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它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首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再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自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自学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越强的学生往往求知欲也越强,他们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拼,而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好”数学的需要,更是陪养时代所需高端人才的需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需要。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讨一二。
一、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喜欢了数学,才肯主动去学习数学,才谈得上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告绝数学抽象、枯燥、乏味,即使在新课改后,数学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如其他学科形象生动。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些,需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语言表达上富于激励学生,形象力上力求丰富,注重与学生对等交流,以及教的激情,唤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挖掘学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中生更是对美纯真而执着的追求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美得感觉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例如,教学“对称性”,引导学生挖掘:人体的协调美、对称美、曲线美,让学生兴趣激增;再次,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生活情景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相關知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坐座位、体育课排队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排列组合进行学习。在学习“数列求和”的时候,可以利用高斯求和问题进行举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结合。另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图形性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相关图形进行观察,对图形的性质一目了然。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之后,自然会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乐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有点被动。在教学活动中,不妨试试教师与学生换角度思考,角色更换,让学生也向老师一样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很想试一试当老师是什么滋味,为了当好老师,把知识讲明白,就得主动自觉地把知识搞清楚,弄明白,主动自觉地去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潜移默化地寓于其中。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质内容中去。如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使学生自行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概念。如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数学中的公式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学习中若死记硬背数学结论,便不能灵活的运用,如果学生主动地探寻并发现的规律,自行掌握规律,从而使科学规律为自己所掌握。如让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意味着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例题教学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能应用这一结论。
首先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经常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行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独立设想,自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契机。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在这个时候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错误解法的分析。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局限,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难免会出现很多错误,这些错误有其共性和个性特点,把学生中的错误集中起来,大家共同探讨,错在哪,为什么错,及时剖析错误,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使学生自觉学习的效率提高,效果更佳,自学能力得到加强。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主动自觉地预习,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到课堂上学生就会提出问题,课后就会主动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因此,自学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自学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越强的学生往往求知欲也越强,他们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比拼,而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好”数学的需要,更是陪养时代所需高端人才的需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需要。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讨一二。
一、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喜欢了数学,才肯主动去学习数学,才谈得上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首先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告绝数学抽象、枯燥、乏味,即使在新课改后,数学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如其他学科形象生动。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些,需在教学过程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语言表达上富于激励学生,形象力上力求丰富,注重与学生对等交流,以及教的激情,唤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挖掘学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中生更是对美纯真而执着的追求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数学美,让学生在美得感觉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例如,教学“对称性”,引导学生挖掘:人体的协调美、对称美、曲线美,让学生兴趣激增;再次,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生活情景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相關知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坐座位、体育课排队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排列组合进行学习。在学习“数列求和”的时候,可以利用高斯求和问题进行举例,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结合。另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图形性质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相关图形进行观察,对图形的性质一目了然。这样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之后,自然会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乐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有点被动。在教学活动中,不妨试试教师与学生换角度思考,角色更换,让学生也向老师一样备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很想试一试当老师是什么滋味,为了当好老师,把知识讲明白,就得主动自觉地把知识搞清楚,弄明白,主动自觉地去探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潜移默化地寓于其中。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质内容中去。如让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的。使学生自行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之中,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概念。如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数学中的公式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学习中若死记硬背数学结论,便不能灵活的运用,如果学生主动地探寻并发现的规律,自行掌握规律,从而使科学规律为自己所掌握。如让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意味着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例题教学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能应用这一结论。
首先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经常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行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引导学生独立设想,自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契机。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在这个时候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错误解法的分析。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局限,通过自学去解决问题,难免会出现很多错误,这些错误有其共性和个性特点,把学生中的错误集中起来,大家共同探讨,错在哪,为什么错,及时剖析错误,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使学生自觉学习的效率提高,效果更佳,自学能力得到加强。
可见,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主动自觉地预习,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到课堂上学生就会提出问题,课后就会主动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因此,自学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