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甘肃省地质环境复杂,成矿作用显著,矿产资源相对富集。是国内目前较大的矿产综合资源基地。而位于甘肃省文县境内的某金矿是目前新发现矿点。本文拟通过对该金矿点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其成因,为后续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相关资料。
关键词:文县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找矿标志
前言:该金矿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上扬子板块,主要位于其西北缘。北侧与秦岭造山带相连,以文县-康县断裂带为界,南侧以青川-勉县为界,与扬子板块相接,其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南。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从加里东期至印支期,均有超基性—基性到碱性岩浆喷发与侵入岩,具有多期次喷发特点,其中以印支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形成了与构造、岩浆及变质热液等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一、成矿地质背景
该金矿区主要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南,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碧口群碎屑岩组、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以及石炭系粉砂质板岩、侏罗系砂砾岩、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砂砾石、黄土、砂土地层。该区构造线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褶皱、断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的褶皱及断层有关家沟-何家坝复背斜、王坝楚-丹堡复单斜、松柏-何家坝-梨坪正断层、范家坝-临江多期活动断层、高峰坝-明镜寺断层等。该区岩浆岩十分发育,具有多期次旋回侵入的特点,其中以印支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岩石类型由超基性-基性到碱性均有发育,并多呈岩脉产出。该区岩石普遍发生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了浅变质的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等。接触变质作用多发生在岩脉接触带附近,对金元素的迁移活化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区矿化蚀变比较强烈,多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为主[1-2]。
二、矿床地质特征
该矿床主要出露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地层以及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地层。其中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主要有两种岩性:下部为碎屑岩组,以变质砂砾岩、砾岩夹砂板岩为主,顶部发育黑色硅质岩、碳酸盐岩与中部碎屑岩组为分界标志。中部为碎屑岩组,以灰色、浅灰色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夹千枚岩为主。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主要位于河床及沟谷两侧,以砂砾石、黄土、砂土为主。
该矿床岩层总体产状较为稳定,为一单斜构造,倾向北东。该区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仅局部偶见层间小褶皱。该区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带较为发育,目前发现三条,F1、F2、F3,其中F1规模最大,出露长约800米,宽约20米,倾向南东,倾角约80°。断裂下盘界面较为光滑,上盘略有弯曲,其控制了Au-1、Au-2矿体的产出。F2位于F1南侧约100处,其出露长约500米,宽约15米,其与F1断裂构造属性相同,并控制了Au-3矿体产出。F3位于F2南约200米,出露长约300米,宽约15米,其主要控制了Au-4矿体产出。这三条韧性剪切构造与地层近似平行或小角度相交。区内小规模断裂及层间断裂较为发育,其中斷裂长约数米到数十米,以平移断层为主,少数为逆断层,多错断矿体导致矿体产状发生变化。而层间断裂在金矿体与围岩接触部位表现较为明显,常形成一些光滑的断裂滑动面,对矿体无明显破坏作用。区内沿断裂充填的石英脉矿化蚀变较为明显,普遍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石英脉是区内重要的含矿层。
矿区岩浆侵入活动基本不发育,未见明显的较大岩株或岩体,仅偶见零星出露的中酸性岩脉,多沿北东向断裂侵入。
矿区内变质岩十分发育,其中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局部为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导致本区岩石发生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形成一套千枚岩、绢云母板岩组合。动力变质作用多沿断裂构造发育,与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主要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构造片岩等。
三、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出6条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组浅灰色千枚岩状变质细砂岩、砂岩、粉砂岩中,其展布方向、产状与韧性剪切带基本一致,呈北东向展布。矿石主要为韧性剪切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构造岩。矿体长约200米,宽约2米,呈透镜体、脉状或层状产出,产状较陡,矿体地表出露宽约200~300米。根据探槽揭示,矿体呈北东向展布,产状约为120°∠70°,平均厚度约1~2米,金平均品位为2.11~19.46×10-6。
矿体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自然金等,氧化矿物以褐铁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千枚状变质细砂岩、砂岩,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围岩蚀变较为强烈,具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四、矿床成因分析
该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组浅灰色千枚状变质细砂岩、砂岩中,含金石英脉为变质分异产物,为分异含矿热液活动的产物,根据矿物组合和蚀变特征矿床为变质热液金矿床[1-3]。
五、找矿标志
(一)地层标志:成矿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浅灰色千枚状变质细砂岩,是宏观地层找矿标志。
(二)地球化学异常标志:主要指示元素Au的异常富集,其分布范围是直接或间接的指示金矿体存在的标志。
(三)构造标志:金矿体多产于韧性剪切带中,是金矿体的找矿构造标志。
(四)围岩蚀变标志:矿体近矿围岩普遍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
(五)热液脉体标志:断裂带内具有黄铁矿化(地表褐铁矿化)、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特别是破碎或变形的石英脉是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余宏祖.甘肃金矿资源勘查及远景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5(24).
[2]陈毓川等著.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M].地质出版社,2001.
[3]刘建宏,张新虎,赵彦庆等.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进展及找矿方向[J].矿床地质,2014(S1).
作者简介:
王小亮(1992—),男,汉族,籍贯:甘肃礼县,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文县某金矿;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找矿标志
前言:该金矿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上扬子板块,主要位于其西北缘。北侧与秦岭造山带相连,以文县-康县断裂带为界,南侧以青川-勉县为界,与扬子板块相接,其处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南。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从加里东期至印支期,均有超基性—基性到碱性岩浆喷发与侵入岩,具有多期次喷发特点,其中以印支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形成了与构造、岩浆及变质热液等活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
一、成矿地质背景
该金矿区主要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南,松潘甘孜褶皱系东侧。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碧口群碎屑岩组、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以及石炭系粉砂质板岩、侏罗系砂砾岩、第四系残坡积、坡洪积砂砾石、黄土、砂土地层。该区构造线整体呈北东东向展布,褶皱、断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的褶皱及断层有关家沟-何家坝复背斜、王坝楚-丹堡复单斜、松柏-何家坝-梨坪正断层、范家坝-临江多期活动断层、高峰坝-明镜寺断层等。该区岩浆岩十分发育,具有多期次旋回侵入的特点,其中以印支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岩石类型由超基性-基性到碱性均有发育,并多呈岩脉产出。该区岩石普遍发生区域浅变质作用,形成了浅变质的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等。接触变质作用多发生在岩脉接触带附近,对金元素的迁移活化起到了一定作用。该区矿化蚀变比较强烈,多以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为主[1-2]。
二、矿床地质特征
该矿床主要出露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地层以及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地层。其中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主要有两种岩性:下部为碎屑岩组,以变质砂砾岩、砾岩夹砂板岩为主,顶部发育黑色硅质岩、碳酸盐岩与中部碎屑岩组为分界标志。中部为碎屑岩组,以灰色、浅灰色砂质板岩、变质砂岩夹千枚岩为主。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主要位于河床及沟谷两侧,以砂砾石、黄土、砂土为主。
该矿床岩层总体产状较为稳定,为一单斜构造,倾向北东。该区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仅局部偶见层间小褶皱。该区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带较为发育,目前发现三条,F1、F2、F3,其中F1规模最大,出露长约800米,宽约20米,倾向南东,倾角约80°。断裂下盘界面较为光滑,上盘略有弯曲,其控制了Au-1、Au-2矿体的产出。F2位于F1南侧约100处,其出露长约500米,宽约15米,其与F1断裂构造属性相同,并控制了Au-3矿体产出。F3位于F2南约200米,出露长约300米,宽约15米,其主要控制了Au-4矿体产出。这三条韧性剪切构造与地层近似平行或小角度相交。区内小规模断裂及层间断裂较为发育,其中斷裂长约数米到数十米,以平移断层为主,少数为逆断层,多错断矿体导致矿体产状发生变化。而层间断裂在金矿体与围岩接触部位表现较为明显,常形成一些光滑的断裂滑动面,对矿体无明显破坏作用。区内沿断裂充填的石英脉矿化蚀变较为明显,普遍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石英脉是区内重要的含矿层。
矿区岩浆侵入活动基本不发育,未见明显的较大岩株或岩体,仅偶见零星出露的中酸性岩脉,多沿北东向断裂侵入。
矿区内变质岩十分发育,其中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局部为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导致本区岩石发生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形成一套千枚岩、绢云母板岩组合。动力变质作用多沿断裂构造发育,与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主要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构造片岩等。
三、矿体特征
区内共圈出6条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组浅灰色千枚岩状变质细砂岩、砂岩、粉砂岩中,其展布方向、产状与韧性剪切带基本一致,呈北东向展布。矿石主要为韧性剪切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构造岩。矿体长约200米,宽约2米,呈透镜体、脉状或层状产出,产状较陡,矿体地表出露宽约200~300米。根据探槽揭示,矿体呈北东向展布,产状约为120°∠70°,平均厚度约1~2米,金平均品位为2.11~19.46×10-6。
矿体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自然金等,氧化矿物以褐铁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
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千枚状变质细砂岩、砂岩,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矿体围岩蚀变较为强烈,具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
四、矿床成因分析
该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组浅灰色千枚状变质细砂岩、砂岩中,含金石英脉为变质分异产物,为分异含矿热液活动的产物,根据矿物组合和蚀变特征矿床为变质热液金矿床[1-3]。
五、找矿标志
(一)地层标志:成矿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下古生界碧口群下亚群中部碎屑岩浅灰色千枚状变质细砂岩,是宏观地层找矿标志。
(二)地球化学异常标志:主要指示元素Au的异常富集,其分布范围是直接或间接的指示金矿体存在的标志。
(三)构造标志:金矿体多产于韧性剪切带中,是金矿体的找矿构造标志。
(四)围岩蚀变标志:矿体近矿围岩普遍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
(五)热液脉体标志:断裂带内具有黄铁矿化(地表褐铁矿化)、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特别是破碎或变形的石英脉是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余宏祖.甘肃金矿资源勘查及远景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5(24).
[2]陈毓川等著.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M].地质出版社,2001.
[3]刘建宏,张新虎,赵彦庆等.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进展及找矿方向[J].矿床地质,2014(S1).
作者简介:
王小亮(1992—),男,汉族,籍贯:甘肃礼县,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