,每次放学余华就在医院的各个角落里游荡,父亲留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从手术室里出来时的模样,他的胸前血迹斑斑,口罩挂在耳朵上,边走过来边脱下沾满鲜血的手术外套。
  也许是从小对父爱的渴望,余华的作品中经常塑造出“父亲”的形象,但又是因为和父亲的疏远,他的作品中关于“父亲”的结局也大都很凄惨。《在细雨中呼喊》男主角孙光林的父亲孙广才,淹死在粪坑里;《兄弟》男主角李光头的生父,淹死在粪坑里;《活着》男主角富贵的父亲,摔死在粪坑里。这种写作手法的心理层面投射出余华对“父亲”带有强烈的偏见和恨意。
  《现实一种》塑造了两个“父亲”的形象,山峰和山岗,虽然在儿子死后都表现出愤怒,并且都为自己的儿子报了仇,但在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个父亲对孩子的冷漠与对亲情的麻木,父爱在这个家庭中是畸形的。山峰和山崗这两位父亲的结局也同样是悲惨的,一个被小狗舔脚心痒死了;一个被解剖捐了器官,最终连个全尸都没有留下。死法都极其残忍、变态,令人唏嘘。
  《一九八六》的父亲是一个历史老师,被红卫兵带去写交代材料后就消失了,留下了年轻妻子和幼女迷茫的等待。多年之后,这个小镇来了个疯子,正是当年消失的历史老师。当年他看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刑罚后害怕地逃走了,当他以疯子的形象再次回到这个小镇,不断地臆想并对自己实施刑法、自虐,最终惨死街头。
  《在细雨中呼喊》的父亲孙广才对儿子孙光林疑神疑鬼、疏远甚至讨厌,也影响了哥哥孙光平对弟弟的态度,父亲经常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地对儿子进行殴打。他还与斜对门的寡妇勾搭,无暇顾及家中的事。当小儿子因救人溺亡后,孙广才却希望被救的人家去城里进行广播宣传,使其成为英雄事迹。广播响起小儿子孙光明舍己救人的事迹时,孙广才最为得意,还红光满面地到处炫耀,小儿子的死并没有给这个父亲带来痛苦和悲伤。相反,却使这个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甚至还产生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政府会来人接他们一家去北京,于是在村里散布各种谣言,每天都期待穿中山装的政府代表出现。当他意识到政府的人不会再来之后,孙广才便体会到了金钱的魅力,转而就去被救的人家狮子大开口索要五百元。《在细雨中呼喊》中,父亲孙广才对于儿子的死并没有发生任何情感变化,反而在乎的是荣誉和金钱。儿子死后没多久就又去找了寡妇,他这一行为也影响了大儿子。最后,孙广才被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将家里的东西一点一点地全都搬到寡妇家。他还去大儿子未过门的媳妇家对人家动手动脚,把这门婚事搅黄了。当儿子好不容易娶了英花时,这位“父亲”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侮辱了自己的儿媳妇,事后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愧疚。妻子临终的时候,他在寡妇家喝酒,丝毫不顾忌家人的颜面,最终和寡妇生活在一起。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冷漠无情、荒诞可耻而又滑稽可笑的“父亲”形象。
  《兄弟》中李光头有两个父亲,生父和继父。他的生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时不慎掉入粪坑被淹死。“这个倒霉的人很可能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阴毛们,他的两只眼睛肯定瞪得像鸟蛋一样圆了,粪池里的恶臭肯定熏得他眼泪直流,流出的眼泪肯定让他的眼睛又痒又酸,那时候他肯定还舍不得眨一下眼睛。激动和紧张让他手上渗满汗水,汗水让他抓住木框的手越来越滑。”小说文本用极其讽刺的字眼描述了李光头的生父偷窥时的神态,将一个父亲的不堪行为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与大多数作家描述父亲时那种尊重与敬爱大相径庭,细节之处体现了作者内心对父亲角色的抵触与反感。文中还描写了李光头的养父去救生父的画面,“他胸口以下的身体都淹没在粪便中,他举着双手,缓慢地在粪便里移动,粪蛆都爬到了他的脖子上和脸上,他仍然举着手移动着,只是当粪蛆爬到他的嘴上、眼睛上、鼻孔和耳朵时,他才伸手将它们弹走”。尽管此处将李光头的养父宋凡平塑造成一个舍己为人、英勇救人的形象,但是从宋凡平跳进粪坑之后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形容父亲的语言还是离不开肮脏污秽的字眼,像粪蛆爬到眼睛、鼻子和嘴等一系列语句让人看着都觉得毛骨悚然,却被作者很平淡地表达出来。
  《活着》福贵的父亲是个赌徒,败了家里一半的家产,最终摔死在粪坑里。而福贵年轻时出入风流场所,对父母、妻女漠不关心,甚至还对怀有身孕的妻子拳脚相加,也随了他父亲,将剩余家产全部赌光。尽管大部分作品中“父亲”的结局都不得善终,但很多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余华对“父亲”的渴望,以及在塑造“父亲”的作品时产生的细微转变。从《活着》中就可以看出,福贵虽然年轻时是个败家子,但在家产败落之后,被抓去做了壮丁,好不容易才回到家。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堕落、失败,而是逐渐道出了温情,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心理的变化。为了让有庆上学打了他,富贵既无奈又心疼。在凤霞被送走却偷跑回来后,富贵担心地检查凤霞有没有受委屈,动作描写细致入微,“我把她两只手拿起来看了又看,想看看那户人家是不是让凤霞做牛做马的干活,看了很久也看不出个究竟来,凤霞手上厚厚的茧在家里就有了。我又看看她的脸,脸上也没有什么伤痕,这才稍稍有些放心”。这里表现出一个父亲关心女儿的急切模样,体现了父爱的温存。尽管“父亲”形象不再像往常一样冷酷残忍、滑稽可笑,但还是无法避免悲剧的走向,他先后失去了一双儿女、妻子、女婿,连唯一剩下的小孙子也吃豆撑死了,最终只剩下他孤独地活着。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至亲一个一个全都离开,他却仍要坚强地活着。小说里,福贵经历了所有的亲人离世,一连串的死亡一度打击着这个悲惨的“父亲”,最终只剩他和一头老黄牛孤独相依。《活着》里的每一个“父亲”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福贵的父亲摔死在粪池;苦根的父亲被钢板夹死,而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体验了世间艰辛,家道败落、妻死子亡,一个人孤单地活在痛苦的回忆里。
  尽管余华对往日“父亲”的笔法有了变化,不再充斥着卑贱、有悖伦理的形象,继而塑造了一些坚强、执着的“父亲”,但还是没有彻底改变他对“父亲”这一角色命运的安排,依旧使“父亲”走向悲惨的结局,他依旧没有放下心中的芥蒂,仍然坚持对“父亲”的惩罚。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段呈菲(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人不是四处游走才是旅行,安静的思考也是旅行,一切探索、追寻、触及不可知的领域,都是一种旅行。有美丽的校园,就有宁静的小路;有宁静的小路,就有探索的脚步。我和研学有个约会,约在校风务实、学风端正、教风严谨的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这里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里是风景优美的园林化校园,这里是国家AAA级景区,还是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行走于气势恢宏的神龙广场,漫步于绿树成荫的香樟路,小
期刊
唐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的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的晚唐,盛唐气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动荡、时局剧变。如果说司空图《诗品》中“雄浑”“豪放”“劲健”等诸品都符合盛唐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那么“悲慨”这一品则是司空图纵观诗歌艺术的流变,对当时诗坛普遍流行的苦闷徘徊、哀怨惆怅的艺术风格的揭示和总结。  一、《诗品·悲慨》的文本阐释  “悲慨”是《二十四诗品
期刊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更是新传统文化的开创者。《论语》记载了孔子的生平言行,《春秋左氏传》详载了其有关政治活动的事迹,还有《孟子》《公羊传》《谷梁传》等先秦诸书都可见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和家世的记载。到了西汉,司马迁以之前的记载为基础,编纂成《孔子世家》,它成为第一篇完整记载孔子生平的传记。  阅读司马迁的《
期刊
日夜相思情绵延,长年爱恨多喜忧。  此刻,一阵寒风吹过,一场飞雪从三千米的高空飘落,气温骤然降至零度以下,姑苏的寒冬腊月,悄悄然然地来了。  黄昏,门外的风越吹越紧,透过门窗的风,从罅隙中钻了进来,彻寒入骨,令人战栗。孤独、寂寞的我,一半清醒,一丝淡然,醉倒后陷入冬眠,深卧于一片雪花曼舞的诗意中,酝酿一场情意缠绵的相遇。  清晨,透过轩窗,瞥见一个个小精灵矜持又顽皮地或在天空打着旋,或划出柔美的弧
期刊
包包上的装饰图案,不仅起到装饰包包的作用,还起到传递文化内涵的作用。本项目研究图案设计在包包中的运用,实践探索包包的制作流程,以笔记本电脑包为例,主要探索包包的图形设计、结构设计、材料、制作工艺等内容,设计与制作装饰图形设计新颖、结构创新实用、美观的包包样本。  一、图案在包包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包包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并且种类繁多。从性别方面分类,有男性包和女性包;从造型和用途方面分类,有背包、挎
期刊
华灯艳彩,波光映辉,傍晚,春意盎然的黄埔江畔,春风柔阑,樱花灼灼,杏花鳞次。江风牵着春暖,绵绵拂过眉颊。樱花柔抚星空,温柔点亮了红尘风华流砂。杏花蕊红,惊艳了岁月沧桑。它们或素雅、或华贵,以其怒放的姿态与春风厮守,与春天拥抱,绽放自己的精彩。  开满浦江两岸的繁花绿叶,在春风化雨中选择静放。擦肩款款走过的情侣,在璀璨霓虹的繁华下,暖暖点缀起城市的舞台。突然,冰冷的尘世多了几分烟火气息。轻柔的春风,
期刊
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来研究者众多。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揭示本时期学术界对《释名疏证补》的研究方向和新取得的进展。  东汉学者刘熙的《释名》历来被视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和传统训诂学的经典著作,但是其最初的版本比较粗疏,错漏很多。明代学者毕沅作《释名疏证》后,其版本才大致可用。除畢沅外,学界普遍认可的对《释名》贡献最大者,当数清代学者王先谦。
期刊
我故乡的老屋是一座木屋,最初建于1964年的冬天,后来又在1974年扩建过。算起来,老屋已经在风雨中经历了近六十个春秋了。带着岁月的沧桑,老屋的瓦片由原来的靛蓝色变成了青黑色。以前光滑圆亮的檐柱,外表已经有了腐化的痕迹,变得黯然失色、粗糙不平。正堂两边的大装木板和前面照壁上的木板都已发黄变脆,看上去好像有一层细细的木屑要掉下来。老屋就像一位老人,脸色逐渐变得枯黄,额头和眼角都布满了皱纹。我知道,老
期刊
叶广芩是当代陕西文坛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三秦厚土的滋养使她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最值得称道的是,她以陕西秦岭的动物植物、山势地貌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动物题材小说以及一些关涉秦岭生态面貌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以崭新的视角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叶广芩秦岭文化作品中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及家族环境的浸染、巍巍秦岭的直接熏陶等几个方面,探源叶广芩秦岭文化
期刊
平儿,“平”又“不平”。“平”在她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平”在她进退有度,周全妥帖。“不平”在她色才德兼备,真善美并存;“不平”在她命运不平顺,其命薄“比黛玉尤胜”。作为一个没有判词的丫头,作者曹雪芹仍用大量的情节来描写她,被四次写入回目,可见作者对她的喜爱。有关他的行事、品格贯穿于小说始终,显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可见平儿是作者有意突出的一個特殊人物。虽没有判词,但曹雪芹还是给了平儿一个字:“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