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ej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导入:淡笔与浓墨
  就整堂课而言,导入只是一个前奏,不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所以在时间的分配上就应该合理适当,不可喧宾夺主。所以导入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5分钟,需要淡笔勾勒。有位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是这样导入的:第一步,用大量幻灯片展示毛主席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書法美,教学生以字识人,通过字分析毛主席的性格(18分钟);第二步,介绍毛主席的简历(10分钟),该教师的导入环节共耗时28分钟。一堂课40分钟,每一分钟都应用在刀刃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也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同时,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和语文接触,也就是和文本接触,导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而不是脱离文本,游离文本。
  课堂导入有时也需要浓墨点染,不是拉长时间,而是要充满激情,具备较高的语言及情感素养,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染力。特级教师于漪在教《雨中登泰山》时饱含深情地导入:“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月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一课,请作者当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具有浓厚情味的导入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点拨引导:淡出与浓入
  所谓淡出,是指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讨论,教师由课堂的主宰隐退成为与学生一起成长发展的陪伴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阅读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自主发挥的余地,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打扰学生。
  淡出不是放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是让学生有自由阅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有一个咀嚼回味的余地,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甚至认知偏差,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察觉,在学生的思路堵塞处因势利导,点拨启发,疏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三、教学设计:淡化与浓染
  有些教师过分拘泥于设计好的“预设”程序,这种系统性、强制性和规格化的“预设”,既让教师局限于语文教材的范围,又制约教师个性化光芒的散发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应该丰富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为了在课堂中“应对自如”,刻意地完成预设流程,个别教师拘泥于程式化的预设实施教学,让学生时刻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使得学生多样的生成资源被抑制下去。实际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师生足够的留白,这样预设才不是生硬、死板的体现。作为一名教师,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知道课堂教学无须太“完美”,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不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一步一步地为他们精心铺设每一道教学程序,更不必安排好每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妨“简单”一些,适当做些淡化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中留足弹性区间,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
  所谓“浓染”,是指教师将课堂生成的资源向纵深处掘进并充分延展,使学生浸染在浓厚的问题探究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广度、探究意识、思想高度得到濡染。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从而有效发挥课堂生成的价值,提高课堂生成的质量。具体而言,它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有效生成,求得有效生成的最大容量和最高含金量。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其他文献
脚步轻缓,七月的天气,阳光热得浓烈,连呼吸都会觉得耗力,可是心中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感情,手轻轻拂上这故里的墙面。这一条一条深入骨髓般的石纹,是否也承受了太多岁月的沧桑,太多强烈的感觉,永远消逝不去,就像你留在国人脑海中,烙印一般。你总是留着利落的平头,平整就如你的为人——刚正,最让人过目难忘的是你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犀利的眼神,洞察着一切世间的黑暗。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双慧眼,给历史添上浓重的一笔。 
期刊
为践行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理念,“先学后教,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出已经多年。但就其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来说,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情实际等密切相关,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而实施的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仍嫌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更新观念,学生才会学习  在相对传统的观念下,“先学后教”的重点指向教师的教。但“先学”在前,其重点应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阶段语文课时所占比重最大,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作品中丰富的审美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诸如凭借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调动学生各
期刊
“學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这段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义在于,要以
期刊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激励作用。仅就学生而言,考试和考查是对学生学业成绩检查和评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适当的考试和考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对待考试成绩老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怎么看  既然是考试,就总会有上中下,造成差距的因素有班级学生、命题导向,也有个人原因或其他原因。成绩虽然未必绝对,但是是对阶段性教学质量的检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但认真分析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
期刊
为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选修课呢?一般来说,它是指供学生可以选择地决定是否修习的课程。这类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不上。  一、目前开设选修课的困境  (一)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最大阻力——高考。开设一门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其实是受许多条件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经典篇目,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四第四单元。对文本中的五则注释,有如下看法。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修敬”注解为“修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  “修”, 《说文》释为“饰也”。而“饰”,《说文》释为“刷也”。这是“修”的本义。教材把“修”释为“整饰”,是“修”的引申义。“整饰”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以下同)释为“调整修饰”,举例为“道壹道人好
期刊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将较为成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从作品本身的形成过程来分析,文学作品具备一个客观的主题,也可以叫作规定性的主题;但从读者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来分析,作品一旦成为读者的读物时,每一位读者眼中的作品主题就会产生个性化的差异,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主题可以叫作差异性主
期刊
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的文学类文本,大多考的是小说阅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  一、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節”题型。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