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也就是一种能力。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做好文言文阅读,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借助形符推断字的本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攴(pū) ”与敲击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如“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形旁是食字旁,据此可知,其本意是饥饿。
二、借助古汉语同义连用之特点推断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 “同义词复用”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如“里胥狡黠”中“黠”就是“狡”,即“狡猾”;又如“熟谙战法”中“谙”就是“熟”,即“熟悉”;再如“讼者宗族传相责让” 中“让”就是“责”,即“责备”。
三、借助古汉语对称结构之特点推断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齐人追亡逐北” “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又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四、借助熟知的词语(成语)推断词义
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中,尤其是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联成语想“日薄西山”可推知本句中的“薄”即“迫近、接近”之意;再如“蹴爾而与之,乞人不屑焉”,联想成语“一蹴而就”可推知本句中的“蹴”即“践,踏”之意;又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联想词语“修长”可推知本句中的“修”即“长”之意。
五、借助语法知识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例(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木柴”之意,将它理解为“打柴”明显不当。再如解释“部使者檄刚抚定”一句中“檄”的含义。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六、借助上下文推断词义
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例如试解释下文“廉”的含义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总之,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但方法仅仅是方法而已,“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平时不注重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关键。
一、借助形符推断字的本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攴(pū) ”与敲击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如“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形旁是食字旁,据此可知,其本意是饥饿。
二、借助古汉语同义连用之特点推断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 “同义词复用”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如“里胥狡黠”中“黠”就是“狡”,即“狡猾”;又如“熟谙战法”中“谙”就是“熟”,即“熟悉”;再如“讼者宗族传相责让” 中“让”就是“责”,即“责备”。
三、借助古汉语对称结构之特点推断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再如“齐人追亡逐北” “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又如“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四、借助熟知的词语(成语)推断词义
在现代汉语的词语中,尤其是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联成语想“日薄西山”可推知本句中的“薄”即“迫近、接近”之意;再如“蹴爾而与之,乞人不屑焉”,联想成语“一蹴而就”可推知本句中的“蹴”即“践,踏”之意;又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联想词语“修长”可推知本句中的“修”即“长”之意。
五、借助语法知识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例(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木柴”之意,将它理解为“打柴”明显不当。再如解释“部使者檄刚抚定”一句中“檄”的含义。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六、借助上下文推断词义
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例如试解释下文“廉”的含义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总之,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但方法仅仅是方法而已,“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平时不注重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