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漯河市召陵区位于河南省中部,耕地面积45万亩左右,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大約37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包括2021年将要建设的4.3万亩),是全省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随着农田生态条件变化,以及重茬、整地质量差、播量偏大、病虫害发生严重等综合因素影响,小麦细菌性病害黑颖病在召陵区麦田发生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危害轻的小麦减产10%左右,危害重的小麦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是小麦生产中的劲敌。黑颖病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危害严重时,农户才急于采取措施防治,但防效甚微。为此,笔者在认真系统调查小麦黑颖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小麦黑颖病综合防控对策。
一、发生种类与发病症状
小麦黑颖病,又名小麦细菌性条纹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为黑颖病,病斑出现在叶片、茎秆上的称为细菌性条纹病,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细菌性病害。黑颖病病原为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属油菜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该细菌有许多致病型,主要有小麦专化型、大麦专化型、黑麦专化型等,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黑麦、雀麦、燕麦、多种杂草和蔬菜等。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也能危害叶片、穗轴、茎秆等,以抽穗期和扬花期危害最重,造成植株提早枯死,穗形变小,籽粒干秕。穗部受害后呈褐色至黑色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到一起后颖片变黑发亮。颖片染病后引起种子感染,致使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发病轻的种子颜色变深。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小点,后沿叶脉向上、向下扩展,变成半透明条斑,最后变成黄褐色油浸状发亮枯死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褐色或黑褐色长条状病斑。湿度大时,以上病部均产生黄白色菌脓,后干缩成白色薄膜状或黄色小胶粒。
二、发生规律
1.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通过种子、病残体和其他寄主传播,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途径。病菌在贮藏种子上可存活3年,在田间病株残体内也可存活并传病,但病残体腐解后,病菌难以生存。在小麦生长季节,病菌随种子萌发侵入导管,进行系统侵染,在植株各部位产生病斑。病部溢出的菌脓具有大量病原细菌,借风雨、昆虫、灌溉水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2. 流行特点
小麦黑颖病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经多年定点系统调查,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侵染,从种子萌发侵入导管进行系统侵染,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出现危害症状,随着小麦生长危害程度逐渐加重。
三、影响发病因素
小麦黑颖病受小麦品种抗病性、种子带菌、气象因子、栽培条件、病虫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种子带菌和品种抗病性是主导因素,气象因子是重要条件,其次为栽培条件、病虫害和其他因素。
1. 种子带菌和抗病性
种子带菌是小麦黑颖病主要侵染途径,品种抗病性差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
2. 气象因子
经调查,气温和田间湿度是该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气温在20~30℃,夜间连续结露,或遇连续多次降雨,且降雨后天气骤晴,气温在25℃以上,极易造成该病发生、扩展和蔓延。4月中旬小麦抽穗前气温决定该病发生始期,小麦抽穗后降雨量和田间湿度决定该病流行速度、危害程度。漯河市召陵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一般降雨偏多,温度在25℃以上,非常适宜该病暴发流行。
3. 栽培条件
在小麦栽培管理措施中,以多年重茬、播量偏大、氮肥施用过多、大水串灌和漫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对该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多年重茬栽培造成病残体累积,播量偏大造成小麦群体偏大,田间潮湿、郁闭,特别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氮肥施用过多,或追肥过晚,小麦旺长,组织幼嫩,贪青晚熟,植株抵抗力降低,田间郁闭增加湿度,加重该病发生;大水串灌、漫灌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也极易造成病菌多次侵染和扩散蔓延。
4. 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是穗蚜、黏虫、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植株形成多处伤口,抗性减弱,且传播病原菌,造成多次蔓延。特别是穗蚜,危害后在伤口处分泌许多蜜露,更有利于小麦黑颖病的侵入、扩展和蔓延。
5. 其他因素
小麦返青期,遇到倒春寒、低温霜冻、旱涝等灾害性天气,致使生长缓慢、抗病性降低,易感染黑颖病。耕作粗放,播种过深,麦田禾本科杂草偏多,地下害虫损伤根部等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危害。
四、综合防控对策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实现农药零增长,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小麦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留无病种子。根据当地小麦品种抗性差异,选择百农207、丰德存麦5号、周麦30号、豫农416、郑麦7698等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并注意品种间合理搭配。二是合理轮作倒茬,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精细整地,深耕深翻。三是推广小麦配方施肥,提前追施速效氮肥,形成壮苗、健苗,增强植株抗病性。四是适时晚播、播量合理,推广宽幅播种、宽窄行种植等技术,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结构,避免田间郁闭。五是田间农事操作要规范,避免大水串灌、漫灌,减少病菌多次再侵染。
2. 药剂浸种或拌种
播种前采取变温浸种法,将种子先放在28~32℃水中预浸4小时,然后放在53℃水中浸种7分钟;或用30℃的1%石灰水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
3. 药剂喷洒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开展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三防”即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实现小麦丰产丰收,增值增效。
在田间发病初期,每亩用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或每亩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2.5~20克兑水40~60千克喷雾,或用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喷雾防治。据防效调查结果,施药2次防效优于1次,适期施药防效优于过早或过晚施药。小麦生长后期,当叶片出现零星病斑或病叶率在10%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当遇多雨、高温高湿、其他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进行第二次喷药防治,既防治小麦黑颖病,又防治其他病虫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 邮编:462300)
一、发生种类与发病症状
小麦黑颖病,又名小麦细菌性条纹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为黑颖病,病斑出现在叶片、茎秆上的称为细菌性条纹病,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细菌性病害。黑颖病病原为黄单胞杆菌属细菌,属油菜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该细菌有许多致病型,主要有小麦专化型、大麦专化型、黑麦专化型等,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黑麦、雀麦、燕麦、多种杂草和蔬菜等。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也能危害叶片、穗轴、茎秆等,以抽穗期和扬花期危害最重,造成植株提早枯死,穗形变小,籽粒干秕。穗部受害后呈褐色至黑色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到一起后颖片变黑发亮。颖片染病后引起种子感染,致使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发病轻的种子颜色变深。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小点,后沿叶脉向上、向下扩展,变成半透明条斑,最后变成黄褐色油浸状发亮枯死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褐色或黑褐色长条状病斑。湿度大时,以上病部均产生黄白色菌脓,后干缩成白色薄膜状或黄色小胶粒。
二、发生规律
1.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通过种子、病残体和其他寄主传播,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途径。病菌在贮藏种子上可存活3年,在田间病株残体内也可存活并传病,但病残体腐解后,病菌难以生存。在小麦生长季节,病菌随种子萌发侵入导管,进行系统侵染,在植株各部位产生病斑。病部溢出的菌脓具有大量病原细菌,借风雨、昆虫、灌溉水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2. 流行特点
小麦黑颖病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经多年定点系统调查,小麦整个生育期均能侵染,从种子萌发侵入导管进行系统侵染,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出现危害症状,随着小麦生长危害程度逐渐加重。
三、影响发病因素
小麦黑颖病受小麦品种抗病性、种子带菌、气象因子、栽培条件、病虫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种子带菌和品种抗病性是主导因素,气象因子是重要条件,其次为栽培条件、病虫害和其他因素。
1. 种子带菌和抗病性
种子带菌是小麦黑颖病主要侵染途径,品种抗病性差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
2. 气象因子
经调查,气温和田间湿度是该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一般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气温在20~30℃,夜间连续结露,或遇连续多次降雨,且降雨后天气骤晴,气温在25℃以上,极易造成该病发生、扩展和蔓延。4月中旬小麦抽穗前气温决定该病发生始期,小麦抽穗后降雨量和田间湿度决定该病流行速度、危害程度。漯河市召陵区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一般降雨偏多,温度在25℃以上,非常适宜该病暴发流行。
3. 栽培条件
在小麦栽培管理措施中,以多年重茬、播量偏大、氮肥施用过多、大水串灌和漫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对该病的发生影响较大。多年重茬栽培造成病残体累积,播量偏大造成小麦群体偏大,田间潮湿、郁闭,特别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氮肥施用过多,或追肥过晚,小麦旺长,组织幼嫩,贪青晚熟,植株抵抗力降低,田间郁闭增加湿度,加重该病发生;大水串灌、漫灌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也极易造成病菌多次侵染和扩散蔓延。
4. 病虫害
小麦生长后期是穗蚜、黏虫、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植株形成多处伤口,抗性减弱,且传播病原菌,造成多次蔓延。特别是穗蚜,危害后在伤口处分泌许多蜜露,更有利于小麦黑颖病的侵入、扩展和蔓延。
5. 其他因素
小麦返青期,遇到倒春寒、低温霜冻、旱涝等灾害性天气,致使生长缓慢、抗病性降低,易感染黑颖病。耕作粗放,播种过深,麦田禾本科杂草偏多,地下害虫损伤根部等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危害。
四、综合防控对策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策略,实现农药零增长,确保小麦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病小麦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留无病种子。根据当地小麦品种抗性差异,选择百农207、丰德存麦5号、周麦30号、豫农416、郑麦7698等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并注意品种间合理搭配。二是合理轮作倒茬,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精细整地,深耕深翻。三是推广小麦配方施肥,提前追施速效氮肥,形成壮苗、健苗,增强植株抗病性。四是适时晚播、播量合理,推广宽幅播种、宽窄行种植等技术,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结构,避免田间郁闭。五是田间农事操作要规范,避免大水串灌、漫灌,减少病菌多次再侵染。
2. 药剂浸种或拌种
播种前采取变温浸种法,将种子先放在28~32℃水中预浸4小时,然后放在53℃水中浸种7分钟;或用30℃的1%石灰水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
3. 药剂喷洒
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开展小麦病虫害“一喷三防”(“三防”即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实现小麦丰产丰收,增值增效。
在田间发病初期,每亩用25%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30~50千克喷雾,或每亩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2.5~20克兑水40~60千克喷雾,或用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喷雾防治。据防效调查结果,施药2次防效优于1次,适期施药防效优于过早或过晚施药。小麦生长后期,当叶片出现零星病斑或病叶率在10%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当遇多雨、高温高湿、其他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进行第二次喷药防治,既防治小麦黑颖病,又防治其他病虫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植保植检站 邮编:4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