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45-01
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团员青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共青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研究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这一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共青团工作的倾向性问题或疑难杂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干部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团干部,都有一定的工作热情,但工作中有时难以摆脱“就团论团”的思路,存在盲目性、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性。在共青团工作的探索、研究方面行动缓慢,相应的制度建设有些滞后,不适应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激励形式不足,团员组织观念有些淡薄。部分单位领导对共青团工作不够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少团干部的综合素质相对弱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专多能”的要求。团干部都是兼职,服务力量不足,有时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用来从事团的工作,很难创新团的工作和主动组织活动。
(二)基层团工作主动性亟待提高
有的团支部自身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临时性、突击性活动,工作主动性不强,忙于应付或无事可做。目前,团干部都身兼数职,较大程度地分散了团干部从事团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基层团的工作力量,影响了基层团的正常工作秩序,工作或穷于应付,或时抓时停,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工作现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有所淡化,部分学生入团积极性弱化,入团后不能履行义务,社会责任感弱化。同时,团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现在,互联网相当普及,有利也有弊,既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也给高职校团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主客体角色以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带来了变化。
(四)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上创新不够,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团员组织观念有些淡薄
有的团的活动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当代团员青年的需求。基层团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框框:一些团员心中责任意识淡薄,团干部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教育形式、继承与创新关系上的犹豫与彷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团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有的习惯于照既定框子办事,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会导致工作实践上出不了新意,落伍于形势的变化发展,工作局面打不开。团组织教育宣传、动员学习等手段的滞后,影响了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度。
(五)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青年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团组织需要加强团结和联系青年的功能、完善服务青年的功能、为团员青年创造或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重点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当代青年在学习、就业等领域需要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多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团组织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网络,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目前,有的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工作经费不足、活动阵地薄弱,制约着团的服务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高校应意识到共青团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优质的共产党后备力量,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性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训练,为市场供应所需的岗位性人才。若想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对学生职业道德、个人素质等予以全面的规范,开展共青团工作是正确之选。共青团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其符合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优质的共青团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与感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共青团的环境之中,通过不断的感染,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会发生转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共青团建设,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提高共青团的工作水平。
(二)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工作
传统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仅仅局限于理论灌输方面,在实践方面有所匮乏,工作开展模式存在滞后性。针对此类情况,共青团应借助重要的区域优势来对工作进行辅助,应加强对外的交流工作,要主动与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青年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借助区域优势来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中不同的事物,为学生的发展拓宽空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优质行为、正能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新媒体也日益成为当今青年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团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团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建立网上团校教育平台。由于网上团校不受时间、场地、人员限制,学员随到随学,能够使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进来,学习团的理论和知识,更好地扩大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红色短信大赛”“微博互动交流”“共青团网页设计大赛”等一系列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并建立团支部微博、共青团工作QQ群、飞信群等平台,有效构建信息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新型阵地,使共青团工作更加信息化、透明化、新颖化。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社团是区别于团组织的“非正式组织”,由于其以学生共同的兴趣和需求为纽带而自发组成,因此在校园中正越发凸显其学生自主组织的特点和作用。按照团中央对于高校中“一体两翼”模式的部署,学生社团是对作为主体的共青团组织的补充,社团正在逐渐成为高校中学生组织的主要力量。随着学生团体数量的迅速增加,活动开展也较为丰富多样,充分地发挥了共青团组织的补充的作用。但对学生团体的指导应进一步加强,有些团体的负责人不清楚团体应该承担的政治思想教育职责。在活动开展上,有些团体缺少目标性,没有针对性,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强调专业性、娱乐性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学生社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把学生社团活动内化为思想教育平台,使“一体两翼”中学生社团这一翼能真正飞翔起来。
(五)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要更加适应学生变化,符合学生需求,关注毕业生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身心健康、素养培养上下工夫,做文章,在服务学生的领域上抓广度;不仅要服务青年的学习生活,还要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更要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在服务学生的内容上抓深度。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求,按照立足实际、贴近学生、便于操作的原则,开发服务项目,构建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的变化以及客观形势的变化推动了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共青团工作要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与方向,根据自身特点,借鉴高等院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性地打造高品质的工作服务,实现对优秀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及先进校园文化的打造,从而带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实力的发展和进步。
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团员青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全部工作和建设的基础,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团员青年,关系到团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落到实处。共青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研究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建设这一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共青团工作的倾向性问题或疑难杂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干部的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团干部,都有一定的工作热情,但工作中有时难以摆脱“就团论团”的思路,存在盲目性、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性。在共青团工作的探索、研究方面行动缓慢,相应的制度建设有些滞后,不适应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激励形式不足,团员组织观念有些淡薄。部分单位领导对共青团工作不够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少团干部的综合素质相对弱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多专多能”的要求。团干部都是兼职,服务力量不足,有时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用来从事团的工作,很难创新团的工作和主动组织活动。
(二)基层团工作主动性亟待提高
有的团支部自身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临时性、突击性活动,工作主动性不强,忙于应付或无事可做。目前,团干部都身兼数职,较大程度地分散了团干部从事团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基层团的工作力量,影响了基层团的正常工作秩序,工作或穷于应付,或时抓时停,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工作现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有所淡化,部分学生入团积极性弱化,入团后不能履行义务,社会责任感弱化。同时,团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现在,互联网相当普及,有利也有弊,既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也给高职校团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主客体角色以及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带来了变化。
(四)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上创新不够,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团员组织观念有些淡薄
有的团的活动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当代团员青年的需求。基层团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框框:一些团员心中责任意识淡薄,团干部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教育形式、继承与创新关系上的犹豫与彷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团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有的习惯于照既定框子办事,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会导致工作实践上出不了新意,落伍于形势的变化发展,工作局面打不开。团组织教育宣传、动员学习等手段的滞后,影响了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度。
(五)团组织的服务能力和青年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团组织需要加强团结和联系青年的功能、完善服务青年的功能、为团员青年创造或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重点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当代青年在学习、就业等领域需要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多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团组织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网络,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目前,有的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工作经费不足、活动阵地薄弱,制约着团的服务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高校应意识到共青团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优质的共产党后备力量,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高职院校属于职业性教育,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训练,为市场供应所需的岗位性人才。若想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对学生职业道德、个人素质等予以全面的规范,开展共青团工作是正确之选。共青团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其符合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优质的共青团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与感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共青团的环境之中,通过不断的感染,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会发生转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共青团建设,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提高共青团的工作水平。
(二)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工作
传统的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仅仅局限于理论灌输方面,在实践方面有所匮乏,工作开展模式存在滞后性。针对此类情况,共青团应借助重要的区域优势来对工作进行辅助,应加强对外的交流工作,要主动与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青年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借助区域优势来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中不同的事物,为学生的发展拓宽空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优质行为、正能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新媒体也日益成为当今青年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团组织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团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建立网上团校教育平台。由于网上团校不受时间、场地、人员限制,学员随到随学,能够使更多的团员青年参与进来,学习团的理论和知识,更好地扩大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另一方面,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红色短信大赛”“微博互动交流”“共青团网页设计大赛”等一系列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活动,并建立团支部微博、共青团工作QQ群、飞信群等平台,有效构建信息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新型阵地,使共青团工作更加信息化、透明化、新颖化。
(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社团是区别于团组织的“非正式组织”,由于其以学生共同的兴趣和需求为纽带而自发组成,因此在校园中正越发凸显其学生自主组织的特点和作用。按照团中央对于高校中“一体两翼”模式的部署,学生社团是对作为主体的共青团组织的补充,社团正在逐渐成为高校中学生组织的主要力量。随着学生团体数量的迅速增加,活动开展也较为丰富多样,充分地发挥了共青团组织的补充的作用。但对学生团体的指导应进一步加强,有些团体的负责人不清楚团体应该承担的政治思想教育职责。在活动开展上,有些团体缺少目标性,没有针对性,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强调专业性、娱乐性而忽视了思想教育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学生社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把学生社团活动内化为思想教育平台,使“一体两翼”中学生社团这一翼能真正飞翔起来。
(五)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要更加适应学生变化,符合学生需求,关注毕业生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服务学生专业学习、身心健康、素养培养上下工夫,做文章,在服务学生的领域上抓广度;不仅要服务青年的学习生活,还要服务学生的就业创业,更要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在服务学生的内容上抓深度。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需求,按照立足实际、贴近学生、便于操作的原则,开发服务项目,构建服务体系,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服务能力。
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制度的变化以及客观形势的变化推动了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共青团工作要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与方向,根据自身特点,借鉴高等院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性地打造高品质的工作服务,实现对优秀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及先进校园文化的打造,从而带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实力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