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初中学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时的延长而进一步扩大。形成教无信心,学无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笔者曾对全班 56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的有14人,占25%。
2、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26人,占46.4%。
3、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16人,占28.6%。
以上结果表明,多数数学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中,面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新情况困惑无策。
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分类指导,实施异步教学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统一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的依据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着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解决初中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川有效途径。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因材施教最充分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但现行的班级集体教学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很好的实现个别教学的。分层施教把“面”的教学划分成了“片”,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进行个别教学,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了有机统一,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了契合点。
三、具体操作
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就是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 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1、搞好分组
⑴根据每个学生几次测验成绩的平均值排定他们在班级中的名次(应重点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⑵在这个名次中确定一个中间学生。⑶以这个中间学生为准,往前和往后共排出约26名学生(以每班56名学生计算),把他们划为一组,即中等水平的B组,高于B组的前15名属于优秀水平的A组,低于B组的后15名属于水平较低的C组。随着学习成绩的升降,三个组的成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应是差生组的不断“解体”,中等组和优秀组的不断壮大。这应适时根据他们的测试成绩来调整组别或升或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
2、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类补缺,落实分类指导,面向全体。
⑴分层备课
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布鲁姆教学理论,除研制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外,更注重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考虑三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对 C类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对A、B类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同时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其目的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中、上等学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⑵分层授课
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鼓励 A、B类学生通过增大练习量熟练掌握;辅导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课,着眼于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C类降低难度,对A类学生提高要求。总之,分层教学既要使C类学生“吃得上”,又要使A、B类学生“吃得饱”,落实在课堂训练中既要有一些基本题,又要有一些稍有变化的中档题,还要在训练中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使三类学生各有所获。
⑶分层作业
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我对课外作业和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我给 C组学生的作业以单一机械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比较容易的布置给他们;给B组学生的作业主要从单一机械练习和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中等难度的;给A组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单一机械的练习中选一些较难的布置给他们。或者三组学生同时接受同一难度的作业,但要求他们仍按三个组收齐,批改时则把精力集中在C类学生的作业上,对C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地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对于A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上下功夫,掌握一般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题规律、技巧。
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讲解、批改和辅导,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鸣,信念的确定,行为的顺应,目标的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作者地址:通辽市大林镇中学 ,内蒙古通辽,028000)
众所周知,初中学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原有的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加深、学时的延长而进一步扩大。形成教无信心,学无兴趣,学无所得的不良局面。笔者曾对全班 56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的有14人,占25%。
2、认为课堂容量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容易,有些内容学起来困难的有26人,占46.4%。
3、认为课堂上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好的有16人,占28.6%。
以上结果表明,多数数学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中,面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行为习惯差异较大的新情况困惑无策。
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分类指导,实施异步教学是实现群体“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统一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的依据
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着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创造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解决初中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分类指导、分层施教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一川有效途径。分层教学的依据就是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几个尺度并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发展。因材施教最充分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但现行的班级集体教学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很好的实现个别教学的。分层施教把“面”的教学划分成了“片”,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进行个别教学,使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得到了有机统一,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了契合点。
三、具体操作
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就是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 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一把的扶一把,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1、搞好分组
⑴根据每个学生几次测验成绩的平均值排定他们在班级中的名次(应重点考虑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智能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⑵在这个名次中确定一个中间学生。⑶以这个中间学生为准,往前和往后共排出约26名学生(以每班56名学生计算),把他们划为一组,即中等水平的B组,高于B组的前15名属于优秀水平的A组,低于B组的后15名属于水平较低的C组。随着学习成绩的升降,三个组的成员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应是差生组的不断“解体”,中等组和优秀组的不断壮大。这应适时根据他们的测试成绩来调整组别或升或降,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
2、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类补缺,落实分类指导,面向全体。
⑴分层备课
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布鲁姆教学理论,除研制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外,更注重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考虑三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对 C类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对A、B类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同时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其目的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中、上等学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⑵分层授课
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应在基础知识课中同步不同速,鼓励 A、B类学生通过增大练习量熟练掌握;辅导C类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对综合性较强的课,着眼于B类学生,实行中速推进,对C类降低难度,对A类学生提高要求。总之,分层教学既要使C类学生“吃得上”,又要使A、B类学生“吃得饱”,落实在课堂训练中既要有一些基本题,又要有一些稍有变化的中档题,还要在训练中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能力题,使三类学生各有所获。
⑶分层作业
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我对课外作业和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我给 C组学生的作业以单一机械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比较容易的布置给他们;给B组学生的作业主要从单一机械练习和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中等难度的;给A组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单一机械的练习中选一些较难的布置给他们。或者三组学生同时接受同一难度的作业,但要求他们仍按三个组收齐,批改时则把精力集中在C类学生的作业上,对C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B类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地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对于A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上下功夫,掌握一般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题规律、技巧。
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讲解、批改和辅导,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鸣,信念的确定,行为的顺应,目标的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作者地址:通辽市大林镇中学 ,内蒙古通辽,0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