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考点解析】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特有性。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实践性。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物质性。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丰富多彩。(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典型例题】
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已超越小菜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韩国人认为,回家陪妈妈腌泡菜是一种孝道,有人甚至从腌泡菜中悟出了“幸福婚姻之道”。这反映了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的
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C.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以韩国泡菜文化为视角,考查学生对文化特点的理解。通过陪妈妈腌泡菜,表现孝道,感悟出“幸福婚姻之道”,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因此B正确。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的指向。C说法错误,正确的表述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说法错误,正确的表述为: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本题选B。
考点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解析】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表现及意义。
(1)地位: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作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表现及意义。①表现:文化竞争力是指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精神力量(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时事热点链接】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依托“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自身发展的十年,也是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的重要十年。未来十年,作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新要求之一,文化建设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当下及未来十年需要深入研究、持续推进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分析: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有文化的繁荣。
考点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解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是文化氛围的影响。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第二是文化活动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3.文化塑造人生。
(1)丰富精神世界。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②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精神力量。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②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时事热点链接】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10年12月24日召开座谈会,会议指出“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以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提升社会服务、改善城乡环境和平安建设、扶残助残为重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外来宾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时代风采,树立了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人文环境。
分析: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我国人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我国在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过程中形成的志愿精神影响着每个人。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开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考点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考点解析】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①地位: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活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作用: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透视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是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3)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时事热点链接】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因此在西方国家,24日的圣诞夜也是全家欢度的重要节日。然而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断缩短,这一极具西方色彩的洋节日,如今也渐渐刮起了“国际风”,在世界各国悄然盛行。不过在宗教信仰之余,也许大多数人们更多地是在节日中寻找各自平日中久违的那份“温暖”。
分析: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西方圣诞节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表现。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圣诞节在世界各国悄然盛行,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五、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考点解析】
1.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①传媒的含义。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②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③大众传媒。a.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称为大众传媒。b.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c.功能: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交流。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汉代张骞、晋朝法显、唐朝玄奘、明代郑和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典型例题】
江苏卫视恋爱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以其突破传统的交友方式、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
A.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创新
C.电视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解析:本题以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视角,考查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理解。题干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故选A。B错在“彻底否定”上,C忽视了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D错误。
考点六、传统文化的继承
【考点解析】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形成。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传统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①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时事热点链接】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现代名著、武侠经典,影视改编与翻拍胜过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炎黄故里、姜尚故里,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不仅历朝历代名人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就连臭名昭著的西门庆竟也成了香饽饽。由此,“反对啃老”成为2010年文化界的主流声音。不是反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而是反对如此粗暴、随意地“拿来”传统文化。“反对啃老”呼声的背后是对文化原创力的呼唤。
分析: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反对啃老”不是反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而是反对如此粗暴、随意地“拿来”传统文化。
考点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考点解析】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外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在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内在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作用与趋势。
(1)地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趋势: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时事热点链接】
如今,动画受众年龄界限尚处于模糊状态,动画艺术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也使成年人多了一份娱乐生活的新选择。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收视率非常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艺术形式来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分析: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声和小品动漫化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相声和小品动漫化,既继承了原来的经典,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但同时又通过动漫的形式加以发展和创新,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考点八、文化创新
【考点解析】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进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3)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重要途径之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国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关系。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10月30日,“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在武当山盛大开幕,来自国家文化部、文物局等的3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共商中国文化创新大计。本次论坛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专家学者们旁征博引,分别就《我国文化继承与创新体系的构建》、《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价值》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揭示出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创新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指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
分析: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因此,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国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
【考点解析】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特有性。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实践性。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物质性。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丰富多彩。(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典型例题】
对于韩国人来说,泡菜已超越小菜成为韩国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离家在外的韩国人认为,回家陪妈妈腌泡菜是一种孝道,有人甚至从腌泡菜中悟出了“幸福婚姻之道”。这反映了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所特有的
B.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具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C.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以韩国泡菜文化为视角,考查学生对文化特点的理解。通过陪妈妈腌泡菜,表现孝道,感悟出“幸福婚姻之道”,体现了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因此B正确。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的指向。C说法错误,正确的表述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说法错误,正确的表述为: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本题选B。
考点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解析】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表现及意义。
(1)地位: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作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表现及意义。①表现:文化竞争力是指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精神力量(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时事热点链接】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十年,是中国文化产业依托“十二五”规划蓝图实现自身发展的十年,也是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的重要十年。未来十年,作为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新要求之一,文化建设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当下及未来十年需要深入研究、持续推进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分析: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有文化的繁荣。
考点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解析】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是文化氛围的影响。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第二是文化活动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3.文化塑造人生。
(1)丰富精神世界。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②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精神力量。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②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予中国人民无穷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时事热点链接】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10年12月24日召开座谈会,会议指出“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以倡导文明礼仪、维护公共秩序、提升社会服务、改善城乡环境和平安建设、扶残助残为重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外来宾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时代风采,树立了文明中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人文环境。
分析: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对提升我国人民的素质有重要作用。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我国在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过程中形成的志愿精神影响着每个人。③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开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的人格。
考点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考点解析】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①地位: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活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作用: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意义: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3.透视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是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3)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时事热点链接】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因此在西方国家,24日的圣诞夜也是全家欢度的重要节日。然而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断缩短,这一极具西方色彩的洋节日,如今也渐渐刮起了“国际风”,在世界各国悄然盛行。不过在宗教信仰之余,也许大多数人们更多地是在节日中寻找各自平日中久违的那份“温暖”。
分析:①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西方圣诞节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表现。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圣诞节在世界各国悄然盛行,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五、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考点解析】
1.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①传媒的含义。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②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③大众传媒。a.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称为大众传媒。b.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c.功能: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交流。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汉代张骞、晋朝法显、唐朝玄奘、明代郑和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典型例题】
江苏卫视恋爱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以其突破传统的交友方式、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
A.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创新
C.电视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解析:本题以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为视角,考查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理解。题干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故选A。B错在“彻底否定”上,C忽视了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D错误。
考点六、传统文化的继承
【考点解析】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形成。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4.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5.传统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①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时事热点链接】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现代名著、武侠经典,影视改编与翻拍胜过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炎黄故里、姜尚故里,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不仅历朝历代名人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就连臭名昭著的西门庆竟也成了香饽饽。由此,“反对啃老”成为2010年文化界的主流声音。不是反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而是反对如此粗暴、随意地“拿来”传统文化。“反对啃老”呼声的背后是对文化原创力的呼唤。
分析:①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反对啃老”不是反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而是反对如此粗暴、随意地“拿来”传统文化。
考点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考点解析】
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外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内在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内在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作用与趋势。
(1)地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作用: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趋势: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时事热点链接】
如今,动画受众年龄界限尚处于模糊状态,动画艺术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也使成年人多了一份娱乐生活的新选择。传统相声的动漫化就比较好,《轻松十分》、《快乐驿站》动漫专题收视率非常高。《轻松十分》将相声和小品动漫化,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人物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物,而是创作者笔下的动漫人物,画得很逼真,很夸张,并把演员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动作化、画面化。在原创作品并不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开拓艺术表现的空间,用动漫艺术来包装经典相声和小品,不仅有利于动漫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而且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喜闻乐见的动漫艺术形式来亲近我们的民族艺术,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值得肯定的。
分析: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文化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文化事业的发展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声和小品动漫化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相声和小品动漫化,既继承了原来的经典,声音仍是经典作品的那个声音,但同时又通过动漫的形式加以发展和创新,实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考点八、文化创新
【考点解析】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进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3)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重要途径之二。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国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关系。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时事热点链接】
2010年10月30日,“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在武当山盛大开幕,来自国家文化部、文物局等的30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共商中国文化创新大计。本次论坛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专家学者们旁征博引,分别就《我国文化继承与创新体系的构建》、《文化继承、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价值》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揭示出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创新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指出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
分析: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因此,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国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