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使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面广,更新快,职业中专的特殊性,使得计算机教学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变革。中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新路,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并帮助学生实现,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创新;和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也相应产生了很多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 中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内容,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上网、玩游戏或者是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玩等原因,致使这些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后发现其比较复杂、比较枯燥,在心理上产生的强烈反差,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来探讨一下具体的解决方案。
1.仔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好的构思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的教学设计要像别的科目一样做到因材施教、详略得当。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反复仔细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想给每个学生分到“一碗水”,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一桶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准确把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讲述“影视特效制作”的“背景音乐插入”时,可以先播放一些优秀的MTV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讲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布置任务,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插入到已有的动画中,制作完成后展示给大家。这样,学生就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迫切的想要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果,注意力就会很自然的放在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几十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节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教学更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布置每个学生的任务都可以是开放性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例如上面的例子:“背景音乐插入”这一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能够插入背景音乐就可以了,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设置音乐的渐入渐出效果,对于那些基础特别好的同学,就可以要求他们为歌曲设置歌词显示。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调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后进生尝试完成其他任务。这样既能顾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促进学生的有序发展。
2.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虽然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本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知识已经落后,比如:我所教授的“常用工具软件”课本中讲述的软件版本大都只能够支持如Windows XP、2003等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而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升级到Vista、win7,显然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这些软件时,不能只限于课本的内容,还要学习现有的能够支持较新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
同时,由于中职学校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因此教材的设计也多由实际的操作为主,部分教材由不同的任务或者是项目为主线,主要内容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实际的理论知识很少。如果在教授的时候只是按照课本来教,学生最后虽然能够完成任务或者是项目,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能够与现有知识相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只有真正掌握软件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该软件,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所以,可以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拓展一些理论知识。
3.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两方面的配合。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由控制者转变为帮促者、指导者,教师为学习者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学习者的协作性学习、问题求解活动、真实的任务学习、知识共享和责任共担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教师在必要时应通过示范、解释、提供选择等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予以支持,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模拟教学”、“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最优化的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同时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制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少能受到老师的赞扬,甚至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对待表扬、称赞看似满不在乎,实际上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收多少。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有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时,教师应要给予启发、引导,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时,我们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呆板、枯燥,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觉得提不起净胜,我们应该使用一些轻松的语言,通过学生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出知识,学习知识。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趋势下,要探索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合格职业人才。
收稿日期:2014-08-19
【关键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创新;和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也相应产生了很多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 中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内容,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上网、玩游戏或者是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玩等原因,致使这些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后发现其比较复杂、比较枯燥,在心理上产生的强烈反差,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来探讨一下具体的解决方案。
1.仔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好的构思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的教学设计要像别的科目一样做到因材施教、详略得当。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反复仔细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想给每个学生分到“一碗水”,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一桶水”。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准确把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讲述“影视特效制作”的“背景音乐插入”时,可以先播放一些优秀的MTV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讲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布置任务,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插入到已有的动画中,制作完成后展示给大家。这样,学生就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表现欲,迫切的想要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果,注意力就会很自然的放在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上来。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几十个学生,尤其是当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愈加明显。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调节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计算机教师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教学更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布置每个学生的任务都可以是开放性的,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例如上面的例子:“背景音乐插入”这一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能够插入背景音乐就可以了,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设置音乐的渐入渐出效果,对于那些基础特别好的同学,就可以要求他们为歌曲设置歌词显示。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调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后进生尝试完成其他任务。这样既能顾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促进学生的有序发展。
2.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虽然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本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知识已经落后,比如:我所教授的“常用工具软件”课本中讲述的软件版本大都只能够支持如Windows XP、2003等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而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升级到Vista、win7,显然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这些软件时,不能只限于课本的内容,还要学习现有的能够支持较新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
同时,由于中职学校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因此教材的设计也多由实际的操作为主,部分教材由不同的任务或者是项目为主线,主要内容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实际的理论知识很少。如果在教授的时候只是按照课本来教,学生最后虽然能够完成任务或者是项目,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能够与现有知识相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只有真正掌握软件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该软件,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所以,可以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拓展一些理论知识。
3.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两方面的配合。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由控制者转变为帮促者、指导者,教师为学习者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学习者的协作性学习、问题求解活动、真实的任务学习、知识共享和责任共担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教师在必要时应通过示范、解释、提供选择等方式,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予以支持,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调动和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地进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模拟教学”、“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工具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比较,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设想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最优化的结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同时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制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少能受到老师的赞扬,甚至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对待表扬、称赞看似满不在乎,实际上自尊心极强,非常“好面子”。很难想象,对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接收多少。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心情愉快、有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时,教师应要给予启发、引导,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同时,我们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呆板、枯燥,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觉得提不起净胜,我们应该使用一些轻松的语言,通过学生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出知识,学习知识。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把教师当作伙伴、知心朋友,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总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要根据中职学校的学生情况及教学情况进行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趋势下,要探索改进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合格职业人才。
收稿日期:2014-08-19